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寻求反抗和呐喊的呼声
作者:陈漱渝
作为鲁迅早期接受外国短篇小说影响的物证,除了《小说译丛》这本剪报合订本外,还有鲁迅跟周作人共同翻译并公开出版的《域外小说集》。这部多国多人的小说合集中,收录了周作人翻译的12篇小说和鲁迅翻译的3篇小说——安特莱夫的小说《谩》(通译为《谎言》)和《默》(通译为《沉默》)以及迦尔洵的《四日》(通译为《四天》)。鲁迅当时认为,在中国人的人生中,最缺乏的是“诚”与“爱”。所谓“诚”,即活得真实,言与行、表与里、灵与肉和谐一致。所谓“爱”,主要表现为反对强权者对弱势者的摧残、上等人对受苦人的凉薄。迦尔洵的《四日》通过俄土战争中一位俄国伤兵的自述昭显战争的残酷,呼唤相互救助的人道主义精神。而安特莱夫的《谩》和《默》则揭示了上流社会的虚伪、欺诈,期盼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拆除使心灵产生隔膜的精神障壁。翻译这3篇域外小说,正是鲁迅用文艺改造国民性的初步尝试和具体实践。据周作人回忆,鲁迅青年时期最喜欢的俄国作家是安特莱夫;鲁迅本人也对友人冯雪峰说,在俄国作家中,安特莱夫对他的影响超过了托尔斯泰和高尔基。鲁迅承认,《药》的结尾部分留着安特莱夫式的阴冷。鲁迅的散文诗《复仇(其二)》,跟安特莱夫的《齿痛》也构思相近。至于使“象征印象主义与写实主义相调和”,更是鲁迅跟安特莱夫共同采用的创作手法。《域外小说集》中还收录了周作人翻译的王尔德、爱伦·波、莫泊桑、安徒生、契诃夫、梭罗古勃、显克微支等人的作品,这些都是他跟鲁迅共同商定之后才着手翻译的,译文又经过鲁迅的加工润饰,所以理所当然地也可视为鲁迅早期接触的外国小说。
最后,想简略介绍一下《小说译丛》这本剪报合订本的发现经过。中国“文化大革命”初期,红卫兵走向社会大破“四旧”,很多珍贵文物遭到了毁损。1966年9月14日,钱玄同先生的长子钱秉雄给北京鲁迅博物馆打来电话,说钱玄同遗物中有大量五四时期的报刊,还有不少同时代人的信函手稿,如果需要请赶快搬走。鲁迅博物馆十多名工作人员闻讯,即刻赶到了存放这批资料的“岳家老铺”。这家老铺位于前门大栅栏,有一座四合院格局的两层楼房,楼上楼下存有钱玄同的大量遗物。鲁迅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先后三次,从中搬出了十几个书箱。正是在这批资料中,发现了鲁迅致钱玄同的书信、钱玄同本人的日记,还有鲁迅留日时期的两个日式装订的剪报合订本。除《小说译丛》外,还有另一个剪报合订本,保存了鲁迅本人的文言论文和译作,以及章太炎、刘师培、陶成章、黄侃等12位作者的诗文共60篇,大多刊登在《河南》、《浙江潮》、《民报》等报刊上。这两个剪报合订本都有鲁迅手书的目录,可以确认是鲁迅寄放在钱玄同处的遗物。它们逃脱了“文化大革命”的劫难保存至今,成为研究鲁迅思想发展和文学创作的第一手宝贵资料。
(责任编辑汪文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