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3期
从传统到现代教育观念的大转变
作者:魏运才
六、学校——从封闭局限到开拓延伸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致力于健全全民教育体系、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学习之邦”。这一目标的实现必然带动政府与学校职能的重新定位和调整,这与全球性的教育重构和学校重建运动是同步的。学校的内部结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教育过程以及对外部的适应性和开放性如何,直接影响着国民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现代学校的开放性归结为学校教育的社会化和国际化,其突出特点,首先是学校空间的无限开拓。由于教育观念的更新和先进教育技术的推广,封闭的学校空间被打破,全国乃至全球的优质教育资源被广泛利用,学校及其师生有了全球视野,我国包括基础教育在内的各级各类教育与世界各国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成为现实。其次是教育时限从职前到终身的无限延伸。传统的学校教育只侧重于某一年龄阶段,如果错过这一时期,任何人便再也无法得到正规教育的机会。现代学校开放的教育体系打破了教育只局限于人生某一阶段的时限,每一个人能够在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内,比较自由地选择他的学习道路、学习方式和他必需学习的课程,即使他离开了这个教育时限,也不至于被迫放弃利用各种教育设施和信息资源的权利。再次是社会教育资源的开拓利用。一个明显的标志是政府、学校、家庭与社区之间的教育互动机制。这个互动机制包括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关系调整,教育主体的回归,社区环境对学校的贡献和影响,家长的知情权、参与权及监督权。学校通过深入社区、联系社区来优化学校的教育系统,整合教育资源;积极选择吸收校外各类有关人员进入课堂,参与教学活动或指导社会实践,使学校教育力量和非学校教育力量从一种独立关系变为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以满足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的实际需求;同时,学校还应通过对学生的培养和输出去影响社会的观念、知识、文化、风尚和生活结构,以保证学校的发展与社会的要求相一致。
七、师生关系——从主导与服从到民主平等与引导互动
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注意的是学生主体的多样性、发展性、不成熟性,也更注重如何处理尊重学生权利与加强指导或引导的关系。教育从只关心作为集体成员的学生,到关注每个学生的特殊存在,从把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到把学生当作发展中的主体。这些都是主体教育、成功教育等实验带来的新气象。
在“师道尊严”的影响下,教师居高临下的“施予”,忽略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一厢情愿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结果导致教育与人的疏离。教师“恨铁不成钢”的良好愿望,却往往碰壁。对现代教育而言,学校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教学意义上的交往, 是以情感为纽带的师生动态的合作关系。它赋予教学尊重与信任、倾听与言说、交流与共享,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开启创造性智慧。
其实,教育活动是师生之间通过信息和情感的传递与转化,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过程。师生民主、平等、和谐地交往与合作,才能以教促学,互教互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知识构建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指导者,“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责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克里夫·贝克)
民主与平等的师生观,要求尊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改变老师和学生之间绝对的主导与服从关系,形成教育引导基础上的平等交流的互动的关系。对于学生在创新过程中的失误不予苛责,而是正确地帮助和指导,给予学生较为自由和宽松的思考和行动的空间,引导学生健康发展。同时,改变单一的教育目标和任务,设置多层次、多样化的发展目标和学习任务,在达到基本标准的前提下,把教育过程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完善过程统一起来。
(联系地址:山东省枣庄学院27716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