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2期


岳维藩:人民心中的好市长

作者:李海英




  “文化大革命”初期,华北局召开工作会议,在那次会上,太原市委有位身居高位的人,借《傅山画册》事件向省委发难(傅山先生乃明末清初太原人,著名学者、思想家、名医、书画家)。此时,岳维藩已调任南京市长,他对山西找他调查的人讲:“此事上边没有责任,下边也没有责任,如果错了,完全由我负责。”
  1967年夏天,太原的造反派把岳维藩从南京“押解”回来进行批斗。当时有一种叫“拼刺刀”的批斗形式,就是企图从他的口中得到一些“炮弹”,用以整市里各部、委、局、办的“走资派”。结果是,凡属工作上的问题,岳维藩全部都承揽下来。他说:“没有他们的事。我是市长,他们是局长;我是市长,他们是工程师,这些方案都是我批准的。同志们有意见,给我提吧,该检讨的我检讨。”在场的各部门负责人如释重负。本来剑拔弩张的气氛一下子像泄了气的皮球,蔫了。
  “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岳维藩由南京调回太原,一次与人聊天时,有人又提起这件事,他说:“造反派提出的那些问题,放在部门负责人身上,就像西瓜,放在我头上,就像芝麻。我把它揽起来,就可以减轻大家的一些负担。”
  “文化大革命”以后,岳维藩二次回到太原,正是拨乱反正时期,百废待兴。他一项一项地去抓,特别是狠抓落实干部政策,成效显著。《中国青年报》某记者写了一篇文章,赞扬他六十多岁的人,又是术后病躯(“文革”中做过胃癌切除手术),依然勤奋工作,结果,被他压下来不让发表。
  
  联系群众,与民相融
  
  有一个1952年清华大学毕业的青年同志,分配到太原市城建局工作。1954年修建和平北路由他承担图纸设计。岳维藩对他设计的图纸提了两点意见:第一,为了使路东宿舍区的居民减轻受马路躁音的干扰,将车行道中线向西移一米,东侧人行道增宽一米;第二,路西是规划中的工厂厂区,民居建筑少,故应将西侧人行道减窄一米,道路总宽度不变。这一增一减,使这个技术员很惊讶,当时他学的教科书上都没有防止道路噪音的内容。这引起了他的思索:“为何连世界上汽车运输最发达的美国,在道路设计规范中都未提及的噪声问题,却被一位不专门研究它的市长,在每千人仅有一辆汽车的太原城里提出来了?”答案很简单,在城市建设的总体设计和规划中,岳维藩时刻考虑的就是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在落实政策那段时间,上访的人特别多,有些干部就怕上访,躲着上访群众。岳维藩看到这个情况,专门为此成立了一个接待室。不管谁来告状,也不管状告何事,都有专人负责接待。需要领导出面解决,直接找领导解决;不需要直接解决的,接待室就负责和下面联系解决。这一下,两大院(市委和市政府)都安定下来,工作秩序也好了。一个接待室就解决了让许多人头疼的上访老大难问题。也有的群众不去办公室找,而是直接找到市委宿舍岳维藩的家里。岳维藩对秘书说:“你叫他进来说嘛,他说的事我能办就给他解决,我不能办就给他说明为什么不能办,我解决不了,他还一直找我干啥?有些人就是想说说,不是来闹事的,就是想把信给到你手里,看能不能解决,他就心安了。”60年代初,按规定,市委、市政府大院门口有武装人员站岗,岳维藩决定撤走市政府门口的岗哨。他认为,有些事情你看着是小事,但对老百姓就是大事。老百姓有一分奈何,他是不会找你的。
  岳维藩有个观点:市政府既是城市里最大的行政机关,又是城市里为群众服务的最基层办事单位,政府不能脱离群众。为方便联系群众,他先是让市政府办公厅设立了一个“代表事务科”,专门负责联系、接待群众代表。后来,又改成联络处。可岳维藩还是觉得不能最广泛、最直接地听到群众的呼声,于是在1953年,又制定了一条接待群众的新制度——“市长接见人民代表制度”。制度规定:每月的15日,由市长、副市长轮流接待人民代表,直接听取人民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在当时这是全国第一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都对此写过评论文章。2003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小崔说事》栏目主持人崔永元,在翻看旧纪录片时,无意中发现太原市市长通过“接见人民代表制度”,解决群众实际困难的一辑新闻。他便抓住这条线索不放,费了几番周折才了解到这位市长就是岳维藩。
  “文革”结束后,岳维藩二次返回太原,无论谁去看他,也无论来人资格多老,职位多高,只要是私人交往,他从来都是在家里设家宴款待。一位老同志说:“我参加过多次,我可以断言,没有在并州饭店(太原市政府的接待宾馆)请过一次客。”
  岳维藩个人生活极简朴。但是,同志们有了困难,他从来不吝啬。1982年,南京市政府组织代表团来太原洽谈业务。临行时,太原市的洽谈方——市经委同志出于礼貌,想请对方吃顿饭,但中央有规定,不得拿公款请客,经委同志不敢动用公款。后来,他们想把机关订的旧报纸卖了,拿这个钱来表示一下。岳维藩知道了,说:“不要,不要,还卖报纸呢,我请客,你们坐陪不就行了嘛。”事后,岳维藩让司机拿了70块钱,交给并州饭店。同志们十分感慨:“拿个人的钱请公家的客人,这是周恩来作风!”
  1985年,岳维藩去北京友谊医院治病,他严格执行规定,不带车、不许探视。因为病情恶化,医院决定让他返回太原。走的时候,科室里的医生、护士都出来送行,一直送到医院门外,有的趴在救护车上掉泪:“我们大小干部都见过,没有见过这样的干部,特别认真,一点特殊化都没有。”本来,北京的大夫把岳维藩护送回太原就完成任务了,但他们没想到岳市长在太原市人民心中威望这样高。他们受了感动,一直陪到岳维藩追悼会结束才回去。
  作为一市之长,岳维藩把他的全部心血和热情都投入到了工作中。太原市城建局总工程师顾豪说:“市长的职责就是抓城市建设,抓城市管理。有这个思想,有这个能力就是好市长。岳市长我投票!”岳维藩去世后,原定的遗体告别只有他的亲朋好友和省、市党政机关、各局委的自愿参加者。令组织者没有想到、也未做安排的是,遗体告别大厅外不知何时,在无人通知的情况下,已经有不少市民在厅外自动排好队伍,静静地等着“公家人”告别完之后,好与他们心中敬重的老市长告别。这个意外让负责治丧事务的人既感动又紧张——因为没有先例可依。他们一边与群众代表磋商,一边向上级领导请示,就在等待的时间,厅外的老百姓已经人传人、人告人,越集越多,队伍越排越长,马路上开始出现拥堵。请示结果,上级同意老百姓派代表进入大厅向老市长告别。遗体告别仪式结束以后,街道两旁仍挤满了男女老幼,哭声一片。岳维藩去世以后,刘舒侠给李琦(曾任周恩来办公室副主任,1956年任太原市委书记,后任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去了封信,信里介绍了遗体告别会上,群众自发送老市长的场面。李琦看了很感动,他拿着刘舒侠的信,让北京的朋友们看,有的认识岳维藩,有的不认识,但是,李琦认为有必要让他们看一看,说:“咱们党的官员,像这种情况有多少啊?他死了以后,在老百姓、普通市民中引起的震动有多大啊!”
  (责任编辑:瑶 池)
  
  纵观百年历史 通览五洲波澜
  信史、实学、新知、美文
  
  大型丛书 十二卷本 《百年潮》精品系列隆重推出:
  
  《毛泽东剪影》      《邓小平写真》
  《人物评点》(上、下)  《史事探幽》(上、下)
  《亲历者的记忆》(上、下)《改革风云》
  《文坛与文人》      《中外之间》
  《国际纵横》
  
  作  序:龚育之
  主  编:杨天石
  分卷主编:朱地姚鸿谢春涛韩钢郭宏
  出 版 者:上海辞书出版社(上海陕西北路457号,邮码:200040)
  出版时间:2005年12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