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守望北京

作者:本刊特约记者




  侯仁之,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科院院士。祖籍山东省恩县,1911年生于河北省枣强县。
  1932年考入燕京大学历史系,1940年获硕士学位留校任教。1946年夏到英国利物浦大学地理系学习。1949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先在燕京大学任副教授、教授,又兼清华大学营建系教授和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1952年转任北京大学副教务长兼地质地理系主任。“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停职审查,到江西劳动两年。1978年恢复教学工作,兼地理系主任至1983年。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4年被英国利物浦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
  侯仁之先生在理论和方法上发展了现代科学的历史地理学,开创了“城市历史地理”和“沙漠历史地理”研究的新领域,系统揭示了几个类型的城市发展的规律特点及其地理条件,为有关的城市规划做出了贡献。
  1999年12月,侯仁之被美国地理学会授予乔治·戴维森勋章,他是第一个获得这一荣誉的中国人。
  
  北京城的起源
  跟世界上其他大城市一样,
  都是在大河的边上
  
  侯仁之被国际学术界誉为“北京史巨擘”,作为世界上著名历史古都杰出的研究者,他耗尽了一生的心血,在逝去的岁月中寻找这座城市曾经遗留下来的生命印记。他的研究重现了北京昔日的历史文化,唤起了这座城市更加丰富的记忆。而这个寻找过程,则同他留学英国时听到的一个观点离奇的演讲密切相关。
  60多年前,一位叫泰勒的美国地理学会会长充满自信地作了一个演讲。他说:“世界上著名的大城市都有一条河,例如伦敦的泰晤士河,巴黎的塞纳河,唯独北京没有。北京在城址的选择上,一定是巫师们认为这一城址特别吉利而定的。”泰勒的演讲是为英国利物浦大学的学生做的,当时侯仁之正在利物浦大学地理系攻读博士学位。这个新颖的结论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但是并没有说服侯仁之。因为在留学英国之前,他就对北京已经有了初步的研究。
  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着《勺园图录考》一书,作者是蜚声海内外的历史学家洪业(号煨莲),正是这本书,开始了侯仁之揭秘北京建都之谜的道路。1932年侯仁之被保送到燕京大学历史学系,洪业正是他的老师。洪业早年留学美国,其时,燕京大学买下了昔日的勺园作为校址。勺园是明代著名的园林,洪业回国任教于燕京大学后便开始研究勺园。在侯仁之刚入学不久,《勺园图录考》就出版了。
  
  侯仁之:勺园,现在还叫勺园,早在明朝就非常有名。有一个设计勺园的人,姓米, 叫米万钟,米万钟自己能书能画,画了一幅《勺园修碶图》。勺园设计好了,把朋友请来参观、 游览,画了一幅图画。这幅图画是不是还在人间呢?洪煨莲老师去找,居然通过琉璃厂的书店找到了这个画,藏在天津三百年,于是花钱买下来,今天还藏在北大。
  
  在北大图书馆,这卷明代《勺园修碶图》成为镇馆之宝。洪业当年就是根据这幅图对勺园故址进行考证写成了《勺园图录考》。那时,刚刚入学的侯仁之对这本著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只要一有时间,他便拿着书到实地一一对照。渐渐地,这由好奇使然的考察,从学校扩展到了北京的西山,侯仁之多次沿着圆明园的流水溯源而上,在那里他发现了废弃的清代引水工程。
  
  侯仁之:这是由于我老师写了关于校园来历的书引发了我的兴趣。我就跑出去考察,一处一处都跑了,越跑范围越大,我发现水源是个太重要的问题。
  
  那时的侯仁之对地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常跑到清华去听地理课,而这一转变被老师洪业发现了。一天,侯仁之一大早就被老师叫到了他的家里,洪业那天对他说的话,改变了侯仁之的一生。
  
  侯仁之:老师说,择校不如投师,投师要投名师。我说,什么意思啊?他说哈佛大学是有名的大学,但没有地理系。我发现你现在的兴趣已经从历史转向地理了,虽然英国利物浦大学远不如哈佛大学有名,但是那儿有一位地理学的大师。
  
  在洪业的举荐下,侯仁之来到了英国利物浦大学接受现代地理学的训练。走之前,他已经完成了《北京金水河考》,金水河是元朝专为皇家饮水修建的引水渠,对于这篇论文,洪业的评语是“此文佳甚”。此外侯仁之还搜集了很多有关北京的文献资料,那时他已经决定要研究北京了。
  留学前,侯仁之学习的是中国古代地理学的传统理论——“沿革地理”。中国的沿革地理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主要是根据文献记载,探讨中国历代疆域以及地方政区的演变,长期处于历史学的附属地位。
  但是用沿革地理解决北京城选址的问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著述的《水经注》中写到:“昔周武王封尧后于蓟,今城内西北隅有蓟丘,因丘以名邑也。”意思是说,当初周武王把尧的后人分封在蓟,到北魏的时候,城内西北角还有蓟丘,蓟城就是因为蓟丘而得名的。这段文字记载了北京最早的城址始于蓟,但是它并没有解释选址的原因。
  根据我国的古代地理文献记载,古华北平原遍布湖泊、沼泽。但是三千年来,这些湖泊很多已经消失了。为了能准确恢复当时的地理状况,侯仁之根据文献所提供的线索进行了野外考察,采集了大量的土壤标本,绘制出了单凭文献资料无法完成的古代华北平原分布图,只可惜这幅图我们今天已经找不到了。
  
  根据地图,侯仁之认为:几千年前的先民们为了绕开古华北平原上的沼泽、湖泊,只能够通过太行山东麓一线的高地进行南北来往,古永定河是他们的必经之路。渡河之后,他们可以通过三个方向分别进入蒙古草原、东北平原和松辽平原。相反的,当北方少数民族要跟中原的汉民交往时,同样要经过这几条道路。这样,永定河渡口就成为了交通枢纽,为北京城原始聚落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岳升阳(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侯老得出的结论就是,北京城的起源跟世界上其他大城市一样,都是在大河的边上,都是在要津之地产生的。所不同的只是北京城旁边的这条大河,也就是今天的永定河,受季节性、季风性气候影响很大,季节性洪水很大,所以城市不能在紧挨着渡口的地方存在,必须离它有一定距离,在它旁边一个高地上存在。
  
  为了避免永定河季节性的洪水,北京城选择在一个距离永定河不远的高地上建城,而这个高地就是《水经注》中记载的蓟丘。古代的平原城市多半占据高地,《水经注》还举例,鲁国的曲阜就是高丘,齐国的营丘也是高丘。蓟城正好处在古永定河冲击扇的背脊一侧,那里土壤肥沃,水源丰沛,交通便利,非常利于城市的繁衍。而古永定河从魏晋时代发生了大的改道,在美国地理学家的结论中自然被忽视了。
  
  尹钧科(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泰勒所看到的永定河,已经不像历史上的永定河这么大、水量这么多、这么重要,所以他也想不到永定河跟北京城的这个关系。
  
  经侯仁之研究证实,世界上都市聚落的形成有多种原因,并不是美国地理学家推论的“依傍大河而兴”的单一结论。在清末,北京修京张铁路时,通过北京白云观一带的高地,20世纪50年代,铁路两侧的高坡处发现了战国时期的陶片。根据这一研究发现,侯仁之推断,蓟城就在今天的白云观一带。只可惜,原来的高地后来被铲平破坏了。
  
  他最成功的是创建了
  中国历史地理这个学派
  
  正如前面所说,中国传统的沿革地理只是记载了北京城选址,并不能解释选址的原因。侯仁之之所以能解开北京城选址之谜,和他学习掌握了西方历史地理学是密不可分的。
  
  唐晓峰(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文献只是提供了时间和具体地点,而这个地点它有什么意义没有一个文献讲,真正科学地理学的解释要经过我们重新的观察和考察才能够发现。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