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0期
抗美援朝中的后勤工作
作者:张秀山
这期间,我们在沈阳、安东等地建立了一些中、小学校,接受了很多朝鲜儿童在这里上学和生活。
我第三次去朝鲜,是12月中旬,主要是去解决东线志愿军的后勤供应问题。
第二战役确定在朝鲜东西两线均采取“诱敌深入、各个歼击”的方针。中央急调宋时轮的第九兵团(辖第二十军、第二十六军、第二十七军共12个师)赴朝参战,全力担任东线作战任务。毛泽东对宋时轮说:东线打的好与不好都将决定全局。为了加强后勤保障,改善供应,毛主席指示志愿军要抓紧修路。同时,要求东北军区“用一切可能办法,保证东西两线弹粮、被服(保障御寒)之供给”。
九兵团是从华东地区调来的部队,他们从11月7日开始,由辑安和临江入朝。由于作战任务很急,部队从南方来时,穿的衣服很单薄,我们把军区仓库中所有的棉衣都拿出来了,但是仍然没有保证战士们全部穿上棉衣就过江了,部队随即投入紧张战斗。
11月24日,敌军发动了“圣诞节结束朝鲜战争的总攻势”。第二战役从11月25日开始至12月24日结束,历时一个月。
11月27日,正当九兵团展开歼灭战的时候,东线战区普降大雪,战场积雪过膝,气温降到零下三十多度,给作战和弹粮补给带来很大的困难。对仓促入朝作战,准备不足,又缺乏严寒地区作战和防寒经验的九兵团困难就更大。尤其是,我军近四十辆装满物资的汽车在前往东线的路上被美军的燃烧弹炸毁。战士们在冻饿及非战斗减员严重的情况下仍进行层层阻击,歼灭逃敌。
12月初,我带领东北军区赴前方检查后勤工作人员第三次赴朝,前往东线九兵团驻地。东北局机关派了开车技术最好的王师傅给我们开车。我们的车一过鸭绿江,志愿军总部的同志已在那里等候,我们一起直奔前线。一路上不时有敌军飞机轰炸和扫射,去下碣隅里只有一条很窄的山路,刚刚能过一辆车,路上有炸弹坑,路旁边就是悬崖峭壁,晚上开车走盘山路,又不敢开灯,一路上真是很危险!
我们于14日午夜抵达九兵团驻地,没有休息,连夜听汇报,去看望伤员和战士。我看到南方来的战士不习惯穿鞋袜睡觉,脚都冻伤了。九兵团司令部虽然是利用过去日本人在朝鲜挖的山洞,住在里面还比较安全,不怕敌机轰炸,但洞外敌机随时来扫射。早上战士在洞口想为我们烧点开水,锅也被敌机子弹打漏了。
九兵团作战的东部地区是朝鲜最苦寒的山区,自然条件极为恶劣,山高沟深。我们了解到,当时我军作战时下碣隅里一带气温在零下40度左右,许多来自华东地区的南方战士,因为所发的棉衣单薄而大批冻伤。再加上作战区几乎无路可行,运输工具又不足,给养送不上去,战士连日饥饿,造成非战斗减员数目很大。二十六军的一个师冻伤人数达七千余人,有个团仅编一个排,而其中又仅有三人能走路。有两个团,各编八个班,且大部分战士不能走路。九兵团三个军减员中,冻伤减员占了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七十。我们听后非常痛心,我们决心就是用人背也要保证把给养送到前方。我和宋时轮、陶勇等兵团首长商量,把减员大的军、师调回东北休整并补充新兵。但九兵团的同志全都不同意,要求派干部回东北带领与训练新兵,要坚持再战到底。根据这种情况,15日晚,我立即给彭德怀、高岗并报毛泽东主席,发了《九兵团减员情况报告》的电报。如实报告“九兵团减员情况十分严重,尤以冻伤甚多”。“部队如不休整一二个月恢复体力,补充新兵,很难再战”。因敌机阻扰与露营补整困难,建议:“把减员大的军师调回东北……到东北补充休整后,再车运前方较好些。”并报告和宋时轮商定的:后勤二、四两分部由九兵团后勤统一指挥,九兵团后勤即为东线后勤。我们同九兵团立即开始组织给养前送与伤员回转的工作。
做出贡献
在志愿军入朝作战近三个月后,1951年1月下旬,东北军区在沈阳召开了第一次志愿军后勤工作会议。会议是由东北局副书记、东北军区副政委李富春主持,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代总参谋长聂荣臻及军委总部的同志参加了会议。会议主要是研究、解决保障前方供应的运输问题。会上决定,为保证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决心建设一条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
朝鲜战争开始后,由于我们没有制空权,运输线长,且频遭敌机轰炸,前线的物资供给十分困难。我们想尽各种办法,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克服各种困难,把前线所需要物资尽快送去。但是仍然不能解决赴朝作战部队生活上的困难。到了冬天,战士们在冰天雪地里吃一把冰雪,啃一口冻成冰疙瘩的硬馒头,有的啃也啃不动。前方部队打电报给我们,要求向朝鲜前线送一些炒面,以解决部队的吃饭问题。我们一接到电报,立即布置了加工炒面的生产任务。东北军区决定要保证补足前方战士每人十天的炒面。但因前方部队数量多,需要量大,仅靠现有的加工生产能力,按时间要求加工出来有困难。于是我们就组织动员各级党政机关的厨房加工炒面。为了防止敌特在加工的炒面中进行投毒破坏,我们各级党委组织党员干部不分昼夜地在厨房中轮流值班。为了给战士增加营养、恢复体力,另外还尽量设法供应一些猪肉和罐头。在沈阳机关、工厂、学校的院子里,支起大锅昼夜煮肉,火速装箱运往朝鲜战场。各单位在装炒面的口袋上、装肉的木箱子上写一个布条,注明是哪一个机关、单位加工的,由哪个人负责。
朝鲜北部12月至第二年1、2月是最寒冷的季节,4月化冻以后,道路泥泞,不便运输。我们要求汽车运输部门,抓住开化之前这段时间,加紧多运一些物资,尽量运到距部队一天路程处,保证有三到五天的粮食储备。各兵站必须经常做到能有部队携带的两倍弹药。
这时,全国人民掀起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热潮,把抗美援朝同国内的经济恢复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期间,由于美军飞机经常对我境内进行空袭,白天常常无法工作,东北地区党政机关的所有干部和工作人员,每天晚上都要加班工作,一般晚上都要加三个小时左右。
在抗美援朝期间,由于敌机对我境内的工业城市进行轰炸,为了保证后方的工业生产能力,支援前线战争。东北局作出决定,把敌机轰炸范围内的一些大工厂,如沈阳、本溪等城市的工厂,向北满地区搬迁一部分。这部分工厂搬迁到北满后,很快在那里形成了生产能力,从而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同时通过这些工厂的搬迁,使原来的一个工厂变成了两个工厂,扩大了东北地区的工业生产能力,使东北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发展。
在此期间,东北局还重点加强了对军工生产的领导,以保证前线的需要。抗美援朝前线使用的武器装备,除了苏联援助的一部分外,其他的全靠我们自己生产。为了加强军火生产能力,在文官屯的沈阳“五二”兵工厂在很短时间内,就炼制出了特种钢,用这种钢可以直接压铸成炮弹壳,改变了用车床车削炮弹壳的老工艺,大大提高了生产率。为此,毛泽东主席专门打电报给予祝贺。
抗美援朝战争中,东北人民与全国人民一样做出了巨大贡献。据统计,仅沈阳人民在抗美援朝期间,捐献960亿元(旧币),买飞机61架。1951年,东北地区农村民兵参加志愿军的人数占全区志愿军人数的71%;战争期间,仅东北地区农民参加过抗美援朝担架队、运输队、民工队的就有61万,其中随军入朝的有21万多人。另外,赴朝担任各种运输和勤务工作的铁路员工、各单位抽调的汽车司机等各种专业人数达万人次。1950年11月,志愿军入朝作战的消息公布后,东北地区最先开展了爱国主义劳动竞赛和增产节约运动,这一年,全东北的国营工业超额11.5%完成了全年生产任务。1951年下半年至1952年,全东北地区为国家增产节约了相当2737.7万吨粮食的财富。
东北的军工厂担负着为朝鲜前线生产武器和弹药的任务,工厂工人提出:前线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前线什么时候要,我们就什么时间给。工人们加班加点争着提前完成超额完成任务,支援朝鲜战场。
这时的东北真是充满了革命的战斗气氛。毛主席和党中央给予东北党政民高度评价。
经过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我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在战场上连续取得胜利。经过五大战役后,把美李军赶回了“三八线”。到了1951年,迫使美军开始进行和平谈判。经过一段时间的谈谈打打、打打谈谈,在1953年7月,美国不得不在板门店停战协议上签字。抗美援朝终于取得了伟大胜利。此时,东北繁重的后勤供给运输任务才缓和下来。
1953年朝鲜停战后,李克农同志回到沈阳时,送我一张板门店谈判会场外的全景照片。他是板门店谈判的一线指挥,从1928年开始就在周恩同志的直接领导下工作,长期从事中共中央对外联络工作,具有丰富的谈判经验。他有感东北人民对支援战争做出的重大贡献,借用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的一句话:“虽然联合国军的空、海军尽了一切力量,企图切断共军的供应,然而共军却以难以置信的顽强毅力把物资送到前线,创造了惊人的奇迹”,来评价我们的后勤工作。
彭德怀同志曾经多次说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七十应归功于后勤。”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