首页 -> 2005年第10期
人民日报曾有过一位政委
作者:余焕椿
拨乱反正遭遇阻力
迟浩田等三人10月7日到报社,当天夜里睡在办公室,白天和大家一起在食堂排队用餐。除报社领导成员外,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他们的身份,但凭多年新闻工作经验和政治敏感,又都明白他们所肩负的使命,互相照面时,虽不知如何打招呼,但都不约而同的用会心微笑来表示。
这样过了一个星期,大家觉得有必要打破这种局面,三人小组也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在10月18日上午,报社召开全体职工大会,正式宣布中央派迟浩田三人接管人民日报的决定。迟浩田登上讲台,会场鸦雀无声。当他宣读完中央决定,并发表讲话,表示要和报社同志团结一致,办好《人民日报》时,会场上猛地响起雷鸣般经久不息掌声。一位老报人说,人员这么齐,秩序这么好,气氛这么热烈,真的是人民日报历史上开得最好的一次大会。会后,迟浩田就公开以人民日报领导小组负责人身份主持全面工作,大家也开始亲切地称呼他“迟政委”,有的干脆直呼他“老迟”了。
我就是这个时候被大家推荐进入报社清查领导班子,从小汤山五七干校回到编辑部的。初次见到迟政委,印象很深,他并不高大魁梧,但面部表情极具魅力:既有军人之严峻,又有文人之儒雅,说话时总带微笑,很有亲和力。我向他汇报离开小汤山五七干校回报社前夕,校友们众口一词,建议将天安门事件列为报社清查的首要任务,因为它关系许多人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一批老革命家包括邓小平能不能复出;关系到人民日报的声誉……总之是件大事,是清查工作的突破口。迟政委微笑点头,说这同三人小组的工作部署完全一致。
人民日报是“文革”重灾区,揭、批、查、解放干部、恢复和建立规章制度,任务十分繁重。但由于领导有方,上下一致,各方面进展都比较顺利。天安门事件花了一个多月时间,就查清楚了,并写出《“四人帮”在天安门广场事件中的阴谋活动》清查报告。1976年12月10日,以迟浩田、孙轶青、郗汉生三人名义报送宣传口并党中央。迟浩田为此特地写了一封信,全文如下:
中央宣传口并报华主席、党中央:
在揭批“四人帮”控制人民日报搞篡党夺权的反革命阴谋活动中,报社许多同志揭露了“四人帮”在天安门广场事件中搞的欺骗毛主席和党中央的罪行。我们觉得这一问题有必要向中央反映。现将人民日报运动办公室材料组整理的《“四人帮”在天安门广场事件中的阴谋活动》送上,请审阅。
迟浩田
1976年12月10日
耿飚看到报告后,高兴地说,“天安门事件可以平反了”。 这信息不胫而走,使报社许多员工兴奋不已,天天翘首以待,盼着进一步消息。但事情并不简单,时间过去了一年多,材料如石沉大海。迟浩田这时已调回了部队,没有在报社看到平反这一天。所幸的是,为天安门平反已是整个社会的呼声,是一股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潮流,全社会都在努力。
1978年春天,人民日报一位记者在政协会议上发言,呼吁为天安门事件平反,得到广泛响应和支持。尽管这个发言被一位中央副主席斥责为“天安门事件的性质是毛主席定的,你要彻底翻不是反毛主席吗”这样的大帽子,也未被吓退,呼声反而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大。秋天,上海演出话剧《于无声处》,表达了为天安门事件平反的要求,影响遍及全国。冬天,陈云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解决“文革”及以前“左”的错误造成的六个重大问题,其中一个就是天安门事件。陈云说,“现在北京市又有人提出来了(指天安门事件──作者注),而且还出了话剧《于无声处》,广播电台也广播了天安门的革命诗词。这是北京市几百万人悼念周总理,反对‘四人帮’,不同意批判邓小平同志的一次伟大群众运动,而且在全国许多大城市也有同样的运动。中央应该肯定这次运动”。
就在陈云同志讲话后两天,11月14日,中共北京市委扩大会议宣布:“1976年清明节广大群众到天安门广场沉痛悼念敬爱的周总理,完全是出于对周总理的无限爱戴、无限怀念和深切哀悼的心情;完全是出于对‘四人帮’祸国殃民的滔天罪行深切痛恨,它反映了全国亿万人民的心愿。广大群众沉痛悼念敬爱的周总理,愤怒声讨‘四人帮’,完全是革命行动,对于因此而受到迫害的同志一律平反,恢复名誉。”
正在参加中央工作会议的新华社社长曾涛、人民日报总编辑胡绩伟、光明日报总编辑杨西光,看到1978年11月15日《北京日报》发表的市委扩大会议的新闻,便策划了一条不到250字的大新闻。他们觉得天安门事件这样重要的问题,被淹没在市委扩大会议的长新闻里太可惜了。于是,杨西光提建议,曾涛编写新闻,胡绩伟作标题,三位老总亲自动手,共同“制造”了一条推动为天安门事件平反的轰动性新闻。
1978年11月15日新华社发消息,16日首都各报和地方报纸都在头版显著位置登出这一新闻,那天《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是这样安排的:
引题:中共北京市委宣布
主题: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
副题:对于1976年清明节因悼念敬爱的周总理、反对“四人帮”而受到迫害的同志要一律平反,恢复名誉
迟浩田这时已是军中重臣,当他读到这条新闻的时候,一定会感到欣慰,当初他在人民日报领导清查的这一事件,终于有了一个完满的结局。
胜利归队怀念报社
迟浩田在人民日报战斗了386个日日夜夜,同大家建立了深厚友情。他在一篇回忆文章里说:“1977年10月28日,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报社,又回到部队。多年来,在人民日报工作的情景,像过电影一样经常在脑海里呈现。人民日报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时时在鼓舞着我,激励着我,勾起我深切的怀念。”
迟政委说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包含着哪些内容呢?
一、浓厚的民主气氛。他说,无论是领导还是群众,无论是编辑还是记者,在宣传口径、文章修改、版面安排等许多问题上,大家都能平等商量,平等讨论,各抒己见,互相尊重,取长补短。一旦上级作出决定,大家又能同心协力,坚决执行。确实做到了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不愧是一个智慧的集体。
二、融洽的同志关系。他说,报社看不到森严的等级,听不到官长称谓。领导干部不搞特殊,群众对他们也不特殊对待。上下之间、新老之间相处自然,一起排队打饭,一起文化娱乐,经常谈心对话。他们叫我“老迟”,很有味道。
三、乐于奉献精神。他说,人民日报聚集了大批出类拔萃人才,这些同志热爱新闻事业,工作埋头苦干,废寝忘食。对工作毫不含糊,对名利地位从不计较。他们重事业、淡名利、讲奉献的情操和精神,使我深受感动。
这个传统和作风,是人民日报最宝贵的财富,至今仍有现实意义,我们应该珍惜它,继承它,让它发扬光大。1988年人民日报40岁生日,迟浩田应邀参加了庆祝大会。他在会上说:人民日报经历了40年风风雨雨,道路曲折,经历坎坷。尽管有一段不光彩的日子,但从总体上说,她为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付出了艰辛努力,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对这些,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这样的观察,这样的判断,这样的评价,只有对人民日报有深切了解而又无偏见的人才做得到。迟浩田不愧为人民日报的政委!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