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1期
关于《走走党史——长征行》
作者:石仲泉
第五,丰富了对红军长征历程的认识。红军长征,先后经历了三方面的严峻斗争。首先是革命与反革命两种力量、光明与黑暗两种命运的大搏斗。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搏击中,共产党内部也发生了正确指导思想与错误指导思想的尖锐斗争。同时,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使红军一再面临着能否克服艰难险阻、经受饥寒伤病折磨的严重考验。上述斗争的交错发展,使红军长征的两年历程显出若干阶段性。走完长征路之后,我初步地将红军长征历程分为五个阶段。一是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出发至1935年1月遵义会议前。在转移过程中,错误的军事指挥,使红军在湘江战役中遭到惨重损失。它教育了广大红军将士,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实践基础。二是从1935年1月遵义会议至6月两河口会议。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反复转战,初步摆脱国民党的围追堵截,在小金达维实现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两大主力会师。这五个月,中央红军长征尽管比较艰苦,但完全改变了此前的被动局面。三是从1935年6月两河口会议至9月中央红军到达哈达铺。在红军两大主力会师后,张国焘自恃人多枪多,野心逐渐膨胀,直至另立中央。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对张国焘做仁至义尽的工作和批评后坚持北上路线,在克服了过草地的极端艰难困苦的环境后到达哈达铺,明确将陕北作为长征的落脚点。四是中央红军从1935年9月到哈达铺至10月到陕北,胜利完成长征。这一个月,中央红军整编后,行动更为便捷,进军打仗更为顺利,随后直罗镇战役的胜利,为中共中央将西北作为全国革命新的大本营举行了奠基礼。五是从1935年10月中央红军抵达陕北至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陕甘宁会师。这一年,中央红军先后进行东征和西征,为巩固和扩大陕甘宁根据地而奋斗。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在南下9个月后遭到破产。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张国焘最终同意北上。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将台堡地区实现大会师,中国工农红军完成长征任务。这个划分,主要是根据红军长征两年历史进程的内容,每个阶段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的主要矛盾,以期使每个阶段的主题一目了然。
最后,对若干重要具体史实更清楚了。比如过去讲红军在湘江战役的损失,一般都说,由八万多人锐减至三万多人。经过考察了解到,红军不是一次性地就减少了五万多,这是突破三次封锁线减员的总数。前三次突围都有减员。过去的许多书上都没有讲前三次突围减员的数字。湘江战役的实际损失是三万多人,而不是五万多。再如,中央率右路军过草地后,由于张国焘发出“九九电报”,令陈昌浩率部南返,并要“开展党内斗争”,中央常委召开了“巴西会议”。这个“巴西”究竟在哪里?一直有不同说法。经过实地考察,形成了明确会址的一些看法。还有,毛泽东在甘肃哈达铺看到的载有陕北红军消息的报纸,究竟是什么报纸?是在到达哈达铺之后还是在前往哈达铺途中?目前的各种出版物说法不一。《宕昌县志》经过调查后认为:毛泽东在1935年9月20日收到聂荣臻派通讯员送去的国民党《山西日报》,上面载有阎锡山部“围剿”陕北刘志丹的红军的消息,同时还收到一军团侦察连在哈达铺获得的许多报纸,其中报道了陕北根据地的情况和红二十五军到达陕北的消息。次日,毛泽东到哈达铺后又到邮政代办所去找了许多报纸,然后与其他中央领导人一起阅报研究,最后确定了进军陕北的目标。这个说法,我以为比较全面、可靠。这就纠正了一些不准确的回忆材料。像这样澄清史实的事,对党史研究来说,也是一个重要收获。
为什么要定名“走走党史”?
为什么要“走走党史”,这在两年前的专栏开篇时讲过,不再赘述。“走走党史”,为什么要从走长征路开始?我们这一代人是在崇尚英雄、讴歌革命的环境中成长的。到了目前这个岁数,这个信念、这种价值观念是很难改的(我以为,这同与时俱进、更新观念、解放思想等并不矛盾,它们是在不同层面上,针对不同的问题而言的)。我在研究党史,又产生了要“走走党史”的想法,怎么走呢?这有一个选择问题。在青年时代,对长征就很想往;研究党史以后,对长征的认识更清楚了——红军长征是我们党在中华民族史上和世界战争史上创造的一个奇迹,是80年波澜壮阔历史最惊心动魄、也最精彩感人的篇章。因此,“走走党史”,首先要走长征路。
为什么要用“走走党史”这个题目呢?这个题目,可能有点不合语法,文理不通,或粗俗不雅,也听到过一些同志劝我改题的建议。但也有一些同志认为,这个题目,比较通俗、形象、直白和大众化,没有多少文化的人也能听得懂。按照目前比较时尚的说法,它能体现“三贴近”,即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这里的“走走”是转意的,即走走看看之意。要说明的是,题目的全称本是“走走党史之路”,后来感到“之路”二字似有点累赘,将其省略了。于是就发生了“走走”这个实化的具体动词与“党史”这个虚化的抽象名词是否搭配的语法修辞问题。我想,这种省略语在生活中不少。因此,《百年潮》连载时一直这么用着。约定俗成吧,能意会它,不发生误解即可。当然,我也要琢磨一下这个题目,欢迎读者提出好的建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