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思考

作者:陈家阳




  编者按: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将于2006年3月5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将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一五”期间,党和政府将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要原则,并以之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为什么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如何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此,我们采访了社会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李培林研究员。
  
  “这将是一篇
  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文章!”
  
  记 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的一个崭新课题。这一课题是如何提出来的?
  李培林:这个课题最早是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十六大报告在提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时,除了GDP翻两番这个总体目标,还有六个方面的具体目标,这就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其中,“社会更加和谐”是一个新的提法,过去的文件中还没有用过“和谐”的概念来描述社会发展的目标。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有发展,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提高执政党的五种能力之一提出来。2005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进一步提高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战略任务的重要位置,把它作为“四大建设”之一提了出来。“四大建设”就是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又有了进一步发展,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原则,明确提出,促进社会和谐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课题,最早从十六大的一句话,到十六届五中全会的一大段话,现在已经成为全党和全社会一篇大文章。
  记 者: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既是对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也是形势发展使然。就历史经验和教训来说,具体有哪些方面?
  李培林:首先,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发展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有很多时期经济增长很好,但也出现了很多新的社会矛盾。1951年到1954年经济高速增长,城乡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同时也出现了很多新的矛盾。起初,大家对这些问题认识上是比较统一的,所以中共八大确定了要解决生产力水平不高和快速增长的人民物质文化需求这个主要矛盾,党的任务要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针对当时在社会上出现的新矛盾,包括农民退社、工人罢工、学生罢课等,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用一套新的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但是,1957年下半年,由于在整风当中一些党外人士提出了比较尖锐的意见,再加上国际上出现了波兰事件、匈牙利事件,所以后来对当时形势的判断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走了相当长的一段弯路。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重新回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路线上来。这些经验告诉我们,在发展的关键时刻正确地认识形势、判断形势,抓住主要矛盾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形势总的来说是比较好的,但也有一些周期性的波动。1989年前后有长达近三年的时间经济跌落到相当低的水平。另外,在近些年也遇到一些比较大的社会问题,如2003年的“非典”疫情,使党认识到正在面临一种新型的社会风险,这种风险和过去传统的社会风险在性质上有很大不同,也就是说它的原因是很不确定的,一旦发生就会迅速扩散,而且对这类风险也是很难进行预见和预测。“非典”疫情可以说对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起了一定的影响。在其他领域也存在着类似的社会风险,比如说金融。这些事情使我们反思我们当前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所面对的主要矛盾究竟是什么。
  这两方面,是针对国内说的。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也借鉴了一些国际上的经验和教训。
  记者:这主要有哪些方面呢?
  李培林:第一,这也是对发达国家发展经验和教训的总结。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特别是在原始资本积累的时期,社会上也出现了非常激化的矛盾。马克思当时写的《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根据当时的判断,即资本主义不可能解决这种激化的矛盾,马克思提出了要打碎旧的国家机制,通过建立新的政权使社会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此后,资本主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和两个事件有密切的联系,就是两次世界大战和资本主义全球性的危机。这些事件的发生也促使国外的一些思想家、政治人士、知识分子反思资本主义面对的深刻的社会矛盾。战后各国都进行了社会制度和社会政策方面的修改,对促使资本主义社会仍能以一定速度往前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这也是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发展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二战以后,在所有的发展国家中,有两个地区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那就是拉美地区和东亚地区。这两个地区,几乎在同一个时间段,即在20世纪70年代上半期达到了人均GDP 1000美元的水平,相当于中国现在的发展水平。但是此后由于采取了不同的发展战略,这两个地区在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上出现了巨大差异。东亚国家和地区现在看来较好地解决了就业和收入分配问题,尽管经历了亚洲金融风暴,但是到现在为止,新加坡和香港达到了人均GDP 2万到3万美元的水平,韩国也达到人均GDP 1万多美元的水平。但是在拉美国家,此后由于过度依赖于国外垄断公司对本国产业的主导,特别在社会方面出现了贫富的巨大悬殊。直到现在人均GDP仍然在4000美元到5000美元之间徘徊。尽管我们国情不同,但这些国际上的经验和教训,应当认真汲取。
  
  “我们进入经济
  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
  
  记者: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或正在出现一些新特点新趋势,使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着新的形势。能否请您从这方面,谈谈我们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性?
  李培林:好的。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或正在出现一些新特点新趋势。这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变化:
  一是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变化。产业工人的队伍空前壮大,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亿多产业工人,到现在全国增加到近3亿产业工人,将近增加了两倍。产业工人的队伍结构也出现了一些变化,过去的产业工人队伍主要以国有企业的职工为主体,现在最大的一部分就是农民工,3亿产业工人中近2亿是新增加的农民工。社会流动速度加快,2004年全国流动人口已经达到了1.45亿人。新的社会阶层出现,由于产业结构、职业结构的变动,大量新的社会阶层在产生,最引人瞩目的就是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成长。2004年全国有私营企业主770万人,注册资金在亿元以上的1156户。在经济阶层结构调整过程中,由于利益格局的变化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矛盾,或者说新的社会关系,如贫富间的关系、劳资间的关系以及干群间的关系。
  二是城乡和区域结构发生了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的发展速度非常之快,尤其在主要城市中,和国际上主要国家的发达城市的水平在迅速地拉近。与此同时,城乡间的差别却在扩大。1978年到1984年我国城乡差距是在缩小的,但是1984年到1996年收入差距就开始扩大了。特别是1997年到2003年,农民的收入基本上和增长的趋势背离了。在这六七年中,农民的年均收入增长率没有超过4%。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从1990年以来也在持续扩大。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