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晚清中国人走向世界的一次盛举

作者:陈小丽




  他们的著述尽管重点、详略、体裁、文笔各有特色,但毕竟都是对世界各国进行实地考察的成果。比起那些仅靠翻译外国地理书或依据道听途说传闻写成的所谓研究外国的著作来说价值要高得多。对近代中国人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借鉴国外经验都有一定意义。
  游历使们亲历亲闻欧美各国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工业文明,对其立宪政体和议会政治都作了不少介绍和评论,对于当时正在探索改革道路的中国人也有一定启发。他们还对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管理、工矿企业、铁路航运、财政贸易、海陆军制、学校教育、文化艺术等各方面进行了详细考察和介绍,对中国的近代化建设很有参考价值。
  “这些人在历史上默默无闻,
  逐渐就被遗忘了”
  记 者:游历使们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为什么回国后却没有得到重用呢?
  王晓秋:选派游历使的时候,《申报》上的一篇文章说,将来的外交官可从这些人中选拔,因为他们了解了世界,我们对他们寄以厚望。可是当海外游历使回国后,实际上没有人当上外交官,也基本上没有能在外交上发挥作用。对此原因我也做了深入的探讨:首先,清政府1887年派遣海外游历使之举一开始就立意不高,目标不明确。当时总理衙门的游历章程,仅仅要求游历使调查考察外国地形要隘、军事设施、制造厂局等,并没有提出求知识于世界,借鉴外国经验等较远大的动机和目标。清政府也没有把这批海外游历使作为外交人才来加以培养使用,因此他们回国后仍分发六部或派遣地方任职,不考虑充分利用他们通过这次宝贵的海外游历实践获得的海外知识和外事经验,发挥其外交人才的作用。
  其次,这跟海外游历使的人选及其素质也有很大关系。一方面,派出的官员级别和地位太低。1887年海外游历使派遣的只是一些中央各部的中下级官员,即五六品的主事、员外郎和郎中,而且都是尚未得到实职的候补官员。由于级别低,到所游历国往往也不受重视。而且由于人微言轻,其言论和著述也难以产生更大的影响。游历使们辛辛苦苦写的报告交到总理衙门后被束之高阁,后来有的书还是他们自己花钱印出来。现在北大图书馆还有几个稿本,就是他们当时写的东西。另一方面,清政府选拔的游历使基本都是旧知识分子,没有很多新学的基础,也没有外语能力。受到本身的素质和知识结构的局限,在国外调查交流都遇到很多困难。这跟日本1871年明治政府派遣的使节团很不一样。岩仓使节团也是走了欧美很多国家,派出去的都是部长级的高官,而且都有明确的任务分工,分别去考察外国的宪法、教育等。他们回国后都担任了明治政府的要员,主导日本的变革。我一直认为岩仓使节团是日本走向现代化的很关键的一步,确定了全方位向西方学习的道路和方向。
  第三,经费制约及与驻外公使的矛盾。当时他们出去时经费很少,而海外游历远涉重洋,花费大,又要保持中国官员的体面,所以游历使们常常叫苦连天,有些地方只能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甚至干脆不去了。例如,缪祐孙在俄国游历时,由于经费快花完,只好取消原定到海参崴游历考察中俄东北边界的计划。而且他们的经费是从驻外公使、驻外使馆的经费中克扣出来的,政府要每个公使、参赞和其他外交官们省下20% 的薪水,用这笔钱作为游历的经费。这样,一方面是经费不够,另一方面造成了驻外使馆人员与游历使之间的矛盾。游历使到了驻外使馆里,有时本国的公使却不支持他们,不给他们提供便利,甚至刁难他们。
  第四,当时保守势力和社会偏见的攻击压制。选拔考试与派遣时,已有人冷嘲热讽,讥讽这些人只是在六部提升无望,才冒险找一条以海外游历为升官捷径的出路。游历使在海外期间又有人造谣诽谤。有人诬蔑他们谋取私利,行为不端。待游历使快要回国时,又有人妒忌他们可能得到格外保举升迁太快,于是上奏要求“请薄其奖叙”,以致他们回国后,清政府也不敢破格提拔和重用他们出任公使等外交职务。
  可见,尽管当时清政府想要睁眼看世界,力挽艰难时局,但其自身的腐朽闭塞却牢牢束缚了走向开放的步履。个别中国人历尽艰辛,在四大洲留下了自己的印记,而清政府却在四面楚歌中苟延残喘,苦苦支撑着“天朝上国”的迷梦……所以,1887年派遣游历使的举措最终对中国政治外交的影响不大,游历使回国后也很少被重用。著述最多的傅云龙和刘启彤也不过加赏二品衔以道员分派北洋,后来被李鸿章任命为北洋机器局会办和海防支应局会办。而其他人大多只是赏加四品衔,遇缺先补为地方小官,致使这些人在历史上默默无闻,逐渐就被遗忘了。这次盛举也被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中而鲜为人知了。
  
  (责任编辑陈小丽)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