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走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误区
作者:陈启兴
走出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的误区,科学认识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切实做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形成需要意识
近年来,国家教育部之所以接连颁发多个文件来启动、指导和规范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经过多年研究和实践,人们越来越发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支持;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正确的心理健康指导;家庭教育也越来越需要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技巧来教育孩子。然而,现在不仅仍有不少基层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的领导、教师严重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意识,还有许多家长的认识也没有跟上。因此,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就无法有效地开展。所以,让更多的学校领导、教师及家长走出认识误区,形成需要意识,是做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二)建立“全员参与,全面渗透”的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全社会成员,尤其是全体教育工作者共同承担的任务,因此学校要动员全体教职工积极行动起来,按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日常工作方面的态度及行为,树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人人有责的新观念。此外,学校应当在一切工作中都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各科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行为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要做好“全员参与,全面渗透”的工作,学校就要分期、分批地对全校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教育主管部门在制订教师培训计划时,有必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还可以通过发放学习材料、开设心理健康讲座、举行工作经验交流会等多种形式,使每位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与能力,掌握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辅导策略。同时,作为教育工作者还要掌握调节自身心理状态的方法,保证自身的心理健康。
(三)抓住新课改的机遇,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新课改使得学校的课程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并通过不断地体验成功,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树立自信;同时新课改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实现了民主教学,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充分地学习。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与学生谈话时弯下腰来等等,都显现出了师生平等互动、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这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还使得学生获得了充分的安全感和对老师的信赖感,从而能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自己的困惑和疑问,并随时得到教师的理解、支持、帮助、指导,这些也正是心理健康教育所要努力创设营造的一种教育环境。心理健康教育与新课改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抓住新课改这一机遇,在教育功能、管理模式、实施途径和方式方法上进一步探索,这样才能不断地促使教师成长,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联系地址:福建省建瓯市小桥中学 353100)
[责任编辑:周 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