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电影《李双双》诞生记
作者:袁成亮
深入生活创佳作
1958年初,随着工农业生产“大跃进”高潮的到来,文艺界也掀起了一股反映“大跃进”生活中新人新事的创作热潮。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作家李准来到河南林县山区龙头村体验生活。当时,他住在一个妇女队长家里,虽然同在一个屋檐下,但李准却很少见到这个早出晚归忙于生产的妇女队长。令李准感到新鲜的是,每天早上,他都会在墙上和窗子上发现许多小纸条,上面写着他从来没有见过的话:
水库的库字,就是裤子的裤去掉一边的衣字。
谁聪明?谁憨?见人多了,工作多了就聪明!锁在家里不见人就憨!
如今兴握手,真好,用右手握。
尽管这些文字朴实无华,但李准却从那歪歪斜斜的字里行间看到了新时期农村妇女身上发生的变化,并由此萌发了创作一部反映新时代农村妇女新生活的小说的想法。正如他在后来一篇文章中写道:“那段时期是中国人民在精神上、智慧上一次大的解放,大的喷发,它特别表现在劳动妇女的精神面貌上,这也是我写李双双的初衷。”从此,李准便一头扎进了妇女堆里,在劳动之余与这些“李双双们”聊天谈心,了解她们的思想动态,记下在她们身上每天发生的新鲜事。经过两年的积累、打磨,一部反映新时期农村妇女生活的小说《李双双小传》便告完成。小说里的故事情节是围绕“大跃进”中妇女办食堂来进行的,写了喜旺管不好村里食堂,双双接手后将食堂办得有声有色,成了模范炊事员。小说着重刻画了妇女队长李双双爽直、泼辣、敢与自私现象作斗争的精神,成功塑造了一位新时代农村妇女的形象。
小说在《人民文学》1960年第3期发表后,立即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导演鲁韧看了喜出望外,觉得这是个拍电影的好材料。他马上找到李准,要他将小说改编成剧本,还给剧本重新起了个名字《喜旺嫂子》(后来又改回《李双双》)。李准爽快地答应了,没多久,他便拿出了拍电影的本子。与小说相比,改编后剧本人物性格基调虽然没有变,但却更加丰富多彩,大大加强了电影的可看性。此外,改编后的剧本对小说的某些内容也根据当时形势作了相应调整,如小说里故事情节原本是围绕“大跃进”中妇女办食堂来进行的。在改编成电影剧本时,由于农村办食堂政策已经破产,李准便将中心事件由办食堂改成了农村如何发挥妇女劳动积极性,正确开展评工记分。
剧本写好了,以什么风格来拍这部片子呢?鲁韧对此颇费了一番心思,经过反复思考,他最后决定将它拍成一个有点喜剧味道的农村戏。至于拍成什么样,用他后来的话说“当时也没个模子”。
一部影片的成功与否,演员选择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李双双是全剧的主角,她心直口快,性格泼辣。当时有人推荐张瑞芳来出演这个角色。剧组意见也不一致,李准担心她泼辣劲不够,谨慎的鲁韧却又担心她太泼辣,担心演起来不小心会丑化了劳动人民。研究了半天,最后还是确定了张瑞芳。当时张瑞芳正在上海演出话剧《星火燎原》(扮演主角张玉兰),接到李准和鲁韧的“调令”后便赶到河南林县外景地剧组。
孙喜旺虽是剧中的配角,但这个演员对于整个剧情的发展起的作用却相当重要。他憨厚朴实、胆小怕事,但同时又有点大男子主义色彩。当初赵丹看了剧本,对孙喜旺这个人物很是喜欢,尤其是他那有趣多彩的性格更吸引了他,便向鲁韧表示希望由自己来演这个角色。尽管赵丹此时已是名声在外,但李准和鲁韧觉得赵丹是属于演“大人物”之类的演员,演农村题材的戏不合适,赵丹当时对此颇不为然。其实鲁韧心里早有了孙喜旺的人选,他就是此前在鲁韧导演的另一部影片《今天我休息》中扮演那个小民警的仲星火。鲁韧于是将仲星火叫来问道:“你知道我为什么找你吗?”仲星火说:“不知道。”鲁韧说:“我要拍一部农村题裁的电影,我要的就是你的傻大黑粗麻。”仲星火一听乐了,说:“傻,我倒并不傻,其实傻是天津话里的形容词,就是有味道。黑是黑点。大也不怎么大,人家一直叫我老仲,没叫过小仲的,说明我这个人线条比较粗,但是也不是阳刚之气,就是比较朴实,比较土。脸上也没麻子。”事实上,鲁韧找仲星火算是找对了。赵丹后来看了仲星火演的孙喜旺后,很是佩服,说要是自己肯定演不出那种憨粗的乡土气息。
小心谨慎拍电影
《李双双》开机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当时河南连续7个月干旱,摄制组用水都要从二三十里地外用小毛驴驮回来。剧组每人每天只有一茶缸水,早晨洗脸、刷牙,到晚上洗手都靠它了。每天吃的也只是一些榨油的豆饼,掺着南瓜的面疙瘩,里面只有一点点粮食。尽管拍摄条件如此的艰苦,但大家的精神却一点也没受影响,一心一意要将这个戏拍好。剧中扮演富农夫妻的演员,每天早上起来就吵:干嘛你,你干嘛?你行啊,我碍你什么事了?你先进,你呢?富农!大家开始以为两人真吵,后来才知道是在练戏。
作为《李双双》的主演,尽管张瑞芳在舞台上扮演过不少角色,并且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但演喜剧对于她来说还是头一遭,心里的压力还是很大的。如何把握李双双这个人物,她可没少费心思。张瑞芳演戏有个特点,那就是首先将人物放在全局上加以把握,将人物琢磨透,这也是她学画时积下的经验。她后来在谈到演李双双的体会时说:“解放前,我学过两年西洋画,老师总是告诉我们要用虚线打轮廓,轮廓比例都对了,才好进行光影浓淡的描绘。并且在作画时要常常退后去看看,为的是能掌握总的画面精神。有位女同学,总喜欢猫在画架前,埋头先将细部画好,把眼睛画得非常细致,老师改画时,却因为整个的比例不合适,只好连这美丽的眼睛也擦去了。在许多画像的画稿也可以看见,画稿的轮廓线总是有好几条,有虚有实,有浓有淡,最后才以最准确生动的一条抓住了人物栩栩如生的神态。在人物塑造上,我也试图以虚线为人物打草稿,只是不在画布上,而是在自己的身心中。因此,我在接下李双双的戏后,并表演李双双时,没有首先急着想如何表演李双双,而是根据剧本和生活提供的条件,首先一步步包围自己的角色。在这样的‘包围’中,让自己获得角色的思想,角色的性格,角色的气质,以及角色的精神面貌。”经过反复琢磨,张瑞芳终于“把握”住了李双双这个角色。她说:“李双双是个心直口快、大公无私又极朴实的农村妇女,作品的风格定为喜剧,如何让自己和角色融为一体?我考虑在表演上适当夸张一点、风趣一点,把人物的性格放开点演。”
正是由于张瑞芳能准确地把握住角色的核心基调,在表演李双双爽朗、火辣的性格的同时,着力体现女性的温存、忍让,对丈夫、孩子的疼爱,对朋友的关心,这就更有力地衬托出李双双的性格色彩,并且将这个角色演得毫无雕琢之嫌。这也是张瑞芳在表演中的出彩之处。
凡是看过影片《李双双》的人,对影片中李双双的“农家活”一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李双双走近灶边,揭开锅盖,倒水、取面团、揉面、擀面、切面,这一系列动作熟练自然,干净利落,令人啧啧称赞。其实对于张瑞芳来说,这些动作也是从无数次“试验”中得到的。她后来回忆当时情景时说:“当时管道具的交给我两大团面,让我先揉着,然后现场开始调整灯光,我就揉啊揉啊,然后擀面、切面,好不容易忙完了吧,导演说,好,然后把面团重新揉在一起,让我重新来,于是我又重新做一遍。观众在银幕上看到李双双这么熟练的动作,就是这么磨练出来的。”黄宗英看了她的表演后深有感触地说:“在同辈的知识分子出身的电影女演员中,还没有人能像她那样自如可信地去扮演农民。一切的农家动作,在她已不是累赘的负担,而是体现角色的得力手段。”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