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陈水扁及“后陈水扁”时期的台湾政坛 

作者:李家泉




  
   “后陈水扁”时期之展望
  
  香港一家刊物说:“今日台湾政治中的陈水扁现象,将成为中国历史上的荒诞一页”(香港《广角镜》2006年6月号)。诚然,陈水扁这样一个人,也确是中国台湾现今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特殊现象。如今他在台湾,已经走向两个任期的“尽头”。他的未来会怎么样?台湾“立法院”的罢免案虽未成功,但给予陈水扁的创伤仍然是严重的。根据台湾新近民调,其对陈水扁的“不满意度”仍在上升,显见危机并未过去。陈水扁第二个任期已经不到两年了。在不到两年中,“后陈水扁”时期是否会提前到来?或者像“跛脚鸭”一样继续走完这个任期?台湾未来的走向究竟会如何?试提出以下几点不成熟看法:
  (一)陈水扁能否坚持到2008年。就是说,陈水扁还能否大体平安地度过还剩下不到两年的任期,直到2008年新选出的台湾地区领导人接任。这至少要看以下几个条件的变化:
  一是陈水扁本人在“罢免案”后的表现。陈水扁之所以能“过关”,一是他成功地把自己和民进党绑在一起,由民进党出来为他“护短”。二是他打的“悲情牌”和“本土牌”,又一次获得了成功。从而,把本来属于“清廉”对“贪腐”的“决斗”,顺利地转化为绿对蓝、“本土”对“非本土”、“夺权”对“反夺权”的“政争”。但这只会是暂时的,下一步还要看他自己在言论特别是行动上真正的“反思”和“改错”表现如何而定。
  二是陈水扁“第一家庭”弊案的查证情况。“罢免案”虽然未获得通过,但是陈水扁“第一家庭”弊案并未结束,还在继续发展和发酵中。新揭的弊案正在不断增加,并且每天都有新的情况。爆料揭弊者不但不会就此罢休,甚至会“刺激”他们愈加认真地查弊揭弊,这一定会进一步冲击陈水扁和他的“第一家庭”。不过,这个下一步的事情究竟会发展到什么程度?还有待继续观察。
  三是民进党内部和绿营内部的整合情况。正像民进党某党员所说的那样,这一次“罢免案”的结果是“扁解套、党重创”。台湾社会有一个顺口溜:“弊案烧扁妻,扁妻拖阿扁,阿扁拖死民进党”。有些党内大佬,对陈水扁在“罢免案”未通过后所露出的“胜利者微笑”,表现了相当的不满。党内的不满情绪还会继续蔓延。台联党在这次“罢免案”中的表现与民进党并不完全同调。两党的分歧还有可能扩大。
   四是“行政院长”苏贞昌能否取得新政绩。苏贞昌上台后所办的唯一好事,是在两岸“包机”上有所进展。但在这次“罢免案”中,他和陈水扁完全绑在一起,在反“罢免案”上也十分卖力。至少目前是同坐危船,利害相连,不得不如此。今后他和陈水扁的关系还很难说,也特别引人注目。设若继续护扁护弊,施政上又毫无建树,一旦惹起群众愤慨,又可能兴起新的“倒阁风”,从而增加政坛变数。
  五是在野的蓝营政党和绿营政党的整合。蓝营的马英九、宋楚瑜、王金平,实际上是三个“山头”,协调上每每出现问题。民进党这一次的受伤是比较严重的,但他们在对外上还比较一致,而蓝营则不行。蓝营常常是,既经不起挫折的考验,更经不起胜利和有利形势的考验。所谓“一山难容二虎”,何况一山有“三虎”乎!这对他们的反扁斗争不会没有影响。不过,绿营内部特别是民进党内部,对外的一致性究竟能维持多久,也是值得观察的一个指标。
  以上这一切,最后还得通过2006年底的台北高雄两市“市长”选举和2007年底的“立委”选举来检验。
  (二)第二次政党轮替的可能性。这里所说的“政党轮替”,是指两个政党之间的轮替,而非同一个政党内部进行的轮替。实现第二次政党轮替是可能的,但仍存在变数,还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条件:
  一是2008年大选前的两年,必须是政局大体稳定,不会发生阻碍政党轮替的重大政治事件。例如,假若发生“倒阁”、“再罢免”、“政党恶斗”、“法理台独”、“宣布戒严”、“爆发战争”,以及其他导致大选不能正常进行时,那就无法实现轮替了。
  二是准备进行轮替的政党必须具有相对竞争优势,且其代表人物在社会大众中亦较具名望。就目前来讲,台湾最大的两个政党是民进党和国民党,最具实力和民望的是民进党的苏贞昌和国民党的马英九。后者能否战胜前者呢?虽有可能,但存在的变数也不少。
  在蓝营政党中,还有国民党的王金平,亲民党中的宋楚瑜,他们也未尝没有在2008年一试锋芒的决心,有人似乎正想为此创造条件。但就眼下实力和影响力看还是难与马英九比。
  民进党内也不只有苏贞昌。他不过是“三王一后”中的一员,还有游锡堃、谢长廷和吕秀莲。但从目前的实力和影响力看,也还难与苏贞昌比。至少作为民进党台湾地区领导的候选人,他还是很有希望的。
  不过,事情总是不断变化的。政党如此,个人也如此。从现在到2008年大选,还有将近两年的时间,仍存在着许多可变因素。例如,民进党有可能向好的方向变,这种可能性虽不大,但不能完全排除;民进党也可能向更坏的方向变,因其处境很困难,不敢再得罪台联党,其可能性不小,但坏也很难再坏到哪里去。当民进党向好的方向变化时,会发挥其本土的更多有利空间;当它向更坏的方向发展时,也可能利用本土造成更大的破坏作用,甚至会不择手段地控制政局。不久前的“罢免案”,就是因为民进党采取了“集体抵制”投票的做法,从而保住了陈水扁的权位。民进党与台联党的互动也存在一些难测的因素。苏贞昌本人在民进党以至整个绿营的优势地位能否保持到2008年,现在还不好说。
  至于国民党,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积极因素,是他们成员的文化素质一般比较高,中产阶级多,专业人才多,也比较理性。不足之处是,太过温文尔雅,很难与草莽成性的民进党对阵。而且在蓝营内部,一向山头林立,难于协调,历史上曾为此而失利多次也从不接受教训。马英九本人出自书香门第,为人也过于忠厚,缺乏应有胆识、方略和策略。自去年底“三合一”选举后,一度威望很高,不过半年时间,其民意满意度就忽然从接近90%猛跌至50%左右。未来两年以至更长时间,影响他的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特别是扁李所煽动的“本土”情绪,对他这样一个香港出生的外省人还会有多大影响,仍存在着难测的变数。
   (三)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趋向。自2005年以来,两岸关系出现新的动向。2005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对台工作上发表了“四点意见”;3月14日,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紧接着,一连串如同连珠炮式的国、亲、新三党负责人的“登陆热”,从而把两岸关系推向了新的高潮。陈水扁和民进党看在眼里,恨在心里,采取了一系列反制措施,诸如拒绝中台办负责人赴台参加“国共两岸论坛会”,变“积极开放、有效管理”为“积极管理、有效开放”,终止“国统会”和“国统纲领”的运作,“拒绝两只大熊猫赴台”等。然而这一切,并未能阻止两岸关系蓬勃发展的势头。同时,陈水扁的这些做法,也在台湾岛内受到广大民众越来越严厉的抨击。
  今后的两岸关系,即陈水扁下台前特别是“后陈水扁”时期,台湾当局的大陆政策和两岸关系的未来会是怎样的呢?我个人有以下三点看法:
  (1)总体上会向更缓和的方向发展。就眼下看,对陈水扁的“罢免案”虽未被通过,但未来两年陈水扁政权肯定是“跛脚鸭”式的,且能不能干完这两年,还不能完全说死。未来两年,陈水扁即使仍有把两岸关系拉向后退之心,也已丧失拉其后退之力。况且,这样做的风险太大了。最大可能则是,趁机在两岸关系上做一点好事,以缓和自身目前的困难处境。两岸“包机”所达成的几项“共识”,实际就是在这种情势下实现的。有人说,陈水扁为摆脱困境,有可能愈加靠向基本教义派,甚至继续加紧推动“法理台独”以至“台湾正名”。我个人则认为,这种可能性虽不能完全排除,但实在是很小。至于“后陈水扁”时期,继续加紧“法理台独”以至公开的“台湾正名”,其可能性更不大。
  (2)“台独”的活动空间已被大大压缩。一是6年多来陈水扁的实践已经证明,“台独”路线所带来的后果十分严重,诸如族群恶斗、两岸对立、经济下滑、国际孤立,什么好处也没有。二是祖国大陆对台湾“以民为本”和“以和为贵”这两大政策威力无比。不仅是讲,而且是做,是一种“不战而屈他人之兵”、所向无敌的做法。三是“台独”之路不仅已在台湾岛内为多数人反对,在国际上也已为多数国家所反对,被称为“祸乱之源”、“麻烦制造者”、“和平安定局面的破坏者”。
  中国的日益强大,中央对台政策的正确,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美关系的日趋改善,都使“台独”愈益成为不可能。
  (3)两岸统一的必然性和渐进性。台湾问题是一个复杂的政治问题。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两岸长期隔海对峙,所累积的问题实在太多了,还需要做许多艰苦细致的工作。在可预见的未来,台湾无论是哪一个政党上台,“台独”不可能,统一也不是一蹴可就的。两岸关系的当务之急,是加强经贸文化交流,争取在“包机”节日化、常态化的基础上,早日实现两岸“直接三通”。
  全国人大所通过的《反分裂国家法》,实际上是为台湾问题设置了“底线”,只要台湾当局不触踩这个“底线”,是不会采取“非和平”方式的。之所以如此,绝非慑于某些外国势力的干涉,而是完全出于中国自身发展战略的需要。因为两岸都是中国人,历史上祸福与共,地理上山水相连,政治上同属中国,文化上同出一脉,利益上不可分割。在目前有利的形势之下,两岸共同开创和平发展的新局面是完全可能的。只要我们能认真贯彻和落实中央的对台政策方针,对台湾同胞示之以诚,助之以利,明之以理,晓之以义,并且能持之以恒,贯彻始终,相信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台湾问题最后一定能取得合情合理、双方都能满意的解决。
  (责任编辑李树泉)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