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邓小平与干部退休制度的建立

作者:郭铁成

能是无限期的。”这实际上提出了领导职务任期制的问题。
  邓小平不仅原则地提出问题,而且还具体设计了如何建立退休制度的方案,找到了建立退休制度的过渡形式——顾问委员会。他设想,中纪委、中顾委连同中央委员会,都由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并明确规定各自的任务和权限。这样,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老同志的经验,发挥他们的指导、监督和顾问作用;另一方面也便于使中央和国务院的日常工作班子更加精干,逐步实现年轻化。
  为了实现这个设想,邓小平自己带头,在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辞去国务院副总理职务。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以后,中央又专门召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座谈会,讨论陈云提出的关于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和老干部离休退休的建议。邓小平出席会议并作了《老干部第一位的任务是选拔中青年干部》的讲话,表达了对解决新老交替问题的紧迫之感,进一步解释设立顾问委员会和纪律委员会的意图,是为了容纳一批老同志,为后事着想。要求老同志要开明,要带头,要从大局着眼。特别是再次强调要建立退休制度,并再次表达了自己将来退休的打算。他说,“我和陈云同志交过心的,老实说,就我们自己来说,现在叫我们退,我们实在是心里非常愉快的。当然现在还不行。我们最大的事情是什么?国家的政策,党的方针,我们当然要过问一下,但最大的事情是选拔中青年干部。我们两个人的主要任务是要解决这个问题。我希望在座的同志,凡是超过六十岁的同志,都把这个问题当作第一位的任务来解决。这个事情太大了。”
  
  1982年后:中央顾问委员会成立,废除终身制、建立退休制转化为实践
  
  1982年初,邓小平认为着手解决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条件已经成熟。他在中央政治局讨论中央机构精简问题的会议上说,这件事情必须解决,现在条件已经具备。因为经过粉碎“四人帮”,又经过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六中全会,已经作了政治上、思想上的准备;而且许多觉悟比较高的老同志还在,能够带头,也能克服阻力。条件成熟就应抓紧解决,否则错过了时机,会遇到困难和阻力。不能再拖。“总之,这是一场革命。当然,这不是对人的革命,而是对体制的革命。这场革命不搞,让老人、病人挡住比较年轻、有干劲、有能力的人的路,不只是四个现代化没有希望,甚至于要涉及到亡党亡国的问题,可能要亡党亡国。”
  7月,在党的十一届七中全会和十二大召开前夕,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讲话中,强调准备提交到七中全会审议的新《党章》草案,对领导职务终身制的问题已经触及到了,但没有完全解决,退休制度的问题也没有完全解决。这是因为,将要设立的顾问委员会,是一种过渡性质的,而不是退休制度本身。他说,“我们需要有一个顾问委员会来过渡。顾问委员会,应该说是我们干部领导职务从终身制走向退休制的一种过渡。我们有意识地采取这个办法,使得过渡比较顺利。”“在这个过渡阶段,必须认真使干部队伍年轻化,为退休制度的建立和领导职务终身制的废除创造条件。”
  9月,党的十二大召开。十二大按照新党章的规定,选举了中央顾问委员会。随后,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邓小平当选为主任。中顾委的成立,标志着党的最高领导层实现了新老合作交替。邓小平在解释中顾委的性质时说了两句话。一句是,“中央顾问委员会是个新东西,是根据中国共产党的实际情况建立的,是解决党的中央领导机构新老交替的一种组织形式。目的是使中央委员会年轻化,同时让一些老同志在退出第一线之后继续发挥一定的作用。”另一句是,“从某种意义上说,顾问委员会是一种过渡性质的组织形式。我们的国家也好,党也好,最根本的应该是建立退休制度。”
  既然中顾委是一种过渡形式,那么过渡期究竟有多长呢?邓小平预计需要两届十年,最多不超过十五年。他认为,五年一届不行,太急促;十五年以上也不行,那就谈不到“过渡”了;十年最好。基于这样的想法,邓小平在中顾委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明确了中顾委的过渡性质,并宣布准备将来取消中顾委。
  中顾委成立后,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时说:我们现在是把自己放在顾问委员会里边去,就是说,让一些比较年轻的人到第一线来。我退到第二线这样的事要早安排。还说:解决干部老化问题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要继续做下去,但我有耐心。
  1985年9月,中共召开了一次很特别的会议——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召开这次会议的中心目的就是实现干部年轻化。在这次代表会议上,131位老同志不再担任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增补了一些人进入三个委员会。会议结束后,中央顾问委员会召开第五次全体会议,主持中顾委日常工作的副主任薄一波说,在这次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中央三个委员会的进退工作做得很好,特别是中央委员会的年轻化进了一大步。看来,用梯队的形式来解决新老交替的问题是一个成功的办法。
  由于提倡废除终身制、建立退休制都是邓小平提出的,而且通过中顾委的成立和1985年党的全国代表会议的召开,这一计划得到顺利实施,邓小平在1986年时就开始考虑自己什么时候退休的问题。当时,他本人希望早退休,因为在有生之年退休对现行政策的继续有利,也符合他本人的一贯信念,但在此之前,他的这一想法在党内高层很难说服。此时,他希望说服人们,准备在1987年党的十三大时退下来,但一直到1986年下半年,遇到的还是一片反对声。
  从1986年开始,邓小平越来越感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他把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实现领导层干部年轻化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三个目标之一。他开始思考在退休制度建立后,需要制定什么措施、需要哪些办法,形成一系列制度,以实现领导层干部年轻化的目标。他预计,实现这个目标比建立干部退休制度的时间要稍长一点,从十二大算起,需要15年的时间。1986年11月,他在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谈道:“明年党的十三大要前进一步,但还不能完成,设想十四大再前进一步,十五大完成这个任务。”
  
  1987年以后,邓小平以身作则,逐步实现了自己退休的愿望
  
  1987年十三大召开前夕,中央决定同意邓小平辞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的职务,退出中央委员会和中央顾问委员会;同时还决定他留任党和国家的军委主席职务,所以称之为“半退”。此后,他坚持不再过问日常工作,并一直期待着尽早完成新老交替,实现从领导岗位完全退下来的愿望。
  当年,邓小平会见联邦德国巴伐利亚州州长施特劳斯时,谈了“半退”的道理。他说:这一时期,我提出全退,但都不赞成,所以半退,保留军委主席。根据国家的需要,根据党的需要,我还是可以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