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文化大革命”前夕的留法岁月

作者:姚企新




  人生到了晚年特别喜欢回忆。“文化大革命”前夕在法国紧张特殊的留学生活距今已有40多年。但是,同学们的音容笑貌仍然时常清晰地展现在我的眼前,当年的学习生活仍然历历在目,使我终身难以忘怀。
  
  新的留学浪潮到来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经历了三波建交高潮。第一波是新中国成立不久,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很快同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留学浪潮的第一波自然面向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波建交高潮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法建立正常外交关系,打开了中国通往西方国家的大门,留学浪潮的第二波面向西欧国家及广大发展中国家;第三波建交高潮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美建交后,带动了一大批发达国家实现了同中国国家关系正常化,新的留学浪潮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是空前的。我的留学生涯是在第二波留学潮时期,被国家公派赴法国留学。
  第二波留学浪潮产生的原因有三个,首先是中国度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经济形势已经开始好转;其次是中苏关系严重恶化,中国不可能再向苏联和东欧国家派遣留学生,中国要想走出国门学习外国先进科技和建设经验,就必须另辟蹊径;第三,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中法两国领导人高瞻远瞩,以高度的政治智慧和远见卓识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中法关系的根本改善不仅实现了中国与西欧发达国家的各种交流活动,同时也为实现中国与广大非洲国家和拉美国家的交流提供了方便条件。
  中国政府和人民坚决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正当愿望,同时广大发展中国家也同情和支持中国人民进行的正义事业。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下,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不再仅是一种“可能”性,而是很快就会成为现实的问题。为了迎接新的外事高潮的到来,中央首先考虑的是准备外语干部。从1964年开始,全国的大学凡是有条件的都开办了外语系,甚至有的中小学也开办英语班或法语班,招收了许多学习更多外语种类的学生。除了充分利用国内学校外,还尽可能多地向国外派遣留学人员。
  1964年是新中国留学第二波的起点,开始的重点是学习外国语言,科技生只有极少数人。是年中国政府果断决定向法国派出100名留学生,第二年又派出差不多同样数量的留学生。另外,学习法语的还有派往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等国的留学生;派往古巴学习西班牙语的留学生;还有派往英国、芬兰、挪威、意大利、瑞士、德国、芬兰、丹麦、瑞典、阿尔巴尼亚等欧洲国家的留学生;以及派往越南、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朝鲜等亚洲国家的留学生;还有派往伊拉克、阿联酋、叙利亚等中东国家学习阿拉伯语的留学生等。总计人数逾千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20世纪60年代中期出现的留学潮,使得中国的留学活动开始走向全世界。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其前景是非常广阔和喜人的。
  
  出国前的准备工作
  
  1965年我高中毕业于上海市控江中学。4月初为了选拔出国留学生,学校开始层层筛选,最后所剩无几。在体检前,学校早就对这些同学进行了严格的政审,就是当时所谓的“查三代”。政审的要求近乎于苛刻,这是当代人难以理解的。读书成绩不好不要说了,就是成绩很好家庭出身不好或有海外关系的肯定是在剔除之列。经过反反复复的内查外调,最后我们学校选出了7名同学,分别是朱国庆(去巴基斯坦)、杨凤英(去伊拉克)、我、彭荷英、刘敖明(去法国)、朱小弟(去埃及)、朱圣鹏(去阿尔巴尼亚)。校方通知我们时大家大吃一惊,做梦也没有想到能出国留学。
  我们学校7名准备留学的同学结伴到市高教局参加集训。到了那里,才知道这次上海总共选出60名留学生。领导给大家讲一些大道理和注意事项,需要准备的东西,以及我们什么时候离开上海到北京参加那里的正式集训等。7月13日,正是上海的大热天,也是进行高考紧张之际,我们上海的60名留学生登上驶往北京的火车,参加由高教部组织的留学生集训生活。同学们在参加高考间隙,抽空前往车站非常热情地为我们送行。
  到了北京,有专车接我们到北京民族学院。因为正值放暑假,学校里没有学生,临时将这个学院借给我们作为出国留学生集训地。集训是按照留学目的地国别划分的,基本上是参照军队编制和军队管理方式进行。我们留法的本科生60多名单独成立一个连队。集训的辅导员由高教部干部、留学苏联的快要毕业的老留学生和国内大学刚刚毕业等待分配的学生组成。负责我们留法学生的辅导员是留苏学生王森和一位清华大学刚刚毕业等待分配的女同学。后来,在法国时有固定辅导员5人,进修生20人,科技生若干,合计近百人。
  集训开始后,我们留法本科生分成四个班,一个班15个人。我们这些人来自全国各地,除了北京、上海的居多外,还有来自天津、南京、武汉、鞍山、哈尔滨、广州等城市的,在“全国学解放军”形势下,自然少不了来自军队的军人。集训开始,集训队组织了多次大型集体活动。首选科目是军训,其次是学习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出国要求和规定。我们听了蒋南翔部长、李一氓主任的形势报告,参观了北京市举办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成果展和北京的几个大型工厂,到北京郊区参加农业劳动。还到沈阳、鞍山等地参观了一些大型企业。我们留法学生单独听取了宋之光(中国驻法国大使馆政务参赞)的法国形势报告。通过这些活动,目的是让我们增强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从8月底开始,出国留学生的队伍逐渐减小,不断有留学生出国,集训的人数越来越少。大概是我们留法学生的签证比较复杂麻烦,因为乘坐火车经过的国家比较多,签证需要时间很长,我们是最后一批出发。暑假结束,民族学院的学生返校,我们转移到北京语言学院。在那里等候期间,我们有幸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并受照顾被安排在一个特殊的位置上。在那里,我们见到了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我们也有幸参加了天安门国庆之夜的狂欢活动,我们的队伍在广场中心,新闻媒体给了我们许多特别关照。
  
  10月14日晚9时,我们在北京火车站乘坐中苏国际列车,从二连浩特出境,开始了出国之旅。经过一个星期的漫长旅行,最后抵达苏联首都莫斯科。稍作休整和逗留后,乘坐莫斯科直达巴黎的国际列车奔赴目的地——法国首都巴黎。
  
  在法国的学习生活
  
  我们住在巴黎郊区玫瑰泉新村的两栋四层公寓楼里。从远处看十分醒目,因为附近没有其他高层居民楼。这两栋公寓楼坐落在一个小山坡上,三面有围墙,最下面是开门处,门前连接一条林荫路。楼的四周是四季常青的草坪,高坡上是个很大的停车场。此处环境优雅僻静,远离城市的喧嚣,是个居住的好场所。中国买下了其中的十几套居室,其他的房屋居住着当地法国人。
  我们到巴黎立即分班,每班15人,共分成四个班。房子住宿也是按照班级划分分配。每班有一名至两名辅导员带领,他们是晏巧云、刘翰林、凌爱媛、杨赞贤、黄健同。每个班里都有从部队来的年纪比较大的两名同学作为政治骨干,他们全部是党员,这些同学有8名,他们是韩德玉、戎孝炳、白小乐、郭德仓、解清民、张存元、陆祖康、杨贵兰。20多名进修生和科技生直接进入了巴黎地区的大学里。这里还配备了高教部派来做组织工作的留学生管理办公室,管理人员有3人。还给留学生配备有一辆大巴车和司机,还有3位厨师,平时为我们做中国式饭菜,食堂配备一辆面包车,用于平时买菜或购物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