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中国与原苏联国家建交始末

作者:田曾佩 汪文庆 刘一丁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政治经济等各种矛盾的不断加剧,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瓦解了。1991年12月25日,当戈尔巴乔夫在电视上发表告人民书,宣布停止行使苏联总统职务时,中国政府代表团恰好于当天抵达莫斯科,准备与俄罗斯等原苏联新独立国家进行外交谈判。这并非偶然的巧合,而是中央根据小平同志的战略思想作出的重大外交部署。当时,我作为外交部主管苏联东欧国家事务的副部长,以中国政府代表或特使的身份,参与主持了有关谈判。这一工作的顺利完成,实现了中苏关系向新的国家关系的平稳过渡,巩固了我国在这一地区的外交阵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冷静观察,
  坚持超越意识形态的外交方针
  
  早在1989年9月4日,小平同志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就指出:“东欧、苏联乱,我看也不可避免,至于乱到什么程度,现在不好预料,还要很冷静地观察。”根据小平同志指示,中央对苏联的动态一直密切关注,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直接过问。1990年、1991年两年当中,外事部门不断向中央反映情况,提出看法,总的来说,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必然失败,苏联将出现大的乱子,是看到了的,但是,作为两个超级大国之一的苏联竟然解体,而且速度如此之快,开始是没有料想到的。
  苏联的瓦解,及其造成的国际局势的变化,西方大国自1989年以来对我国施加的压力等等,这一切使得我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更为严峻和复杂了。苏联解体后,原苏联地区新独立国家政治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如何处理同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是在一个关键的历史时刻面临的重大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可能给我国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
  当时,除了提出总的外交工作的方针政策以外,对外交工作的各个方面,小平同志也都作出了一系列分析和判断。处理同原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是小平同志战略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早在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出现明显变化之前,小平同志就明确指出:“不管苏联怎么变化,我们都要同它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从容地发展关系,包括政治关系,不搞意识形态争论。”
  根据小平同志的指示,在中央直接领导下,外交部门抓紧工作,明确了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问题,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与原苏联地区新独立国家快速建交的方针,以巩固原苏联地区的外交阵地,并进一步开展工作。1989年5月,戈尔巴乔夫访华,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这正值苏联东欧国家大动乱的前夕,可以说我们时机抓得很及时。否则,后来苏联发生动乱,国家关系出现什么样的局面就很难预计了。中苏关系的正常化,给后来中国与原苏联地区新独立国家的关系奠定了基础。1989年中国政治风波以后,台湾当局在国际上一度比较活跃。为此,我们也必须抓紧行动,不让台湾当局利用国际形势的复杂变化钻空子。
  处理国家关系超越意识形态问题的方针、政策明确了,执行起来仍有阻力。国内许多同志对当时形势的发展从思想上、感情上一时难于理解和接受,议论纷纷,给外交部提了许多意见。但是,如果不能把意识形态问题和国家利益分开,不能把历史恩怨和当前国家关系区分开,苏联解体后,我们和原苏联地区国家的关系问题,将会是很复杂、很难处理的。外交部坚决执行了中央的方针政策,虽然承受了很大的社会压力,还是顶了过来。
  “八一九”事件以后,苏联解体进入倒计时,我方有关与原苏联地区新独立各国举行建交谈判的具体准备工作,正式启动。
  
  同波罗的海三国建交之神速,
  令国际社会瞩目
  
  
  1991年9月6日,由苏联总统和各共和国领导人组成苏联国务委员会,决定承认波罗的海沿岸三国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独立。第二天,钱其琛外长致电三国外长,通知中国政府承认三国独立。
  9月8日,我作为中国政府代表,从北京出发前往波罗的海三国,谈判建交事宜。有关表态口径,建交公报草案的中、俄文及英文文本,代表政府签字用的授权证书等,都已准备齐全。我们还特意从中国驻英国使馆调来一位一等秘书作为英文翻译。原因是据我们了解,三国对俄罗斯很不满,建交公报可能不愿使用俄文,如果这样,可用英文替代。后来的实践证明,我们做这样的准备是正确的。建交谈判落实到文字,写建交公报,他们不同意用俄文。最终建交公报文本一式三份,中文一份,三国各自文字一份,英文一份,三份同等有效。当时我们还没人懂对方文字,对方也没人懂中文。
  为了抓紧时间,我们到莫斯科以后,转道当时的列宁格勒(现称圣彼得堡),乘汽车直接去波罗的海三国。列宁格勒和三国距离很近。中国在列宁格勒有总领馆,我们从总领馆借了两辆车,直接到了爱沙尼亚,然后是拉脱维亚、立陶宛。当时这三个国家刚刚宣布独立,还没有设立海关,也不需办理过境手续。我们到爱沙尼亚大概只用了3个小时。
  我们同波罗的海三国建交谈判进展顺利。作为新独立的国家,三国很愿意得到国际承认,特别是大国承认。在谈判中,我方表示,中国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三国保持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支持三国为民族独立和发展经济所作出的努力。对于三国同苏联政府在某些问题上存在的分歧,中国希望它们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三国政府对这些没有异议。
  在谈判中,我方着重强调了台湾问题,要求波罗的海三国遵照国际法和一个中国的原则,与中国政府就台湾问题达成正式协议或谅解,承诺不与台湾建立任何官方性质的关系,对台湾不进行官方往来。三国外交部门初建,对中国情况还不熟悉。我们详细向他们解释台湾问题的由来和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说明中国同所有国家建交都不能绕开台湾问题。经过解说和会谈,三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都表示支持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并写入建交公报。
  就这样,我们9月11日访问爱沙尼亚,当天签署建交公报;9月12日到拉脱维亚,也是当天签署建交公报; 13日到立陶宛,14日签署建交公报。这是因为立陶宛外交部看到我们代表团带有条约法律专家,他们没有准备,又去找人,这样多用了一天时间。
  当时,波罗的海三国外交部门刚刚成立,人员和办公设施都在建设之中,因此还无法接待我们。我们食宿都是自理。当时三国还在用苏联卢布,物价猛涨,卢布严重贬值,美元很吃香,和卢布的比值非常不合理。我们去了以后都用美元支付,四五个人到立陶宛一个饭店吃饭,最后结账只用了两美元。
  这次外交动作的速度,令国际社会瞩目,也使正在该地区活动、企图钻空子的台湾方面人员惊慌失措。虽然后来他们在拉脱维亚又进行了一些活动,最终还是失败了。
  
  乘包机出访,
  中俄两国商定不需要重新建交
  
  1991年12月,苏联瓦解进入倒计时。7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三国总统在白俄罗斯和波兰交界处别洛韦日的“野牛林”里秘密会晤。8日,三国领导人发表共同声明,由于签署新联盟条约的谈判陷入死胡同,作为国际法主体的苏联已不再存在。三国决定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并欢迎其他共和国加入。18日,俄罗斯联邦政府接管了克里姆林宫。21日,原苏联11个共和国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签署了《阿拉木图宣言》和《独立国家联合体议定书》。
  至此,苏联解体已迫在眉睫。12月20日左右,为抓紧时间,我们决定不等苏联正式宣布解体,就派代表团去访问,同苏联各加盟共和国谈建交问题,特别是和俄罗斯谈国家关系问题。出发前夕,考虑苏联毕竟还没有正式宣布解体,直接去谈国家关系问题不太合适,决定经贸开路,由外经贸部和外交部联合组团,外经贸部部长李岚清同志任团长,我任副团长,和苏联各加盟共和国进行接触。中央为此特批了一架包机。因为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之间没有直接航班往来,包机大大方便了我们的行程。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