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电影《李双双》诞生记

作者:袁成亮




  李双双的成功还在于喜旺这一配角形象创造的成功。仲星火以特有的诙谐表演,塑造了一个淳朴而有些幽默感但思想上还有自私狭隘的大男子主义意识的生动形象。如果李双双没有仲星火演的喜旺来衬,那就会逊色不少。李双双和喜旺来来回回拉锯式的冲突,最后总是落在喜旺身上。喜旺的自私映衬着双双的无私;喜旺的磨磨唧唧映衬着双双的快人快语;喜旺就像绿叶,映衬着双双这朵暖洋洋的大红花。这也是《李双双》耐看的地方。当时观众里面就流行着这么一个口头语,说是“做人要做李双双,看戏要看孙喜旺”。仲星火由于在《李双双》中的出色表演而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在第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评奖中一举夺得最佳配角奖。
  尽管张瑞芳和仲星火对角色的把握很到位,演得也很投入,但《李双双》的拍摄正处于文艺必须绝对跟着政治路线走的大气候中,这无疑对影片的拍摄产生了影响。演喜剧最容易滑边,弄不好就会被人戴上“丑化劳动人民”的帽子。导演鲁韧对此也是小心谨慎。在排演过程中,他一直叮嘱张瑞芳:“不行,不行,千万别放开,那样会遭殃的,说不定会戴上丑化劳动人民的帽子。”张瑞芳受此影响,表演时多少也有些顾虑。她后来在谈到自己的表演时说:“演李双双笑,喜剧就要夸张一点,但是又不得不赶紧捂住嘴,不能咧着嘴大笑。我的表演像打了半个嚏喷,很不痛快。”李准看了也不无遗憾地对张瑞芳说:“李双双这个人物应当比现在处理得更疯点、傻点、毛手毛脚点才好。”尽管如此,由于李准写的男女主人公生活语言实在太生动、太丰富、太出彩,以至张瑞芳有时也与导演鲁韧较上劲。她对鲁韧说:“故事里主人公的语言太好了,希望你们一句也不要改,一个字也不要改。”正是由于张瑞芳这种固执坚持,心直口快、大公无私、朴实热心的农村妇女李双双的形象才立在了银幕上。
  影片《李双双》不仅真实地反映了农村存在的人民内部矛盾,塑造出鲜明、生动、具有典型意义的银幕形象,而且创造了一种农村喜剧片的新风格,成为中国农村电影的经典之作。
  
  全国掀起“李双双热”
  
  《李双双》封镜后,鲁韧和剧组演职员们却一点儿也轻松不起来,在当时的政治大气候下,大家对于这部影片会产生什么影响心里没底,尤其是怕被扣上“丑化劳动人民”这顶谁也戴不起的大帽子。厂领导也没打算把《李双双》作为重点影片推出。尽管如此,1962年5月,当《李双双》在小范围内放映时,立即受到观众热烈欢迎。然而专家的评价使大家那颗悬着的心又平添了许多忧虑。因为专家评价并不好,说是喜剧不喜,李双双只有朴素阶级感情,作风简单,时常和人吵架,没有学习毛选,充其量只是个中间人物。还有的称这部影片完全不符合样板戏总结出来的“三突出”,张瑞芳演的李双双有点儿“疯”,不符合革命主线。专家意见通不过,恐怕这一关是难过了,大家都等着挨批。
  正当剧组为此感到心情沉重时,周恩来总理调看了这部影片。1962年秋,张瑞芳访问日本回到北京,邓颖超约她到自己家吃饭。张瑞芳虽然也很想见见总理,但她知道总理很忙,不忍心打扰,便迟疑了一下。邓颖超似乎看出了她的想法,说:“请你们去是为了放松心情,换换脑筋。”周总理一见到张瑞芳就高兴地说:“今天请你吃螃蟹,因为你拍了《李双双》这部好戏。”“你演的李双双很好嘛,很有生活气息。这部电影内容是好的,艺术上有不少可取的地方。”张瑞芳还是第一次听到周总理说《李双双》的好话,便将信将疑地问:“是吗?可是别人都说不好嘛!您说好,是不是因为它正好配合了八届十中全会以后的农村政策?”周总理笑笑说:“你不能完全这么看,这部影片在艺术上也是有可取之处的。你的表演也有新的东西。其他中央领导看了以后也非常高兴呢!”“演古人比演当前的人容易,因没人见过他们。演现实生活里的人不容易,因为人人都能看出来像不像。李双双演得有点样子了,我喜欢李双双这样的人……李准的小说原来是写妇女办食堂的,现在电影是写李双双推行记工分的,情节变了,但人物性格没有变,依然个性鲜明、生动活泼,可见作家一定要深入生活,李准要不是生活底子厚,这个电影怎么出得来……” “今年的百花奖,我投李双双一票。”周总理还问张瑞芳能不能将《李双双》拍成彩色的,张瑞芳说不能,因为技术不过关。周总理听了不无遗憾地摇了摇头。
  从周总理那里回来后,张瑞芳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立即写信将周总理的看法告诉了制片厂。厂领导接到张瑞芳信后也是兴奋不已,马上重新调整了宣传和放映计划,将《李双双》作为重点片向全国推出,并由此在全国掀起了一股“李双双热”。
  1963年5月22日,在北京政协礼堂举行的第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颁奖晚会上,《李双双》一举夺得第二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和最佳男配角四项大奖。这也是“文化大革命”前最后一届百花奖评选,周总理亲自出席颁奖晚会,并向获得最佳女主角奖的张瑞芳表示祝贺。此次百花奖的奖品也很特别,都是文艺界老人题写的诗。张瑞芳的奖品是由郭沫若题写的:“天衣无缝气轩昂,集体精神赖发扬,三亿神州新姐妹,人人竞学李双双。”《李双双》出名后,张瑞芳的人气也是水涨船高,走到哪里都听到人叫:“李双双来了”。后来,郭兰英还把影片中那首叫做《歌唱李双双》的插曲唱得风靡全国,成为那个时期交谊舞会上的流行乐曲。周总理也非常喜欢这支曲子,凡是有张瑞芳在场的场合,每当乐队演奏起这支曲子时,周总理总是走到她跟前邀她共舞。
  尽管《李双双》以其独特的喜剧风格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但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四人帮”扣上了“工分挂帅、阶级斗争熄灭论、中间人物论、文艺黑线代表作”等种种罪名而遭禁锢。周总理对此十分气愤。1973年,他在接见中日友协访日代表团成员时,突然将话题转到文艺界,气愤地提到安徽著名黄梅戏演员严凤英的死是因为没有人关心她,并责问在座的当时“四人帮”在文化部门的代理人于会泳:“《李双双》电影有什么问题?是作者有问题?是工分挂帅?为什么要批判?它错在哪里?把我都搞糊涂了。”“于会泳,你说,为什么要批判?李双双做了很多事情,都是为公的嘛,只是她丈夫的思想有点中间,要历史地看这个影片。整个影片的倾向是好的嘛!可现在,连李双双也没人敢唱了……”
  乌云终究遮不住太阳的光辉。十年浩劫结束后,深受全国人民喜爱的《李双双》又重新回到银幕上,回到观众中间。
  (责任编辑李树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