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晚清中国人走向世界的一次盛举
作者:陈小丽
“古人说十年磨一剑,
这把剑我已经磨了快20年了”
记者:首先要感谢您百忙中接受我们的采访。您在研究中国近代史的过程中,详细考察了1887年清政府向海外派遣游历使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为什么要选择这个研究课题呢?
王晓秋:近现代中国历史和古代的中国历史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我感觉就在于近现代的中国已经融入到或者说是被卷入世界潮流之中,不管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都与世界密切联系在一起。中国近现代发生的每件事情几乎都跟世界息息相关。因此研究中国的历史,就不能就中国而论中国,而是要把中国放在世界大格局中、放在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中来分析研究。
在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过程中,我常常在思考,近代中国人究竟是怎样一步步地认识世界和走向世界的?怎样从对世界的不认识到逐渐认识?怎样从闭关锁国到走出国门?当然,近代中国人走向世界有各种途径:有的是被动的,如被传教士带出去,或被当作华工卖出去;但也有主动的,比如说通过游历、考察、旅行、访问、出使、留学等途径。例如,1887年清政府通过考试选拔派遣12名游历使分赴世界四大洲20多个国家考察的这段历史,就是近代中国人走向世界和认识世界历程中的一个生动事例。
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当年轰动一时的盛举却早已消逝在历史浩瀚的烟海之中,几乎成为晚清一段被埋没和被遗忘的历史,竟然在各种清史、近代史、中外关系史、中国外交史的著作和教材中基本上都没有记载,甚至连专讲中外文化交流和中国人走向世界的论文著作中也很少涉及。这令我研究的时候感到很吃惊,这样的一次盛举为什么会被湮没了呢?因此,20多年来我一直在关注这个课题,努力挖掘相关史料,试图挖掘这段不应埋没的历史,搞清这段历史的真相,并进一步探索它被埋没、被遗忘的原因。我陆续写了一些论文,系统的研究成果就是最近出版的《晚清中国人走向世界的一次盛举》(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这本书。古人说十年磨一剑,这把剑我已经磨了快20年了,但我自己觉得还没有磨亮,还有一些资料没找到,还有一些问题没彻底搞清,甚至感到研究越深入,问题越多,因为历史是非常复杂的。
“晚清中国人走向世界的一次盛举”
记者:为什么您把它称为晚清中国人走向世界的一次盛举呢?
王晓秋:因为1887年清政府派遣海外游历使之举,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打破了历史记录:首先,这是中国政府破天荒第一次为中央各部保举的出国官员举行了别开生面的选拔考试;其次,清政府第一次同时派遣12位官员分别前往亚洲、欧洲、南北美洲的20多个国家进行为期两年的游历考察,最远到达南美智利和加勒比海古巴等国,其路程之远及所到国家之多,都是史无前例的;第三,此次游历考察取得的外国调查研究成果也是空前的。游历使们共撰写了几十种对外国调查研究的著作、考察报告、海外游记、日记和诗集等。其中,仅傅云龙一人就撰写了游历日本、美国、加拿大、古巴、秘鲁、巴西等6国的调查报告、游记和纪游诗110多卷。这次大规模的海外游历考察在当时应该是很辉煌的,所以我把它称为晚清中国人走向世界的一次盛举。
记者:为什么清政府要在1887年大规模派遣游历使出国考察呢?
王晓秋:清末,西方列强在鸦片战争中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国门,西方国家逐渐取得五口通商、公使驻京、内地游历传教等特权。西方外交官、军官、商人、传教士、学者等不断以游历之名到中国沿海和内地活动,并收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情报。清政府内一些开明之士痛感中国对外情的隔膜和无知,开始主张派遣官员出洋游历。
此次派遣游历使的由来,缘起于1884年御史谢祖源的一个名为《时局多艰,请广收奇杰之士游历外洋》的奏折。他建议“今翰詹部属中不无抱负非常者,可否令出使大臣,每国酌带二员,给以护照,俾资游历。一年后许其更替,愿留者听,其才识出众者,由出使大臣密保,既备他日使臣之选,亦可多数员熟悉洋务之人”。1885年3月27日,总理衙门大臣奕劻等对此作出答复,提议“翰詹部属中,如实有制器、通算、测地、知兵之选,坚朴耐劳、志节超迈,可备出洋游历者,可否请旨饬下翰林院六部,核实保荐,并资送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考核,再行奏请发往各国游历,由出使大臣就近照料”。这个意见虽然得到了皇帝批准,并通知了翰林院、六部及驻外使馆,但具体实施却一直拖了下来。直到1887年1月3日,光绪皇帝下旨催促各部保荐出国人员。同年5月18日,总理衙门特别拟定了一份派遣游历使的具体计划《出洋游历章程》,对出洋的人数、选拔考试办法、期限、待遇等作了具体规定,经皇帝同意后,派遣游历使计划才正式进入考试和派遣的实施阶段。
记者:这次选拔考试和传统的科举考试相比,有什么特点?
王晓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选拔出国人员考试。1887年6月12日至13日举行。这次考试与传统的科举考试科目大为不同,既不考四书五经,也不试八股诗文,而只做关于边防、史地、外交、洋务的策论。由总理衙门大臣曾纪泽等亲自出题、阅卷。据傅云龙记载,第一天的试题是“海防边防论”和“通商口岸记”,第二天的试题是“铁道论”和“记明代以来与西洋各国交涉大略”。此次考试,六部共保举了76人,应考者为54人。其中,兵部郎中傅云龙名列第一。1887年10月28日的《申报》特地把“状元”傅云龙的试卷“照登报首”,“愿与留心时事者共击节赏之”。考试录取28名官员,先由总理衙门大臣接见面试,再向皇帝引荐,最后由光绪皇帝亲自用朱笔圈定12人为正式游历使,分别为傅云龙、顾厚焜、刘启彤、李灜瑞、孔昭乾、陈燨唐、李秉瑞、程绍祖、缪祐孙、金鹏、洪勋、徐宗培。
选拔出来的游历使有以下特点:首先,都是科举正途出身,其中进士9名,监生3名。而当时中国驻外使领馆外交官中正途出身的并不多。其次,他们基本上都是中央六部衙门五六品中低级官员,如郎中、员外郎(五品)和主事(六品)。其中郎中1名,员外郎1名,主事10名。但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又都是候补遇缺外放实职的候补官员。其中任职于户部4名、兵部3名、刑部3名、工部1名、礼部1名。第三,籍贯以江浙籍居多,江苏5名、浙江2名、广西2名、江西1名、山东1名、顺天1名。第四,年龄均为三四十岁,31—38岁年龄组有9人,40—46岁年龄组有3人。
记 者:这些游历使是怎样分组派遣的?他们都到了哪些国家?
王晓秋:1887年7月24日,光绪皇帝钦定派遣这12名游历使分赴欧亚和南北美洲各国考察。12人分5组派出,都指定了重点游历国家。其中,傅云龙、顾厚焜两人派往日本、美国、加拿大、秘鲁、古巴、巴西6国游历;刘启彤、李灜瑞、孔昭乾、陈燨唐四人前往英国、法国和英法所属殖民地印度等国;李秉瑞、程绍祖两人前往德国、奥地利、荷兰、比利时、丹麦等国;缪祐孙、金鹏两人前往俄国游历;洪勋、徐宗培两人前往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瑞典、挪威等国。而实际上,根据游历使们的行程、游记,他们游历的国家以及途中顺道考察的国家大大超过了这个数字。下面可以举两个具体例子,看看他们的游历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