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0期


马歇尔的中国使命

作者:张家康




  马歇尔对延安之行十分满意,特别对毛泽东所称之“和平使者”尤为感奋。他在致答谢辞时说:“我这次有机会到延安,会见和认识中共的各位领袖,深感荣幸。对你们的诚恳和友谊招待,特表衷心的感谢!”
  马歇尔就要离开延安了,他还真有点依依惜别的留恋之情。他在延安不仅认识了毛泽东,还认识了朱德、刘少奇、任弼时、彭德怀、林伯渠等人。中共诸公开诚布公的谈话,认真、务实的态度,使他一改往日的政治成见,认为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分子,蒋介石要剿灭他们所领导的军队,并非如其所吹嘘的那样,是指日可待的事情,而是毫无胜算的赌博。登机前,他再次向毛泽东表示感谢,说:“我们的会晤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毛泽东答道:“我也愿意重申我们对您帮助中国人民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事业的努力的衷心感谢。”
  
  八上庐山
  
  华北、中原各地的冲突逐渐缓和、平息。然而,东北问题却是另一番情景,国民党一直以“接收”主权的名义,跃跃欲试向东北解放区武装进攻,东北已经成为一个火药桶。马歇尔为此忧心忡忡。他向杜鲁门总统报告说:“对我来说,这是很清楚的:过去几个月在中国取得的成就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早日控制恶化的东北形势。”
  当苏军按照协议,开始从东北城市和铁路撤军时。国民党军便乘隙进驻沈阳,接着又攻占抚顺、辽阳、铁岭、鞍山、营口等地。3月22日,蒋介石命令国民党精锐部队向四平发起进攻。这期间,马歇尔正在美国述职。四平街的隆隆炮声,使远在大洋彼岸的马歇尔极为震惊,不得不提前返回中国。马歇尔当面批评蒋介石单方面破坏停战。蒋介石对此极为不满,认为马歇尔有“畏共心理”,不该对共产党采取“怀柔与妥协之方针”。
  苏军从东北全部撤出后,国民党军便占领四平,接着又占领长春。蒋介石欲乘势进攻哈尔滨,以将整个东北划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周恩来多次与马歇尔会谈,批评美国的两面政策,一面表示要帮助中国实现和平、民主,一面仍以租借法案帮助国民党。周恩来还提醒马歇尔,国民党以接收东北主权的名义,占领大城市和交通线,以恢复交通的名义,占领华北铁路。如果中共不同意,就把中共除外,召开“国大”,通过“宪法”,表示中国已实现民主,以便取得外国援助,肃清中共。周恩来强调:“蒋若全面打来,我必全面抵抗。”
  东北的形势已是千钧一发,马歇尔立即向杜鲁门报告。在杜鲁门的支持下,马歇尔一再向蒋介石施加压力。6月6日,蒋介石不得不放弃进攻哈尔滨,发布第二次停战令。马歇尔反对蒋介石进攻哈尔滨,除肩负调停使命外,难道就没有什么别的政治原因?时任苏联驻华大使馆秘书列多夫斯基,根据俄罗斯解密档案,在其于近年完成的专著《斯大林与中国》中,是这样分析的:
  ……总之,斯大林确有理由将他的军队派回满州,尤其是如果蒋介石决定将他的军队开往北满的话,因为苏联的经济、政治和防御利益在那里最为集中。马歇尔了解这个情势,认识到苏军介入满州,美国政府将面临一个进退维谷的局面:要么给蒋介石提供直接军事援助,从而冒美苏军事上正面相撞的风险,要么容忍苏军亲临满州,使美国本身的威信受到沉重打击。马歇尔不同于其他美国将军。他是军界的一个大人物,又是一位头脑清醒的政治活动家,老练而毫无冒险倾向。他认为冒太大的风险去向斯大林挑战是不明智的。
  蒋介石并没有严格遵守停战令,而是提出许多苛刻的条件,企图压迫共产党屈服,在压服无效的情况下,便悍然撕下和谈的面罩,挑起全面内战。6月26日,国民党军大举围攻中原解放区。7月12日,国民党军50万人在安徽来安至江苏南通的八百里战线上,对苏皖解放区展开进攻。7月11日和15日,中国民主同盟骨干分子李公朴、闻一多,先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于昆明。李、闻血案震惊了华盛顿。杜鲁门给蒋介石写了一封“措词严峻”、“甚至唐突”的信,指出:最近昆明发生暗害中国著名自由主义者事件,不容忽视,这些残暴的谋杀事件不论其责任谁属,其结果已使美国注视中国局势,且日益认为中国当局只图以军队或秘密警察等暴力解决重大社会问题,而不采取民主手段。
  马歇尔有此“圣旨”,更是穷追不舍,非要从蒋介石处讨个说法。7月2日,蒋介石悄然登上庐山,以躲避马歇尔锋芒毕露的追诘。7月18日,马歇尔飞庐山,当面质问李、闻被暗杀案,令蒋介石极为难堪。自此日起至9月10日,马歇尔不辞辛劳,飞来飞去,八上庐山,向蒋介石进言停战。蒋介石则采用惯用伎俩,哄、吓、诈、骗,将马歇尔折腾得吃力不讨好,里外难做人。
  8月2日,国民党军用飞机轰炸延安,第二天,周恩来与马歇尔会谈,指出: (一)昨日国民党飞机轰炸延安,这是空前严重事件;(二)徐州国民党军向山东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三)蒋现在同意改组政府是欲以政治谈判拖长内战时间,如不立即停战,全面内战无可避免,而政治谈判亦无结果。
  当日午后,马歇尔三飞庐山,向蒋介石转达周恩来的三条意见。蒋介石照例哼哈着。可是,当马歇尔提出国民政府压抑出版和言论自由,其做法与德国相同时,蒋介石气冲冲地与马歇尔争了起来。8月15日,马歇尔应蒋介石之邀,第四次飞庐山。蒋介石为上次的不欢而散表示歉意。但是,两人所谈依然是各执一词,互不相让。马歇尔再次心灰意懒地下了山。马歇尔已经失去信心。他在与司徒雷登发表的联合声明中说,战争日益扩大,且有席卷全国之势,国共双方所谈判问题似无解决可能。马歇尔回顾使华以来的工作日程,刚开始似乎有个好的开端,可是,越到后来便越困难,甚至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马歇尔是极负责任心的军人,凡事都是竭尽全力去做,纵然已是山穷水尽,也总是希望出现柳暗花明的奇迹。8月29日,他第六次飞庐山。9月6日,他第七次飞庐山。9月10日,他第八次飞庐山。短短的13天,他上山下山,穷追不舍,苦口婆心说服蒋介石同意成立一个非正式的五人小组,以调解日益紧张的国共武装冲突。在马歇尔的一再敦促下,五人小组终于成立了。他尤为高兴,以为僵持的和谈局面会峰回路转,出现新的转机。
  可是,10月11日,蒋介石却调集重兵攻占张家口,和谈进入崩溃的边缘,内战的阴霾笼罩在中华大地。周恩来向马歇尔庄重宣布:张家口被占,国民党政府宣布召开“国大”,说明全面破裂的局面已定。马歇尔疲惫了、失望了,他对司徒雷登伤感地说:“我真想退出调停处,回到家乡去享受清新的空气,这里的硝烟太浓,我受不了。”
  
  败走麦城
  
  1946年11月15日,国民党擅自召开的国民大会,坚持国民党一党专政,政协会议所作的协议成为泡影,和谈的大门被国民党严严实实地封堵。周恩来专此走访马歇尔,他说,由于“国大”的召开,国民党已经关上了谈判的大门。我及中共代表团将不得不返回延安。董必武留在南京,中共在南京、北平、重庆均留一些工作人员。周恩来指出,蒋介石想用武力解决一切,我们决不会屈服。人心向背是决定一切的。马歇尔也自感歉疚。他表示愿意为周恩来回延安提供飞机,将尽义务保护以上各地中共人员之安全,负责送他们回解放区。
  去年一月政协会,今年决议烧作灰;
  借问将军马歇尔,将军端为何事来。
  这是黄炎培所作的一首绝句,写于1947年元旦,是马歇尔此时落寞心情的绝妙写照。马歇尔检讨调停失败的原因,认为是国共双方的“极端派”破坏所致,其理由显然是站不住脚的。中共意见向来集中统一,无所谓什么“极端派”;国民党虽派系繁多,然而,蒋介石向奉“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凡事都是他说了算。蒋介石一心要“消灭共匪”,无意和平,只是迫于大势,震于马歇尔的威名,才不得不周旋敷衍。后来,美国出于远东的战略意图,实行扶蒋反共的政策,蒋介石更是有恃无恐,破坏和平。所以,马歇尔的“极端派”之说,纯系维护自己的脸面,而推诿于人的遁词。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