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0期
让爱的阳光照进语文课堂
作者:李伏霞
场景2:女生A因违犯校纪受到母亲斥责后,当着老师的面辱骂母亲。
场景3:男生B对着制止他不良行为的老教师大喊:“老太婆,关你屁事!”甚至欲动粗,被旁边的同学拉住。
爱的光环在这里黯然失色,美好的人性在这里流失。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曾经成绩不佳,屡遭失败;很多人家庭缺损,很少得到关爱。因而他们对生活、对学习没有热情,对前途、对未来丧失信心。他们的心灵是爱的荒原,需要爱的阳光普照。如何培养这些学生的仁爱之心,使之获得一种精神砥柱,产生积极进取之心呢?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认为语文课的意义不能只教给学生语文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他们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做“转运站”,而必须“披文入情”。让爱的阳光洒进语文课堂,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播下爱的种子,让学生学会接受爱并懂得回报爱、付出爱。
一、在语文教学中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怀
情感是影响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因素。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把文中的思想情感灌注在自己的语言中,消融在思想里,发挥出“移情练意”的效能,就可以使学生通其情、达其理,既学到知识,又能增强爱国主义激情,受到正确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例如上海S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塑造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在点滴小事中闪烁着人格光芒的平民总统孙中山;面对敌人的诱骗与拷打嗤之以鼻、正气凛然的方志敏;把全部的慈爱倾注到三个藏族孤儿身上的人民公仆孔繁森等等。这些人物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诠释了爱祖国、爱人民的伟大情怀。在教学这一类课文时,我针对初职校学生道德水平、认知水平偏低的现状,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使他们产生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如观看方志敏、孔繁森的影片;了解施光南在文化大革命时的创作背景,欣赏他的音乐;网上收集抗美援朝的资料等。通过特定气氛的渲染与营造,学生的正面情绪得以酿造,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得以形成。再如教学《南京》、《最后一课》、《谈骨气》等文质兼美的佳作时,我把作者寄寓的情感化为自己的情感,通过情感的引导、激励,加深对民族气节、民族精神的认识,给学生以心灵上的震撼和思想上的情感激励。这些不仅对学生爱国主义思想行为的养成大有裨益,而且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卢梭说:“教育之事必须给予人们的心灵以民族的形式,而这种形式其意义和嗜好使得他们不但由于必要,而且也由于倾向和愿望而成其爱国者。” 只有懂得爱祖国、爱人民的人,才能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才能为祖国昌盛,人民生活富裕而自立自强。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渗透爱祖国、爱人民的教育。
二、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珍爱亲情
说起亲情,总有一股温暖在心头漾开。然而,由于父母的溺爱,不少孩子娇生惯养,从来不为父母着想,也不理解、体谅父母的辛苦和良苦用心。甚至有的孩子将父母视为“仇人”“压迫者”“债主”等等。因此,我们有责任教育学生学会爱父母,珍爱亲情。我在语文教学中就有意渗透这方面的教育。比如,在上《背影》一课时,我就进行过这样的教学:(1)作者每次看到父亲的背影都要流泪,为什么?(2)联系生活,说说父母有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3)观察生活,搜集父母的点滴小事,学会从生活小事中去体会父母的爱。《佛罗伦萨小抄写员》中的裘里亚忍受种种委屈为父亲分忧的行为,表现了令人涕泪俱下的父子之情。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朗读、议论、表演、感悟、迁移,师生共同体会裘里亚的委屈,共同感受裘里亚一家在苦难生活中的至爱亲情。
《挨揍》一文中严厉的父爱则让学生从另一个侧面对父子情深有了更深的理解。《离别的礼物》一条被分为两半的毛毯让学生懂得了人之老亦我之老的自然规律,懂得了孝敬老人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品质。《我的叔叔于勒》则引导学生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赞扬温暖纯真的亲情。语文源于生活。学生在学语文的同时也在感受生活,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从而在自身的生活中逐渐学着体贴父母,为父母分忧,学会理解父母的用心,懂得珍爱亲情。同时,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勤奋好学,回报父母的爱。
三、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一颗善良之心
人世间最宝贵的是什么?是善良。雨果说得好,“善良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几乎优于伟人。”心地善良的人,总是在播种阳光和雨露,医治人们心灵和肉体的创伤。同善良的人接触,智慧得到启迪,灵魂变得高尚,襟怀更加宽广。
在教学《孔乙已》一课时,学生像文中的看客一样嘲笑孔乙己的迂腐与穷酸。我便启发说:“鲁迅先生在文中塑造孔乙已这个人物形象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提示那些看客们甚或我们自己是如何对待一个不幸的人的。小说中的看客们面对孔乙己的不幸是嘲讽、挖苦甚至当作笑料,这是一种可怕的冷漠。这种冷漠,是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之一。孔乙己的悲剧有其社会原因。今天,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处于弱势的人们,包括我们身边的同学呢?我们无法感受到别人精神上的痛苦,但我们不能对别人的痛苦视若无睹,更不能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对每一种痛苦的关注,其实便是对每个人自身的一种关注。”学生们深受震撼,用新的眼光去看孔乙己这个人物,看待身边曾被嘲笑、愚弄的同学。对《石壕吏》、《卖炭翁》声情并茂的吟诵,让学生感受到了杜甫、白居易“穷年忧黎元”的情怀,酿出对穷苦百姓的同情之心。
一味地接受关怀而不能主动地关怀另一个生命,就会使人养成一种不健康的、狭隘的、自私的心理,甚至会仇视他人,漠视生命。心地善良的人,才能从关怀他人、关心弱者中体验到生活的温暖与乐趣,才能感悟个人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才有个人的健康成长。
四、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是我们赖以生存、繁衍、发展的基础。公民应该时刻用行动、用言语为保护环境尽自己的责任。然而,我们的一些学生却将垃圾随处乱丢,将小草任意践踏,对美好的自然漠然视之。教育者有责任去教育学生爱大地上的一草一木。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就进行了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教育。比如在教学《乌蓬摇梦到春江》一文时,我和学生一起在朗读、影视欣赏与音乐倾听中感受富春江的“俏”“娇”“美”。在感受到作者对富春江的热爱之情后,我又让学生用自己收集的资料、图片展示祖国的青山绿水,用自己的话语赞美祖国的自然风光。在学习《放下你的斧子》、《珍贵的水》、《延河,静静地流》等文章时,让学生通过课内学习和课外的探究,了解我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自然被人为破坏的现状,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存环境的情感。在《松鼠》、《有趣的动物》、《麻雀》等课教学中,我则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可爱的松鼠、有趣的袋鼠、灵性的麻雀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此时,动物不再是可以虐待的对象,而是人类共生的朋友。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由此而产生。
五、在语文教学中培养爱老师的感情
由于初职校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遭遇了挫折,很多同学对老师有一种本能的怀疑与敌对情绪。一些同学甚至把要求严格的老师叫做“魔鬼”,把老师的教育当作“找茬”,搞恶作剧欺负老师。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尊敬师长、热爱老师的思想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学《我的老师》一课时,我指导学生找出文中老师关心“我”的六件小事,体会“我”对老师的思念之情。接着让他们联系实际,谈谈老师平时又是怎样地用心在教育他们、关心他们,老师为他们做了什么?并进行了题为《老师,我想对你说》的作文对话练习。在对话中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与了解,使学生体会老师为他们所付出的辛劳,从而培养学生理解老师、尊敬老师的情感。《藤野先生》一文中,藤野先生严谨治学、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宽厚博大的胸怀正是我们今天战斗在特教第一线的许多教师的写照。他们付出了艰辛,不求回报,却时刻满心地期盼着迷途的羔羊找到回家的路。我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角色互换,搜集教师的点滴小事,体味教师的甘苦。大量的事实震撼了他们的心灵,他们明白了老师的高尚与可敬。此刻,语文课承担的不仅是分析课文,识字断句的任务,也是师生情感融合与升华的“情绪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