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2期

高三阶段德育的人性化实施

作者:徐 稚




  
  一、高三阶段德育问题的提出
  
  德育的阶段性与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人生历程的阶段性与学校教育的阶段性的有机结合,是提高德育针对性与实效性亟待研究的重要命题;是找准青少年成长的关节点,抓住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最佳时机;是丰富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方法,使德育工作真正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心灵的关键问题。
  学生进入高三年级,可以说是进入了整个基础教育过程中最为特殊、最为敏感的“异化阶段”。
  客观实践证明,面临高三阶段严峻考验的未成年学生的心态情绪会处于极度脆弱、焦虑、甚至恐慌的状态。笔者在做高三年级组长时曾采样分析,结果表明:在从模拟测试到正式走上高考考场前的“临战阶段”,80%的学生出现的学习或复习障碍,都属于“非智力”“非技能”的情绪、精神、思想与心智错综纠结的问题。在这关键阶段的特殊情境中,有效的德育引领,可以为那些开始品味“扭曲”“异化”的饥渴的心灵引入人性化的抚慰与关爱,起到催化内因转变、强化内趋动力、奠定良好心理品质以及促进高考成绩的作用。
  本文以人性化实施作为加强德育针对性与实效性的突破口,探索高三阶段有效实施德育的规律与要素,以期与德育工作者、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共同总结高三德育的新经验与新成果。
  
  二、目标教育——锁定“终生发展”,淡化“一考定终身”
  
  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动目标的自觉性。然而,处于高三阶段“高考选拔性目标”的重压下,有的学校过分强调功利的目标导向,把德育中行为目标教育等同于“分数线”目标教育;也有的学校回避高考的选拔性,不敢引导学生正视并理性地分析自己高中三年辛勤付出和努力求得的奋斗目标,丧失了目标教育与有效激励的时机。
  高考,决不是冷冰冰的、机械的、孤立的解题应试。它同样包含着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情感决定着人们从事一项工作所持的态度,态度又决定着从事这项工作所投入的多与少、恒久与短暂、稳定与动摇;理性的价值追求,是恒久动力的源泉,而目标恰恰又是价值取向的依据。在高三德育工作的实践中,我深切认识到:目标教育在高三阶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人无论从事何种事业,奋斗的方向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将是他保持学习热情的原动力。生活与学习的目标,是一个人努力的理由与方向。当然,要以学生的终生发展为本,既强调目标教育的重要性,也要注重目标教育的层次性、过程性,把握目标教育的阶段性和曲折性。
  鉴于此,我们在高三年级坚持每两个月就指导学生填写一次“奋斗目标实现表”,在班主任和家长的帮助下,让学生树立起明确的学习奋斗目标,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发愤努力。“奋斗目标实现表”包括远期奋斗方向(比如高考方向)、为实现这个目标每周乃至每天要解决的问题、具体采取的措施,以及对自己措施实施的评价小结。此项工作看似一种纯形式的操作,但实际上是一种最为实际的德育渗透。它让学生在目标实现的艰辛劳动中,明白了“目标寓于行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懂得了经过12年的基础教育,高考是每一个青年学生对自己理想信念的一次必要的“盘点”,是自己回馈社会、回报学校与家庭的一次考核。认识到了人生要有自己的奋斗方向,考上某某大学绝非是一个人的终极目标,今天的奋斗是为将来回报社会和实现个人价值做准备。从我抽样的高三年级493名学生反馈的情况看,有424名学生(占学生总数的86%)认为确定奋斗目标有助于自己坚定信心。正是由于学生的目标明确,又能分步实现,因此他们能够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学习热情。
  
  三、行为教育——立足人格内化,注重方法指导
  
  要使高三学生的学习处于一个持续走高的态势,就要不断地给学生注入动力,使之持久、强化。根据青少年学生既需要现实引领、又崇尚身边楷模的特点,为他们树立学习的榜样十分必要。但是,如果榜样过于优秀或成功,又往往给学生造成无法赶超的巨大压力,同时也使榜样孤立超群,在学生群体中难以起到被效仿的作用,从而失去效法的意义。榜样的确立要定位在特定阶段的“共性”上,以拉近榜样与每个高三学生的距离。
  我校科技俱乐部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2003届高三年级的不少同学积极参加了俱乐部的科技活动,并取得了优异的科研成果。分别荣获全国青少年首届创新大赛一、二等奖,“明天小小科学家”北京市惟一的一等奖,并获北京市市长奖。高三年级没有将高考与群众性科技活动割裂开来,而是以此为教育契机,强化北京四中“优、苦、严”的学风教育;既反复展示获奖者特别能吃苦、特别能钻研、最终取得优异成绩的事实,更着重宣传虽没有取得科研的成功、却从科研中尝到了探究的艰辛和幸福的事例。当同学们身边的这些为了理想目标而努力的普通事例成为大家钦佩的榜样的时候,它将焕发出强大的动力,激起更多同学向上的力量。我们推崇的是一种不懈的奋斗精神和不怕失败的勇气,是一种奋斗的行动过程,而这些美德恰在科学研究中得到了最集中的体现。实践证明,这些源于高三群体又高于高三群体的学生榜样,是高三阶段行为教育的最佳案例,是对高三学生最为有效的道德激励。
  我校从2002年起便在高三年级和前届毕业生之间建立起了毕业生返校对学弟学妹进行助学的活动。原先的设想是请优秀毕业生在第一次模拟考试之后返校,对在校高三同学进行专业介绍和申报志愿指导。2003届,我们将此项活动延伸到高三学习的整个过程之中,请毕业生在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前到学校,与高三学生座谈高三学习的经验体会。“小导师”既谈“过五关”,也讲“走麦城”,成功与失败的经历同时给高三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力。困惑也是财富,它是思索的基因;失误也是经验,它是智慧的来源,关键在于总结、探索,形成自己的方法体系。经验交流成了主题教育。最有效的结果是:很多同学制订了高中最后一个假期详细的学习计划。从寒假开学后各学科的检测成绩看,全年级同学的成绩普遍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四、责任教育——唤醒生命潜能,升华社会意识
  
  定出高考的奋斗目标容易,定出人生的奋斗目标难;承担学习的责任容易,担当社会的使命难。然而,高三年级德育的主旨,决不仅仅停留在前者,而应及时有效地向后者转化。为此,我们专门在年级开展了主题教育活动,借中国加入WTO的契机,介绍了时任外经贸副部长、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谈判的中方代表龙永图同志的奋斗经历。
  龙永图曾说过,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受影响最大的将是九亿农民。他自己在谈判过程中,一直挂念着中国的农民,所以谈判组要用英文直接谈判,因为不经过翻译的语言最为准确,可以最大程度地为中国农民争得利益。龙永图永远把改变中国农民苦难命运作为自己的奋斗方向,而且终身都不改变。龙永图的故事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了强大的冲击。他们说,我们现在的学习就是为了民族的强盛而成为高科技、高技能、高文化的人才,这目标将成为我们终身奋斗的方向。
  这种充满了感情和思考的主题教育,不枯燥、不说教,亲切自然,能够唤起受教育者的共鸣,教育效果是显著的。
  高三年级的“成人仪式”是每届毕业生必搞的活动,我们紧紧抓住这个时机,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让“成人”活动发挥出最大限度的教育作用。
  我们先请家长与孩子进行一次交谈,谈家长自己的成长、谈孩子的童年;同时又要求各班组织一次青年志愿者活动,为母校做一件实事,体验自己长大成人的感受。成人仪式上,学生们向哺育自己长大的父母、向帮助自己成长的老师、向给自己创造了优越学习条件的学校,表达出真诚的谢意和感激。最后,在“成人”誓词中,学生强化了自己成为共和国公民所要肩负的责任。在学生、班主任和家长的泪光中,这极富人性的主题教育活动,深深地打动并教育了每一个学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