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2期

高三阶段德育的人性化实施

作者:徐 稚




  
  五、“问题”教育——明确道德警戒线,人性化施教
  
  进入高三,也就进入了敏感问题的高发期。此时,男女同学的关系过密问题,似乎变得比任何时候都“严重”。家长非常紧张,老师们也很头痛。然而,从社会学角度分析,这又是人与人之间所固有的一种“从众”“依赖”或“依附”的倾向,也是一种变相的“缓解”压力和“倾诉”渴求,它与“爱情”并不在一个层次、也不是一种性质。学生学习压力大,男女同学的交往就有可能成为一种“润滑剂”,起到适当缓解紧张情绪的作用。但是,如果放任不管或引导不当,它也会成为“麻醉剂”,消磨人的进取心,使人沉溺其间而逃避即将面临的高考的现实任务。此时,教育工作者的德育介入与人性化引导,就显得至关重要。
  比如,针对个别男女学生关系比较亲密,以及由此在年级中带来的消极影响的问题,我们从“人性化”入手,决定将两个人的工作一起做。首先,承认他们之间的感情是纯洁美好的,并且有时这种感情可以成为一种学习的动力,但要告诉他们,这个时期还有更重要的事需要他们付出精力和时间,而频繁接触就要付出牵挂,会使双方脆弱的神经、还不成熟的心灵受到伤害,因此双方都应为对方考虑而有所避让,耐心等待。老师中肯建议:试着暂时分开一段时间,争取多与其他同学交往,让自己从更多的同学身上获得帮助。朋友式的探讨与平等的交流,使当事的学生体会到老师的关怀,感受到老师的真诚,进而欣然接受了老师的建议。
  当然,在人性化施教的同时,我们也对学生进行了道德底线的警戒教育,以底线不得跨越为原则。在男女同学交往这个敏感问题上,教育者首先要理解他、尊重他,再去做合适的指导,是会收到明显效果的。我们这种人性化教育的理念,也争取到了家长的认同与支持。
  
  六、家庭教育——加强角色引导,避免盲目“干预”
  
  到了高三年级,家长往往比孩子还紧张,有些家长甚至到了事事“关心”、实为“干预”的程度,这不仅不会减轻学生的压力,反而给学校工作带来阻力,学生在校学习也会有“后顾之忧”,所以高三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一项就是干预“干预”教育。
  我们将每一次家长会都作为对家长开展教育的课堂。进入高三以来,每次家长会均由主管校长讲人生奋斗目标,讲北京四中优秀的传统、良好的作风及优秀毕业生成功的经验和事迹,讲高考对人意志、品行和学识的要求。年级组要向家长汇报整个年级学生总体的思想状况、存在的问题以及我们已经和将要采取的措施,希望得到家长的支持与协助。特别是与家长共同探讨:如何调节好自己的心理,如何在高三阶段真正成为孩子的心理靠山和知心朋友。比如,当孩子回家时,家长多与孩子交流思想,避免“追问学习成绩”这个单一话题,鼓励孩子不要放弃努力,相信孩子会向自己的既定目标努力。
  我们尽力敞开学校的大门,增加教育的透明度,使家长参加到学校的教育活动中来。像“成人仪式”和期末各科老师的复习动员,年级都发了邀请信,欢迎家长与孩子共同接受“成人仪式”的教育,及时了解各学科的教学情况以及对学生的要求,了解学校和高三年级总体工作的部署与安排。这些都深受家长的欢迎,同时也缓解了家长的紧张不安情绪。父母成为学生学习的坚强后盾,家庭在学生高考备考中发挥正面的、积极的作用。
  从高三德育工作来看,只要掌握这一特殊阶段中学生的特点和家长的要求,以人为本、有的放矢地实施有序、有效的德育,那么在完成基础教育学习的最后一年,学生将得到人生的最大收获。
  (联系地址:北京市第四中学10003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