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2期


岳维藩:人民心中的好市长

作者:李海英




  岳维藩,1914年生于山西省五台县沟南村。1936年在太原成成中学求学期间,因参加进步学生活动被捕入狱。1937年经营救出狱,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岳维藩历任山西牺盟会县特派员、中心区秘书、县长、太岳行署处长、专署专员等职。1949年建国后,他曾担任过太原市市长、南京市市长、山西省副省长、太原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等职。1985年6月10日因病逝世于太原。在我与岳维藩工作过的老战友、老部下的交谈中,有人将岳维藩的一生概括为“高尚的人品和官品”。
  
  观念开放、超前创新
  
  岳维藩1952年调任太原市委常委、副市长(分管城市建设工作),1955年1月任市长。他一上任,就一心想把太原市建设成一个现代化城市。可什么是现代化?50年代初的人们,观念是模糊的。一些人以为现代化就是“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住着大高楼”、“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况且,当时有关这方面的国外信息很少,岳维藩又没有出过国,没有亲眼看到别国现代化城市是个什么样子。可是,令人惊奇的是,那个时候岳维藩头脑中已经有了一个太原市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雏形,并形成了一个明晰的概念:城市建设应该以适合人类居住为目标。也就是说,城市应当既有发展经济的充足空间,又使人们居住起来舒适宜人。在这个观念指导下,1954年太原市第一期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产生了。
  在岳维藩的思路中,太原市应该建设成布达佩斯那样的格局:多瑙河穿城而过,河的一边是布达,另一边是佩斯。这个城市相当美,被称为“多瑙河明珠”。现在太原市城市建设的整体格局基本上维持了他的这个思路:东西线以迎泽大街为中轴,南北以汾河为中心。整个城市的“骨架”就是1954年规划中形成的。这个规划是成功的,受到当时国务院的表扬。
  50年过去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太原市第一期总体规划仍然是个先进的规划——在旧城的西城墙外修建一条新马路(现称新建路),路西集中搞民居建筑,路东建成绿化带和城西水系。城西水系指从城北将汾河水经黑龙潭(今龙潭公园)、饮马河和西海子引进市区内,汇至迎泽公园(市区中心),然后又将河水从迎泽公园引入汾河。整个水系形成一条既穿城而过又环城而行的自然水源的水系统。岳维藩常讲一句话,“规划就是法”。遗憾的是,这个规划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破坏了。“文革”中接管城市的负责人硬说搞成花园城市,是资产阶级的建筑思想,于是就在新建路东面盖了几幢楼房。这一盖就不可收拾了,一幢一幢的建筑物逐年多起来。结果,原规划的绿化带和城西水系被改变了。可惜、可叹啊!
  1965年,岳维藩调离山西,至1979年,他第二次回到太原,任山西省副省长,兼太原市市长。他在第一期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又主持制定了太原市第二期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他带着工程师,坐面包车绕城区整整转了两天。所以第二期规划出来以后,有些项目到现在看来也是具有战略眼光的。比如,把汾河建成一个市中心风景区,解决太原市的水源问题等等。工程师们后来回忆说,岳市长是一个看得远、有想法,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实干家。2000年,在获得联合国“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汾河公园落成剪彩仪式上,原省委书记李立功在讲话中说,这是老市长岳维藩同志给我们奠定的基础,作出的规划,我们应当感谢老市长。
  岳维藩曾经讲过:“城市建设上的错误是人类最难改正的错误之一。在城市规划上,要有五十年不落后,一百年不后悔的思想。”据岳维藩的秘书回忆,1983年6月,岳维藩在《城乡建设》上发表文章,对此讲得很深刻,很有见地。文中还针对城市建设中诸多问题,如城市的计划体制和投资体制方面的问题,明确指出为什么经常有“拉锁马路”?为什么投资和建设不同步?一个是实力问题,一个是观念问题。
  岳维藩在任期间,太原市在诸多方面都是走在全国前列的——当时市内开通电车的,除了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外,太原是中等城市中的第一家;宽银幕电影院,现在不稀罕,那时可是稀少的很;能容纳五千人的湖滨会堂,以花钱少、效率高而闻名;特别是路宽66米的迎泽大街的建设,更是引入注目。
  
  珍视文物、保护文化遗产
  
  每年大年初二、初三,岳维藩总要叫上几个懂行的人,到太原晋祠文庙、兰村窦大夫寺、双塔寺这样一些文物点去视察。现在晋祠博物馆的馆藏品,无论是字画还是瓷器古玩,大部分是岳维藩当市长期间购置的。按购买文物规定,晋祠文管所主任牛树檀要先向市文化局打报告,可他不这样做,常常是直接找岳维藩,说:“我要去北京,买东西。”岳维藩说:“可以。”许多珍贵的文物就是这样买回来的。当时,外出购买文物最多也就带十万元,那时候,花不多的钱能买到的珍品,比如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董寿平等名人的画,现在,这些作品都价值连城了。所以,每次开馆展览,牛树檀都会由衷地说:“这是老市长的功劳。”
  岳维藩从南京(1965至1979年任南京市市长)一回到太原,就提出修复双塔的问题,并批了60万人民币作为维修费用。在80年代初期,60万可以盖两三幢职工宿舍楼。有人就告状,说太原市住房那么紧张,怎么能拿出60万元钱去弄双塔?对此,岳维藩耐心地解释:“双塔是太原的象征,又是明代的古物,如果现在不花钱去修补,一旦塌了,就无法挽回了。群众住房虽然紧张,但是作为整个太原市来说,就是增加三幢楼也解决不了问题啊。”告状的人不服气,一直告上去,直捅到国务院。国务院把信批到文管会,文管会的领导一看告状信,说“被告的这个人有远见”。这下大家都知道岳维藩这个做法是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不是有过而是有功。岳维藩保护文物的事实还有很多:太原天龙山石窟、晋祠及晋祠难老泉、柳巷北口的唐槐等等,都是他一次次考察、布置周密措施保护下来的。除了这些实际保护行动,岳维藩还有个想法,在晋祠搞个东方艺术园。那个时候能有这种想法,应该说是很出格的。当时人们对保护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还很淡薄,可是如果那个时候不顶风保护下来、收藏起来,塌了、坏了,现在看什么?
  
  爱才,用才,不诿过不争功
  
  岳维藩在任期间,每逢过年过节,都要把市人事局的负责同志找去,并专门拨一笔款项,让他带人去看望各局的工程技术人员,问寒问暖,对有困难的家庭,要送救济款。他对工程技术人员不仅在生活上关心,对他们提出的各种合理化建议,亦给予充分支持,同时也对他们在工作上、技术上提出要求。岳维藩平日话不多,但与工程师们谈起来却是滔滔不绝。从上海请来的老工程师,经常和他在一起商量事情,虽然岳维藩不是专业人员,但是那些工程师在许多方面都很佩服他,敬重他。
  岳维藩喜欢有才干的人,他识才、爱才、用才、惜才。在五六十年代,对解放时接管过来的旧职人员如何使用,岳维藩有他自己的见解和做法。岳维藩在充分了解这些人的情况之后,就把他们安排到适当的部门和岗位,发挥他们的专长。个别才学出众者,岳维藩敢把他安排在市长办公室,成为人民的“笔杆子”。
  岳维藩对犯有错误的同志本着“一用二帮”的态度对待。50年代,一位局长因说了错话,被撤职分配到西山搞绿化。但岳维藩从不歧视他,每次到西山察看绿化工作总要去看看他。他很感激岳维藩,把工作搞得很好。他负责的绿化地段是西山绿化质量最好的地段之一。还有一位搞政法的领导同志,因为收了别人一双布鞋被开除党藉,一直分配不了工作。岳维藩说,这个人虽然有错误,但还是有能力的,回市政府办公厅搞调查研究工作吧。这个同志说:“我就是这么个错误,开除了党籍,没有人要我,是岳市长把我收下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