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俄罗斯政党政治素描

作者:王素莉




  1991年苏联解体后,叶利钦的激进自由主义改革使俄罗斯进入近十年社会动荡、危机频发的政治激进期。普京执掌政权后,以“新俄罗斯思想”整合社会价值理念,通过《政党法》规范政党秩序,竭力推进政局中派化。政治中派主义与可控多党制形成了俄罗斯特色的政党政治。“统一俄罗斯”党占绝对优势的国家杜马与梅德韦杰夫就任新总统,是“普京计划”得以延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决定了俄罗斯未来政治走向。
  
  政治激进期的阵痛
  
  1991年苏联解体后,叶利钦采取“休克疗法”式的激进自由主义改革,作为掠夺式私有化即寡头垄断的代名词,在一般俄罗斯人的记忆中像梦魇一样挥之不去。亚夫林斯基甚至称,俄罗斯建立的是“半犯罪性质的寡头政治”,是“野蛮的资本主义”。这一时期形成的政治制度没有摆脱集权特征,强势总统之下的弱势政府,折射了政党政治畸形发展的历史命运。俄罗斯总统没有政党归属,政府也无执政党,只有“政权党”。政党林立最多时达几万个,但除俄罗斯共产党外,真正意义上的政党很少,大多数政党组织结构松散、没有明确纲领和严明纪律。政党特别是反对党热衷于动员群众游行抗议等“街头政治”,革命浪潮到处涌动。
  
  俄罗斯各派政治力量对激进自由主义改革的歧见,一度导致两个政权并存的复杂局面,即以叶利钦为首的“总统派”和以俄罗斯人民代表大会与最高苏维埃组成的“议会派”之间的激烈斗争,也称“府院之争”。“议会派”在逼退盖达尔、刹住“休克疗法”改革后势头大增,1993年9月,双方斗争达到白热化,并在10月初发生了武装冲突。叶利钦动用政府军坦克炮轰议会所在地“白宫”,以武力解散议会,从而取得了政治上的胜利。
  “十月事件”后,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被总统大权独揽所取代,与总统对抗的政党被取缔,并通过政党登记的方式,取消了人数过少而又不具备登记条件的政党。在政党集中化的过程中,刚刚恢复组织活动后的俄罗斯共产党异军突起,在1993年12月第一届国家杜马选举中,一举争得45个议席,成为议会第五大党团。新选举出来的国家杜马通过了新宪法,在强化总统权力的同时,对政党的组建、活动以及法律地位做了相应规定,“承认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党派作用和地位的提高,初步奠定了多党政治的基础,反对派的力量甚至超过上届议会。以俄共为主的议会反对派同总统权力集团的抗衡,成为这一时期俄罗斯政党政治的主要内容,不同的是,革命色彩浓厚的“街头政治”逐渐被相对温和有序的议会斗争所取代。
  为了削弱俄共在议会中的势力,1995年俄罗斯第二届国家杜马选举前,叶利钦授意政府总理切尔诺梅尔金与国家杜马主席雷布金分别组建“中左”与“中右”政党,试图建立中派色彩明确的二元制衡议会政治。在这次选举中,有4个政党进入议会:俄共获22.3%的选票,成为议会第一大党;俄罗斯自由民主党获11.18%的选票;由切尔诺梅尔金临时组建的政权党“我们的家园—俄罗斯”获10.13%的选票;“亚博卢”集团获6.98%的选票。叶利钦原来的政治预期因俄共出人意料地获胜而遭遇了严重挫折,他惊呼:俄共在新杜马一统天下的局面是“红色势力”卷土重来了!
  但是,俄罗斯联邦新宪法所赋予总统的强势地位,使叶利钦能够利用强权限制议会和多党政治格局发挥作用。此时,在总统权力中心聚集的一批寡头主义者,也极力推动着经济上的“大众私有化”向扶植垄断性寡头转变。改革中派别之间的思想观念分野逐渐变为既得利益集团的分野,就连俄共也难逃与寡头集团的干系。1996年总统选举中,叶利钦虽然在最后一轮投票中击败俄共中央主席久加诺夫,但俄罗斯选民对“改革”爱憎交织的复杂情绪在投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1998年,俄罗斯政局更加动荡不安。叶利钦玩弄权术频繁更迭政府的短期行为,造成人们心理预期的严重恶化,加剧了亚洲金融危机带给俄罗斯的冲击。切尔诺梅尔金、基里延科、普里马科夫、斯捷帕申四届政府走马灯式的政治轮换,反衬出总统强权已经是强弩之末,正如麦德维杰夫所言:“叶利钦的个人权力资源与政治资本已经耗尽,他已不再拥有能控制克里姆林宫之外事态发展所需的施政班子、执政纲领、精英与民众的信任以及过去的精力与健康。”在阵痛中转轨的俄罗斯几乎绝望,很多人甚至悲观地认为,俄罗斯已经面临社会爆炸、秩序崩溃与内战。
  
  阵痛中的蜕变
  
  在失望和希望之间徘徊的俄罗斯,又迎来了新的统治者。1999年8月9日,叶利钦任命普京为代总理,并指定他为“总统接班人”。同日,普京宣布参加2000年总统大选。俄罗斯《独立报》在街头的随机采访表明了普通居民的无奈与观望,几乎没有人知道普京是谁,有人甚至表示:“不管普京是谁,反正两个月后就会被撤职。”俄罗斯的政治精英们则认为,普京是叶利钦心血来潮导致的“临时”结果。
  上台伊始,普京以全力投入平息车臣叛乱,树立了果断、务实与负责任的领袖形象,赢得了公众的普遍信任;而他在《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中所阐释的“新俄罗斯思想”,则触动了动乱年代失落的俄罗斯人压抑已久的强国梦想,为其执政地位的稳固添加了重要砝码。普京把“新俄罗斯思想”概括为爱国主义、强国意识、国家观念和社会团结四个方面,核心是国家观念,即突出国家的地位和作用,恢复俄罗斯的大国和强国地位。他警告:俄罗斯有沦为二流国家和三流国家的危险。“新俄罗斯思想”传递出来的治国理念与叶利钦时代寡头政治和利益集团的价值取向格格不入,普京按照“国家观念”的要求重新规范社会价值理念。有学者认为,俄罗斯临危而不乱,是因为中派力量壮大制约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实际上,普京治国理念对民众的震撼所唤醒的俄罗斯人自尊意识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为了备战2000年总统大选,普京采取的另一个重要举措就是整合力量涣散的中派势力阵营,并竭力在他们中间培植“政权党”。1999年9月27日,39位地方领导人(其中包括9个共和国的总统和一些州长)举行联合记者招待会,倡议组建跨地区“团结竞选联盟”,也称“熊”联盟。10月3日,“团结竞选联盟”正式宣告成立,提出的竞选口号是“支持政府、维护稳定、发展经济”。政府部门动用了大量行政资源和媒体为该联盟的竞选活动服务,11月24日,普京突然发表声明,宣布以一个公民的身份支持“团结竞选联盟”,并强调政府“愿意同所有建设性的力量合作”。
  1999年12月,第三届俄罗斯国家杜马选举中,6个政党进入议会:俄共获24.29%的选票,“团结竞选联盟”获23.32%的选票,“祖国—全俄罗斯”获13.33%的选票,“右翼力量联盟”获8.52%的选票,“日里诺夫斯基联盟”获5.98%,“亚博卢”获5.93%的选票。这次选举形成了左中右政党三分天下的格局,俄共虽然保有议会第一大党地位,但其影响力逊色于以“团结竞选联盟”为主的中右翼势力。
  为了有效地整合社会各界的政治力量,在国家杜马选举后不久,2000年2月27日“团结竞选联盟”宣布改名为“全俄社会政治运动”,并在克里姆林宫召开成立大会。普京出席大会并发表讲话。他指出,目前在俄罗斯有200多个政党,但是并没有形成有效的政党体制。俄罗斯缺少的是能够把全体人民团结在自己周围的有威信的政党。他希望“全俄社会政治运动”能够成为影响国家以及一些地区现实命运的政党。3月26日,普京当选总统后,授意改组 “全俄社会政治运动”为“团结”党。5月27日,“团结”党在克里姆林宫召开改建大会,宣布该党的原则立场是成为权力机关的伙伴,支持普京和现政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