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2期


张静泉(人亚)的短暂人生

作者:张时才




  在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里,有一批引人注目的馆藏国家一级文物:《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译本。该书由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陈望道翻译,1920年9月在上海出版;还有《马格斯资本论入门》、《工钱、劳动与资本》、《列宁传》等书籍。这些珍贵史料都是由上海早期共产党员张静泉阅读后,托家人秘藏于空棺内保存下来的。解放后,张静泉的弟弟张静茂将这批文物捐给了纪念馆。
  
  宁波老家的启蒙教育
  
  1898年4月,张静泉出生于宁波镇海霞浦镇(今属北仑区)紧靠张家祠堂后面的一幢大宅院内。原按族内排行取名守和,静泉是他的学名。其父张爵谦靠轮种几亩“祭祀田”和兼做厨师为生。家里吃口重,生活很拮据,但他还是设法让孩子们都能读点书。张静泉幼时,就在他的堂兄张范和开设在张家祠堂内的霞浦学堂就读。那时,学生只有三十来人。
  张范和虽是张爵谦的侄辈,却与张爵谦同龄。他虽是前清秀才,却是一位信仰孙中山、反对封建统治、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学者。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民国后,曾任镇海县参议会副会长和镇海县政府教育委员。他在霞浦学堂里向学生们灌输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迷信的思想。这些活动遭到族内一些遗老遗少们的抵制和反对。设在祠堂里的教室时常受到破坏。不得已,张范和把霞浦学堂搬到大宅院内自己家中坚持办下去,还请了一位早年留学日本的前清举人张炳旭当体育老师,在大宅院门前大晒谷场上教学生们操练。在学堂教育的影响下,少年气盛的张静泉还曾邀集同学前去捣毁了凉亭庙里的菩萨。
  由于品学兼优,张范和劝说张爵谦让张静泉去镇海县立中学深造。张爵谦不顾生活艰难,千方百计让张静泉上了中学。
  学习结束,为了急于谋生,张静泉经亲友介绍,去了上海法租界白尔路(今自忠路)老宝盛(恒记)银楼当金银首饰制作工人。几年后他同顾玉娥结婚。没过几年,妻子去世。
  在当时的金银业工人中,像张静泉那样具有中学文化水平的人是很少的。在上海这个具有革命传统的地方,使张静泉有机会接触到先进的革命思想。
  
  投身革命,从事工运
  
  1920年8月,在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领导下,成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俞秀松为书记。时年22岁的张静泉改名张人亚,于1921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随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半年后转为党员,自此他更加积极地参加上海工人运动,领导金银业工人开展斗争,在群众运动中仍以张静泉为名。1922年5月,他担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上海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
  1922年9月16日,在党的领导下,成立了“上海金银业工人俱乐部”。在上海迎勋路职工教育馆召开成立大会,到会者一千六百余人,张静泉任主席,报告开会宗旨。略谓“俱乐部是一个联络同业工友的机关,进一步说也就是保存工人生命的机关,希望同业诸君共同努力,……”。出席会议的还有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上海分部负责人阮大时(后叛变),以及邵力子、高尚德(即高君宇)、俞秀松等人,并在会上发表演说。经过通过会章,选举出以张静泉(人亚)为主任的三名执行委员。
  工人俱乐部成立后,发挥了团体组织作用,经过20天的准备,于1922年10月6日发动全市金银业工人数千人参加罢工斗争,提出增加工资、改善待遇,承认金银业工人俱乐部的要求。罢工坚持了28天,经过谈判达到了第一项目标,在经济上取得了胜利。但当局没有承认工人俱乐部,俱乐部的三名执行委员也被开除了。
  工人俱乐部暂停公开活动后,党组织安排张静泉去闸北商务印书馆工人合作社(名为同孚合作社)工作。从此张静泉就以张人亚的名字在党内继续从事工人运动,并担任党、团领导机关出版的书籍和报刊发行工作。
  1923年7月,中共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会决定,将上海的53名党员分编成四个小组,张人亚编在第二组——商务印书馆小组,共13人,组长董亦湘,组员有沈泽民、杨贤江、沈雁冰、张国焘、刘仁静等人。9月12日,经详细调查,在上海的党员确实人数只有34人,党小组重新编组,张人亚编到第一组(上海大学),组长为施存统,组员有瞿秋白、邓中夏、邵力子、向警予等八人。同年9月27日,第一组增加恽代英等三人,张人亚调回第二组(商务印书馆)任组长,组员有董亦湘、沈雁冰、杨贤江、顾作之、张秋人等11人。
  1923年8月,张人亚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上海地区委员会委员、书记。1924年3月,张静泉奉调去苏联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1925年5月,上海“五卅”惨案后,他奉命回国参加反帝斗争。1925年8月,担任最早的上海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即中共上海浦东部委书记,1925年1月改任部委组织部兼宣传部主任,至9月后又奉调去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
  
  秘密保存党的文件书刊
  
  1927年初,为配合北伐军光复上海,张人亚奉命回国任中共江浙区委宣传部分配局负责人,筹办《平民日报》(上海总工会机关报)。他动员弟弟张静茂改名张矜平去参加报社发行工作。1927年2月《平民日报》创刊,正式成立发行所。1927年3月21日,北伐军推进到上海近郊,党领导上海工人举行总罢工,并组织工人武装起义,击溃了驻守在上海的军阀部队,北伐军得以顺利开进华界。
  上海光复后,《平民日报》发行所先是迁到湖州会馆,和上海总工会一起办公。后在南市中华新路单独设立《平民日报》发行所。张静泉兼该发行所主持人,具体事务由张静茂和另外三人办理。“四·一二”惨案发生后,发行所人员大部分撤离,只留张静茂一人看守。4月14日,国民党查封发行所,张静茂被捕。那时,张静泉已转入地下。他得知消息后,找到他在镇海县中读书时的校长、时任宁波旅沪同乡会理事的乌崖琴先生,托他以同乡会名义把弟弟保释出来。
  “四·一二”惨案后,张静泉一直没有离开过上海。1927年,八七会议以后,中共中央的领导机关陆续从武汉迁回上海,中共中央秘书处设在青海路,邓小平任秘书长,周恩来常来指导工作。秘书处下设文书科、内交科、外交科等部门。由于当时没有无线电通讯设备,传递信息和文件主要靠交通员。内交科先后由顾建业、张人亚负责,专管上海市内的交通联络。
  1928年冬,张静泉奉调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前,突然回到宁波霞浦老家,告诉父亲张爵谦,他在上海的住所要搬迁了,要求父亲将他带回家的一大批书刊和党内文件藏好。张静泉交待完,当天就离家走了。张爵谦没有向任何人讲起儿子回来的事,邻居们都不知道。到了傍晚,张爵谦拎着儿子带回来的材料,向菜园地里停放着张静泉的妻子棺材的地方走去。
  隔了几天,张爵谦向邻居们声称:他的不肖二儿子长期在外不归,恐怕早已死了。于是就在镇东的长山岗上,为张静泉和他早逝的妻子修了一座墓合葬。张静泉一侧是衣冠冢,安放的是空棺。张爵谦事先把儿子带回来的书刊文件放在衣物底下,秘藏在空棺内。藏书的事张爵谦对谁也没有说,只是独自默默地等待着疼爱的儿子回来取书。谁知这一等就是二十多年。
  
  回国后任中国革命互济会主任
  
  “中国革命互济会”的前身是“全国济难会”。鉴于“五卅”惨案之后,帝国主义和军阀政府变本加厉地施行恐怖政策,革命者和进步人士受到的迫害更加严重,1925年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郭沫若会同恽代英、张闻天、沈雁冰、沈泽民等人在上海联名发表宣言,正式成立“全国济难会”,以营救被反动当局逮捕的革命者,并筹款救济他们的家属。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大批共产党人被捕,此时由何叔衡出任全国济难会党团书记,通过各种渠道营救被捕者。张静泉也参与了此项秘密工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