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体制改革

作者:韩晋芳 张柏春




  马大猷,1915年生,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物理学家,中国声学事业的开创者。193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考取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1937年赴洛杉矶加州大学物理系学习电声学专业。半年后转到哈佛大学就读,1940年获博士学位。同年8月回国。在西南联合大学工学院任副教授,两年后升任教授。1946年北大、清华等校复员,负责筹建北京大学工学院,并成为首任院长。1951年11月全国工学院院长会议前后,调哈尔滨工业大学工作,任教务长,协助苏联专家进行教学改革。1955年,调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工作。
  
  筹建北大工学院
  
  访问者:1946年北大复员以后要建工学院。当时您是筹备委员会委员,后来又是首任院长。北大筹建工学院的想法是怎样产生的?
  马大猷:这同我过去的经历有关。我在昆明西南联大工学院电机系工作了六年。那时我除在学校教书以外,还同工业界有一些联系。当时昆明至少有五六个工业单位、研究所、工厂,还有一些同物理有关系的机械厂、光学厂、无线电厂等,这些工厂的水平都很低。美国人曾经评价中国的工厂是“玩具工厂,不能够做重大的东西”。因此我感到当时国家的工业基础太薄弱。另外,日本是个小国,却侵略了中国,当1940年我回到昆明时,日本几乎把半个中国都占领了。考虑到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所以我觉得工业非常重要。我原来是北大物理系的研究生,和物理、数学、化学等系的很多同事都很熟悉。因为那时大学不太大,像北大也就一两千学生。教师倒是不少,师资力量很强。当时一些同事就议论,说中国很需要工学院,但不是当时办的工学院。一般的工学院只考虑技术,不考虑学术,所以培养出的人才只能按照规范、标准作设计,不能自己作出新的东西,这样的工学院对国家来说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工学院,而且需要水平比较高的工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但会管理工程,还要会设计新的工程项目,研究新的工程技术。
  
  访问者:您当时认为怎样才能建立起这种高水平的工学院?
  马大猷:那时北大的一些同事说北大应该办一个工学院,因为北大的文、理、法等学科是非常强的,许多教师都是全国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法学家等,假如以北大为基础办一个理工结合的工学院,那就不仅要考虑工程问题,而且要考虑工程的原理问题。大家认为北大有这样的力量。1946年北大复员,就邀请我到北大办工学院。因为我那时属于清华,回到北京后,我就到了北大。很快,北大就正式决定设立工学院筹备委员会,并先设立了机械系和电机系,因为机械和电机是工程方面最主要的部分。1946年北大复员时已是8月了,已过了招生时间,于是又补招了新生,大概招了一两百名学生。1947年,教育部规定把原来北洋大学北平部划给北大,北大工学院的系就多了,增加了土木、建筑、化工等系。新中国成立后,这些系都承担了临时任务,办了许多训练班,后来慢慢就把这些班变成正规的了。
  
  访问者:新中国成立后有一段时间北大要建一个航空系。您能谈谈北大筹建航空系的情况吗?
  马大猷:北大办航空系是因为找到了这方面的教授。当时有一个北大毕业的、学数学的老同学在美国学习航空设计,他是航空结构方面的专家,所以北大就考虑开设有关航空的课程。原来北大自己的人很少,刚开始时是邀请云南大学的教师主持工程画方面的课程,并且继续邀请其他地方或者从国外回来的人,人员就逐渐增加了。但我不记得成立了航空系,只记得有这方面的教师,开了这方面的课。1950年我参加土改,前后差不多一年时间,回来不久就把我调到哈工大了。我在北大工学院的时间很短,那时的许多工作都没有直接负责。
  
  院系调整
  
  访问者: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时有没有提出要把北大工学院和清华工学院合并?
  马大猷:那时没有提出这个问题。原来国民党的工程技术力量很薄弱,工程技术人员非常缺乏。我刚才说了,原来那些工厂水平很低,都很差。所以那时对工学院非常重视。
  
  访问者:新中国成立初期,清华理学院被调整到北大,是怎么回事?
  马大猷:这是教育部的决定。调整的情况大概是文学、社科、物理都调到综合大学去,清华的文学、社会科学也都调到北大。工程方面集中到专门的工程学校,清华就是一个。农学也集中到专门的学校。那时大学不仅发生了改变,而且还新成立了一些大学。其中有两个大的变化,一是航空方面,一是无线电方面。航空方面都集中到航空学院。另外,新中国成立以后有一段时间对无线电通讯评价很低,认为无线电谁都可以接收,没有保密,所以通讯主要是电话通讯,不安装无线电。因此工程方面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许多学校把无线电“取消”了,即把无线电方面的教师集中到几个地方,如在北京成立了邮电学院。当时中国的“邮”主要是送信,送信和教无线电的人摆不到一块,所以很多人有意见。北大这方面的人都调到了邮电学院。当时对无线电的调整不只是对北大、对北京有影响,对全国都有影响。原来上海无线电方面搞得很好,后来把上海、广州搞无线电的人都调到成都电讯学院,广州只有一位教授留下。这位教授没调去是因为他当时有其他事没赶上和大家一块走。后来教育部又决定不改了,结果他就留在了广州。当时教育部改变想法可能是由于大家有意见,因为无线电是当时全世界发展最快的一个领域,怎么能说无线电不保密就将它“取消”呢?
  
  访问者:当时按照调整计划,清华物理系的孟昭英要调到北大,后来他没调去,就在清华建了一个无线电系。
  马大猷:这可能是因为清华不肯放,当时这种情况不光清华有。如北大应该只有物理系,但也搞起了无线电系。北大搞无线电系是因为燕京大学原来有这方面的基础,燕京大学的教师调到了北大,并且没有再转到清华。因为无线电同物理学很接近,所以这些人就算做物理系的教授。清华留下了无线电师资,后来又成立了无线电系,这是1955年后的事情了。1956年制定的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中已经提出无线电的重要性,所以清华就建了一个无线电系。
  
  访问者:当时北大工学院调整到清华时,教师有没有意见?
  马大猷:可能有意见,但没有人敢说什么,那时要是违反教育部的规定是不得了的事情。一些主要的规定不一定是教育部的想法,也与学校有关,好像北大有的人调到天津大学就是因为天津大学有化学工程专业。不过北大化学方面的人也不是都调到天津大学,像傅鹰原来是北大工学院的,后来又调到北大化学系。
  
  访问者:当时教育部对院系调整是怎么考虑的?是怎样组织研究院系调整的?
  马大猷:那时就是学习苏联,完全照搬苏联的东西,没有任何改变。包括评分办法,那时很多中国同志有意见。中国是百分制,苏联是五分制。苏联专家也不知道百分制和五分制有什么关系,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