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2期
班级重新定性与班主任重新定位
作者:郭景扬 吴振宇
任角色观,则强调组织管理的权威性等。对班主任角色的“刚性”认识使许多班主任的工作思路与工作方式都不同程度地具有教师本位、单向意愿等特征,而这些特征往往正是班主任工作遭遇冲突或不被理解的根源。其实,班主任的角色应该更多地体现“软性”的特征,更多地体现一种育人的特殊性和艺术性,更多地向自身真正的职责回归而不是简单借鉴这些类比的角色。基于“师生生命共同体”的班级定性,使得班主任角色必然要重新定位。
1.班主任是各种教育力量的协调者。
班主任制度在我国“父母型教师”的教育文化观下,具有特定的实践操作意义。在传统学校中,班级管理是班主任的“一人之事”,从学习到生活,从行为到思想,从课内到课外,无所不包,无所不管。给予孩子父母般的关爱,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优秀教师的最高准则。随着教育行动中“具体个人”意识的觉醒与诞生,社会对教育需求的丰富与多样化,以及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标准的提高,深受“父母型教师”观影响的班主任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阻力:学生难管了、难教了,家长难对付了,上级领导要求提高了,自身能力提高赶不上实践需求了,等等。“一人之事”的班级管理观不仅让班主任分身无术,而且身陷琐碎的管理细节,忽视了对每一个学生的深入了解与关爱,而这种了解与关爱却正是当前及未来学生最大的教育需求之所在。要进一步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提升其生命发展的质量,仅凭班主任一己之力显然勉为其难。因此,现代班主任最主要的任务之一不是要将班级管理全部“承包”下来,而是要善于获取各种信息,善于整合各种教育力量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班主任是情绪氛围的调控者。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是需要人性关怀的成长者,缺失了富有人情味的抚爱,血肉之躯便会形同枯槁,心如死灰,以至于茫然不知前途所在。这种抚爱,对于班主任来说就是要做一个班级氛围和学生情绪的调控能手,不仅善于调控班级的组织氛围,更善于适时地调控每一位学生成长着的心灵。班主任的工作应如濛濛细雨,一点一滴地滋润着种子的梦境;又如融融春意,暖暖地慰藉着成长的心灵。不让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在教师的忽视和淡忘中“枯死”,而是让他们焕发起更加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激情;不让学生在教师过多的训斥中丧失应有的自信与自尊,而是在教师的挚爱中丢弃自卑与苦闷:不让学生在教师自我“单向意愿的教育”中迷失了发展的方向,而是在正确的引导下对前途充满希望。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心灵深处,营造一种氛围,维护每一位学生的自尊,为处于“雨季”中的孩子们撑起一把保护伞,让自信、自尊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是每一个班主任的神圣使命。班级氛围对学生整体的学习影响巨大,而情绪调控对学生个体的发展影响更甚,这一点正是传统的班级管理所忽视或缺失的重要领域。
3.班主任是生命发展的促动者。
班主任,应当是人性的播撒者,是学生人生之路的导引者,因此他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对学生进行精神上的引领。在教育活动从生存技能的耳提面命走向知识经验的系统传授,从松散性的私人行动走向制度化的公共职能的过程中,效率、质量、公平、民主、人性等问题就一直如影随形地蕴含其中。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在当今的教育和未来的教育中都将得到不断的重视和重复。因此,要把学生看作是最美丽的自然生命,让他们内蕴的潜质得到勃发。学生可以过得很辛苦,但不能过得不幸福。辛苦是一种生存实践,不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难成大器。而幸福是一种心理体验,是一种对生命发展的满意状态。幸福,是班级应该给予学生的最重要的东西。只有担任过班主任的教师,才能称得上是一位真正的教育者,而真正的教育者,就应该是一位生命发展的促动者。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来讲,也许班级是最基本的单位,但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学生才应该是最基本的“单位”。
有交往才有教育,如果说“在群体中培养人”的理念是亘古不变的教育规律的话,那么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构建适合个体成长的“群体”了。在班级授课制的情境下,教育的成功与失败往往也就取决于“群体构建”的艺术。在走向以人为本的今天,怎样进行管理才能创造出轻松愉快、平等民主的班级生活?怎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互信互助、自由成长的班级氛围?怎样才能改善班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升学生成长的生命质量?这应是新世纪每一个班级管理者都应该深思的问题。
(联系地址:华东师范大学20006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