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张琴秋的最后岁月

作者:李 蕾 杨雪燕




  编者按:张琴秋是一位著名的红军将领,其60余年的生命艰难曲折,极尽坎坷:起初在国内参加工人运动,后留学苏联,回国后在鄂豫皖苏区工作,并曾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西路军政治部组织部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从事经济工作,担任纺织工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1968年4月22日含冤逝世。李蕾、杨雪燕著《海琴秋韵——张琴秋传》(长征出版社2006年1月版)记录了张琴秋传奇的一生。本文选自书中开头和末尾部分,略有改动。标题为编者所加。
  
  山雨袭来
  
   1966年的初夏,上海。
   天气有些沉闷,仿佛快下雨了。身为纺织工业部副部长的张琴秋正在纺织机械厂领导着搞“四清”,突然接到部党组的紧急通知,要她立刻返京。凭以往的经验,她预料到北京方面一定有什么更重要的事情。临行前,她召集机械厂领导开了一个会议,对“四清”工作做了一些安排,便匆匆上了 火车。
   头发花白的张琴秋坐在软卧车厢里,透过车窗望着窗外,可无心欣赏飞掠而过的秀丽的景色,她一直判断不清的是,部里召她紧急回京,到底是出了什么事情?
   当时国内的形势是这样的,党中央的工作暂由刘少奇主持,毛泽东一路去视察江南。6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成为公开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动员令,国内的局势一下子就有些乱起来。为稳住局面,集中对“文化大革命”的组织领导,刘少奇在中央主持召开了有关会议,在邓小平等人的倡议支持下,决定还是采取由上到下派驻工作组的办法,这是党的一贯做法,多次都被证明是积极有效的。纺织工业部党组遵照中央的指示,决定还是委派党组副书记张琴秋带领工作组,深入到该部下属的北京纺织科学研究所去。张琴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从上海召回北京的。纺织工业部党组认为,北京科研所情况比较复杂,知识分子成堆,问题也相对比较棘手。张琴秋是纺织工业部的老领导,基层工作经验丰富,又一直分管生产和技术工作,对知识分子熟悉了解,由她带领工作组下去,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张琴秋下了火车,马不停蹄直奔部里。她静静地听完部长的安排。对部里的安排,她没表示异议。尽管她已有很长时间没在办公室里坐一坐了,总是在下面各地跑来跑去,不过,她感到很充实,也很乐意。就这样,张琴秋来到了纺织部所属的北京纺织科学研究所。
   到了这个单位,张琴秋并不急于表态,而是从认真听取汇报、了解分析各方面情况人手。经过一个阶段细致的工作,头绪清楚多了,她认为情况没有想像得那么坏。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能解决的尽快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及时向部党组作了汇报,并负责做好解释工作,取得群众的谅解。张琴秋没有架子,善于和群众打成一片,日子一长,大家有什么问题都乐意跟她谈,科研所里稳定多了。张琴秋也感到以往的工作之所以有些地方群众不满意,是由于一些政策没有能够做到对大多数人设身处地,这是非常有必要在下一步工作中予以克服和纠正的。正在工作组的工作越来越顺手的时候,谁也没有想到,形势突然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7月26日,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决定撤销工作组。在毛泽东看来:派工作组不仅是一个领导运动的方式方法,而且是一个对待群众的立场和态度,是赞成还是反对搞“文化大革命”的问题。科研所里一下子沸腾了,有人公开提出让工作组滚出去。张琴秋毫无精神准备,一夜之间不由分说地被推到了无产阶级对立面。
   群众运动汹涌澎湃。根本来不及思考,张琴秋的家就被抄了,而且抄了不止一次。一拨一拨的造反派气势汹汹地来到她家,那阵势,像要挖地三尺。现金和存折拿走了,一共1万多元。衣物、家具、一些日用品也被搬了出去,还有书籍、日记、工作笔记以及私人信件。张琴秋冷静地注视着这一场洗劫,不亢不卑,不言不语。漫长的革命生涯使她无一例外地经历了党内一系列的斗争,从而也积累了她丰富而沉着的党内斗争经验。她任由造反派们当着她的面把她家翻腾得乱七八糟,对拿走的现钱、存折以及衣物都表现得很漠然。在她眼里,那些东西有亦可,无亦可,并不值什么。造反派们一个个都像嗅觉灵敏的猎犬,你越是阻止他们干什么,他们越会表现得坚决和彻底。张琴秋心里了解这一点,所以对从她家拿走的东西,她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惋惜。事实上那些东西也不值得惋惜,生不带来,死不带去,钱、物哪一样不是身外之物?然而,当造反派又试图把一些资料也像其他东西一样搬走的时候,张琴秋却挺身而出了,横住身子挡在造反派面前,声音不高,语气却强硬:这些东西你们不能动!
   全国解放后,中央军委专门成立了以徐向前为主任委员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编辑委员会,张琴秋是指定的委员会成员。这些年,她努力回忆、搜集和整理了这些资料,她觉得这件事情她应该做,有责任尽可能地把红四方面军的真实历史留下来。在她看来,红四方面军的历史无疑也是党史和军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她还没有交给中央军委之前,任何人都无权处置。可造反派们不那么想,他们认为自己就是天王老子,他们行将主宰天下,难道还有什么东西能逃脱得了他们的掌心?张琴秋据理力争,拿出了威严,说道:这牵涉到军事秘密,不是谁想看就能看、谁想拿走就能拿得走的!
   一个造反派头头冷笑了一声,说,你别拿着鸡毛当令箭。红四方面军又怎么啦,不就是张国焘的队伍嘛!那这些玩意儿就是你们的变天账、黑材料。你霸住这些东西想干什么?是不是还想替张国焘翻案!
   张琴秋无意与他们纠缠,但她却不容许任何人从这里把材料拿走,倘是拿走,那将是她最大的失职。别看她已是个满头华发的老太婆,但她挺身于那些材料前,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概。这令造反派们十分气恼。还是那个小头头说,你难道还以为这会成为你的光荣吗?这是历史罪恶!谁不知道红四方面军是和中央红军唱对台戏的,张国焘就曾分裂红军另立中央,落下个遗臭万年的下场,你张琴秋在其中又扮演了什么角色呢?我们还得要好好查查呢。
   张琴秋跟他们有理说不清,也不想多费口舌争辩什么。而造反派急于快刀斩乱麻,好去向他们的上司报功。张琴秋被强行推到了一边,眼看着有可能保护不了这些材料的时候,她不得不向周总理办公室求救,她诚恳地说,搞“文化大革命”,我没有意见,抄我的家,我也可以忍受,但红四方面军的材料,坚决不能外泄!在战史没有写成之前,我必须向中央军委负责,向徐向前元帅负责!总理办公室过问了这件事。造反派不得已,答应在3天之内将材料送交国务院。
   可3天72小时,不仅足够把这些材料翻检一遍,造反派还别有用心地作了一些断章取义的摘录。当时的中央,除了国务院,还有一个“文革小组”,造反派在把材料交给国务院的同时,又把摘录的那一部分送给了“文革小组”。这些情况,张琴秋并不知晓,但她却感觉到了,“文革小组”分明是造反派的后盾,这个小组显然已将自己凌驾于国务院之上了。
   没过几天,在中共中央某个机关大院里,果然出现了一张揭发批判张琴秋政治历史问题的大字报。这张大字报很快就被转抄到了纺织工业部以及该部驻京直属单位,赫然的大字再加上猩红的渲染,张琴秋的历史仿佛就被掀开了一角。用当时的话说,就是掀开了纺织工业部阶级斗争的盖子。别看张琴秋在纺织工业部工作多年,但对她的历史,人们并不清楚,刺目的大字报使许多人都大吃一惊,别看张部长这个个头儿不高、其貌不扬的老太婆,居然还会骑马、打仗,而且还带过兵!
   确实,张琴秋普普通通的外表一直遮盖着她大半生的传奇经历,人们更不曾想到,就是这个不起眼儿的老太婆,在几十年的革命风雨中,曾先后在陈独秀、瞿秋白、李立三、王明、张国焘、毛泽东以及刘少奇的直接领导下工作过,与党内著名人物博古、朱德、周恩来、徐向前他们都有过或多或少不同程度的接触,她自己也曾驰骋疆场,赫赫有名,是革命队伍中屈指可数的女将领。对于自己的历史,张琴秋很坦然,她也去转着看了看贴出的大字报,回来后对她的秘书铁英萼说,老铁,你和我在一起工作了许多年,我从来也没向你谈到过我的历史,这不是保密,而是我觉得没有什么可谈的,都是过去了的事情嘛。现在赶上了这场运动,要重新审查我的历史,我就说给你听听吧。一方面,你对我也该有个全面的了解,同时,也请你帮我分析分析,提高我对自己过去的认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