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试管山羊之父旭日干
作者:本刊特约记者
那时候确实是没白天没黑夜地拼命干
就在“试管山羊”诞生的当月,旭日干获得了日本兽医畜产大学博士学位。几乎与此同时,他婉拒了日方的邀请,返回曾经执教的内蒙古大学。当时内蒙古大学环境十分简陋,刚刚回国的旭日干没有实验室,没有试验设备,连办公室都没有。原本满怀希望、打算立即将哺乳动物体外受精技术应用于国内的他,在此刻却不得不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
记者:您回国以后其实是想把在日本研究的成果迅速用到国内的生产当中,可当时国内很难做到这一点。
旭日干:我回国时压力很大,一方面是要回国进行研究的这种心情;另一方面国内确实没有条件,还面临一个创造研究条件的过程。尤其当时内蒙古大学条件很差,刚好是“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的那些年,学校正在恢复过程中,实验室条件都停留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个水平,别说这种高水平、高难度的科研,一般的学生实验都很难做。在这种状况下,一定要自己建立一个像样的实验室。
记者:您在日本取得这样的成绩也就是两年的时间,可是回来在国内培育出“试管绵羊”、“试管牛”,大概是到了1988年?
旭日干:是1989年。
记者:我相信如果您留在日本的话,一年以后,最多两年就能培育出这些成果来。
旭日干:没问题。
当旭日干在国内苦苦筹备各项科研设施的时候,日本的花田章教授在培育出“试管山羊”的基础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1985年,日本第一只“试管绵羊”诞生;1987年,日本第一头“试管牛”诞生。在第一时间,这些成果开始造福于日本畜牧业。
记者:那时候您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一方面日本已经开始快马加鞭去做这个项目;另一方面您在国内却还要从盖房子开始。
旭日干:所以就要抓紧时间,那时候确实是没白天没黑夜地拼命干。
记者:有没有过一些抱怨?
旭日干:没有,没有。
记者:一点儿抱怨都没有?
旭日干:来不及抱怨。因为一切都是从国内、从内蒙古的实际情况出发,抱怨有什么用处,只有想办法自己干,想办法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想办法加快速度创造条件。所以这些工作都得拼命去做。
这个工作要是做不好的话,就是两败
1986年,旭日干的实验室投入使用;当年3月,国家“863计划”出台,这给刚起步的旭日干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遇。
当时资金匮乏是困扰旭日干的一个大问题。但要是能够进入“863计划”就完全不同了,获选的高新技术项目都能得到国家的资金支持。如何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旭日干苦苦思索着,寻找突破口。
与当时中国的养猪业相比,牛和羊的饲养还是十分落后的。为了改变中国畜牧业的现状,旭日干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培育中国的“试管绵羊”和“试管牛”。但旭日干没有想到:当时早已有其他单位的同类课题位列“863计划”中,得知这一消息的旭日干在不安中默默努力着。1987年底,准备充分的旭日干以极具魅力的阐述打动了“863计划”专家组,他的培育“试管牛”项目被列入国家重大研究项目。
有了国家资金的支持,旭日干更是快马加鞭。1989年3月和8月,中国第一批“试管绵羊”和“试管牛”相继诞生。这项填补国内空白的科研成果被评为1989年度中国十大科技成果之一。
但在那时,中国畜牧业的状况却不尽如人意。与西方发达国家完全良种化的肉牛相比,中国每10头肉牛中只有不到2头是良种肉牛。回国已经6年的旭日干发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在国内推广“试管牛”的时机到了。可是,当时的现实却再次限制了他的这个想法。
记者:当一项学术成果可以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时,会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其间转换的途径。您在把这个学术成果转化为满足市场需要的一种技术时,遇到障碍了吗?
旭日干:我们目前的畜牧业采用的是集约化经营或是产业化经营,但在当时主要是个体经营。在那种粗放型的生产条件下,我的那些高新技术很难应用。比如说无论是体内受精胚胎还是体外受精胚胎,若是在牧区或者在农区去应用,一家一户一般只有三五头牛,牧区也就几头到几十头牛,在这种条件下没办法采用这些高新技术。
记者:可不可以这么理解,您希望采用这一技术的应该是工厂。
旭日干:是工厂。一家一户的牧民没有资金,不仅买不起,也不会用。
但是在旭日干刚刚起步的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内还没有肉牛养殖基地。旭日干也曾想到亲自组建公司,但很快又意识到这是根本行不通的,因为当时的中国,还没有产研结合这一概念,此外,注册资金的来源也是一大难题。经过一番思考后,旭日干陷入了僵局。
1993年,正当旭日干的事业迟迟没有进展时,转机却悄然而至。
旭日干:正在这个时候,国家提出了“211工程”。为了提高高等教育的水平,国家拿出一部分资金重点建设100所大学和一部分重点学科。这对每所高等学校来说都是个非常难得的机遇,但是不可能所有学校都能进入到重点建设的100所学校的行列中,所以竞争非常激烈。内蒙古大学在1978年就成为国家重点大学,当时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如果进入“211工程”,内蒙古大学就能继续保住重点大学的地位,如果进不了“211工程”,那就连重点大学的地位也保不住了,所以学校面临着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在这紧要关头,选择合适的校长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的首要对策,此时在内蒙古科学界声名显赫的旭日干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旭日干:这个校长工作要是做不好的话,那就是两败。科研也耽误了,学校也没搞好,最怕的就是出现这种局面。
记者:当时您看准了吗?
旭日干:我当时确实考虑过好多,主要是考虑到学校本身的条件。如果学校整体实力上不去,我们的工作也很难开展,所以首先必须把学校搞好。我不是那种遇到问题会犹豫不决的人,这也许和蒙古族这个民族的文化有关。我常常能很快就看准应该怎么做,看准了就抓住不放。我这个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看准了以后自信心还是蛮强的,我觉得我有能力改变学校的现状。
这可是一大笔资源啊
1993年8月,旭日干正式就任内蒙古大学校长,之后他开始了长达4年的大胆改革。在改革初期,旭日干的严厉作风引起了一些人的不适,当时就有一位同事嘲讽道:来了个日本人当校长。
记 者:您的那种管理方式跟原有的秩序发生过冲突吗?
旭日干:那些长期养成的习惯势力,和“211工程”建设的管理新要求之间的冲突还是非常明显的。
记者:向顽固习俗宣战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旭日干:我举个例子,比如说我当校长以后,首先要求学校领导上班时间不能喝酒,尤其是开会,谁要喝酒就不要参加会议,回去休息。一个处长曾经喝了酒来上班,我就让他离开会场,让他回去休息,一般来说这种要求被接受也有个过程。
在任职期内,旭日干从建设、改革、管理三方面改善内蒙古大学的状况,任用了一批德才兼备的中青年骨干担任领导以及教授。由旭日干亲自主持的教学楼重建工作也为内蒙古大学的学子提供了一个更为舒适的学习环境。整个校园焕然一新,再也不是旭日干刚回国时看到的那些简陋校舍了。
1997年6月,经国家计委批准正式立项,内蒙古大学 “211工程”开工建设。这年深秋,内蒙古大学迎来了40周年校庆,此时的内蒙古大学已经位居全国百强大学之列了。
就在内蒙古大学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时,旭日干的“试管牛”产业也渐有起色。1998年,由学校出资,旭日干组建了内蒙古旭日生物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他的“试管牛”技术为依托,进行示范性生产,并为全国提供良种种畜试管胚胎。
旭日干:我们公司成立以后,派技术人员到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建立了实验室,主要是利用澳大利亚、加拿大良种牛的资源。我们在那里用自己的技术生产了好多胚胎,大概生产了四五万枚胚胎。这可是一大笔资源啊,这四五万枚胚胎,如果按照我们的技术水平全部应用到生产上的话,完全有可能生产将近1万头左右的良种牛。
记者:这时离您最初的设想其实已经过去10年了?10年以后才开始有收获?
旭日干:是的。另外我们正考虑在内蒙古地区建立一个基地,把我们库存的胚胎充分利用起来,这个计划正在筹划过程中。
回顾自己的科研之路,旭日干感慨道:“我这辈子算是和牛羊结下了不解之缘。出生在草原上,从小就喜欢跟着大人放羊,上内蒙古大学后学的是畜牧专业,有关牛羊的专业知识是我学习的重点,工作以后一直致力于用生物技术进行牛羊良种繁育研究,现在我身体还好,还要为科技养牛羊奋斗不息。”
现在,由旭日干一手创建的旭日生物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已经与大连雪龙产业集团合作,成功培育出四五万头优质肉牛,这对于中国肉牛良种化进程来说,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2006年,在结束了长达14年的校长任期后,66岁的旭日干赴京担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当初那个回国后在苦闷与彷徨中谋求发展的旭日干,终于凭借着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对科研的持久热情,在科研和行政两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功。
(本文素材由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提供,CCTV-10每周日22︰10首播、次周日14︰30重播)
(责任编辑 刘荣刚)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