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见证两个时期中国农村变革的走向

作者:林蕴晖




  因此,杜润生自1979年2月到国家农委上任以后,力主在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当年3月12日至24日,国家农委召开七省(广东、湖南、四川、江苏、安徽、河北、吉林)三县(安徽全椒、广东博罗、四川广汉)农村工作座谈会,会议由杜润生主持,会议主题是讨论生产责任制。尽管与会者多数赞成包产到户,但这并没有为当时中央主要负责人所接受。杜润生说,当时华国锋、李先念和王任重(国家农委主任)都很重视农业,但囿于毛泽东关于农业集体化的思想,都反对搞包产到户。在1980年9月中央召开的省市区第一书记座谈会上,由杜润生起草的关于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提交会议讨论。文件的核心内容是:“不论任何地方都要有责任制,责任制形式则要因地制宜多样化。要遵从群众意愿,不禁止自愿选择家庭承包。”结果,多数与会者不主张提出只要群众要求就允许包产到户这条原则,以致后来万里(这时王任重调任中央宣传部长,万里兼任农委主任)说:“农委的人,除了杜润生以外,都是反对包产到户的。”会议最后达成妥协,肯定包产到户是一种解决温饱问题的必要措施,应承认群众自由选择的权利。
  如前所述,邓小平在1962年就曾明确指出:“看用哪种形式(指生产关系——引者注)能够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就采用哪种形式。”到1979年,鉴于中央主要负责人都反对包产到户,邓小平一时也难于表态。杜润生后来回忆道,在一次华国锋主持的中央会议上,他汇报了一些地方包产到户,生产很好,群众欢迎,但也发生点问题等情况。华国锋等都表示,包产到户不宜提倡,农业非集体化不可。“邓小平当场没有就此问题表态,他说:农村问题很多,一大堆,应该抓住主要的解决。他还说:贫困地区总得放宽政策。这为他尔后支持包产到户留下伏笔。”
  到1980年4月2日,邓小平同胡耀邦、万里、姚依林、邓力群谈长期规划问题。姚依林汇报说:工业、农业都要甩掉一些包袱。农委同志建议如甘肃、内蒙古、贵州、云南等省,中央给他们粮食很多,是国家很大的负担。可不可以考虑对这些地区,在政策上放得宽一点。地广人稀、经济落后、生活穷困的地区,索性实行包产到户之类的办法。让他们自己多想办法,减少国家的负担。邓小平听后说:我赞成依林同志刚才讲的意见。在农村地广人稀、经济落后、生活穷困的地区,像西北、贵州、云南等省,有的地方可以实行包产到户之类的办法。
  此后不久,5月31日,邓小平约胡乔木、邓力群谈话,在谈到农村政策时,邓小平说: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杜润生回忆说:
  
  大约就在这一时期,在我参加一个会后,邓小平和我谈了几句话,他说:看来我们农村经济的形式可以多样化一点。像贫困地区过去不是有个包产到户吗,可以试试嘛!将来要改还可以改,先吃饱饭要紧。我说:中央农业文件写上了“不要”包产到户,人们受到一点约束,应当解放。邓小平说:贫困地区以外其他地区,看看再说,情况终归是要有变化的。
  
  邓小平的上述几次谈话,预示着包产到户将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一个突破口,杜润生也由此与邓小平走到了一起。
  (责任编辑谢文雄)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