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班级建设与团队旅游

作者:周晓岚




  人在旅途,结伴而行。学校是驿站,班级是群体。现代社会在提倡个性自主发展的同时,同样注重群体质量的研究,班集体是最有生命力和想像力的群体。
  班集体建设应参考和吸收其它相似群体活动中的积极成果,从而使班级活动显得更有活力和实效。本文拟就教育界热门的班集体建设与社会上流行的“团队旅游”加以比较,从“团队旅游”中移植一些活性因子到班集体建设中去,进行“转基因”试验,使其触类旁通、事半功倍。
  两者的共同点在于都具有在预设的情景内通过群体实践活动把他律转变为自律的功能,强调成员之间的优化组合从而产生合力,达到效果的最佳化,在愉悦、积极的集体环境中促进成员个体的身心健康和发展进步。
  “团队旅游”在总体上可供班集体建设借鉴之处在于:群体活动目标必须具体而明确,方向一致;各方要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驱动力直接而有效;群体内部角色分工清晰,责、权、利明确,人员关系和谐,内耗和摩擦系数小;要充分利用自然和人文环境的交互作用对群体及个体产生良性浸润作用从而使成员产生愉悦、舒畅之感,激发成员的内心自觉,培养成员的集体意识和互助互携的良好社会责任感;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活动,到阶段性目标实现时,各种主体都能获得收益,实现多赢。
  
  一
  
  在班级授课制的背景下,教师主要是面对集合为班级群体的学生进行工作的。班级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以社会化学习、生活和交往为特征的微观社会,是学生处于经常的紧密联系之中的基层群体,这个群体的组织者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集体与个体的关系。班级自它建立伊始,就处于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一方面,主流社会的教育影响和学校的教育过程以班级形式施加于学生;另一方面,班级又通过学生个体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发生多种联系。社会整体进步的要求与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交互作用,最集中地反映在学生集体之中。由于学生集体与个体形成双向影响机制,学校开展的集体教育虽然必须与个别教育相结合,但教育的对象首先是学生集体。因此,以学生集体作为教育对象时,教师首先必须遵循和探索集体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从整体上把握集体中个性形成和发展的独特机制,把班级建设成为集体,并在集体中发现、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素质,达到集体成长与个性发展的完美统一。
  “团队旅游”把原为分散的若干人员聚集在旅行社的旗帜下,形成新的群体,在一定的时期和流动的场景中,它就成为人们共同学习、生活、工作、娱乐的处所,是相对独立的微观社会。成员之间在新的环境中形成新的人际关系,社会宏观的教育影响和旅行社或导游的教育功能通过旅游活动的形式潜移默化地施加于团队成员。团队成员经过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共同作用构建了一个全新体系,发生交互影响。导游在团队出发前或途中都会对旅游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解释和宣传工作,强调一种“大家庭”式的集体意识,使团队产生亲和力与凝聚力,也使大家对美丽的自然环境和温馨的人文环境有正确认识和强烈向往,从而构建统一的现实的目标作为行动的方向和动力。由于每个旅游者对事物的认识水平及实践能力有个体上的差异,对集体层面的教育有着不同的接受和理解效果,所以旅游的组织者还必须有针对性地对个别成员进行特殊的“补课”,尽量满足不同层次成员的不同需要,使每一个成员都能跟上集体节奏而不掉队。
  启示:集体的组织者要使成员明确自己与别人同处一个集体从而构成利益共同体,大家有荣辱与共的利益关系而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只有互相帮助、团结合作形成合力才能共同进步和发展,任何对立和抵触情绪于己于人均不利。集体的组织者必须具有高超的组织能力,在较短的时间内能把临时组成的群体有机糅合为一个集体。要提出一个具体的可实现的目标作为凝聚人心的一面旗帜,促进良性愿望的增长和期望值的提高,形成激励机制,动员一切积极力量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共同奋斗。并且重视对个体的教育,使每一个成员都能感受到集体对自己的关爱,从而迅速融入到集体的行列之中,与集体同步,减少不必要的阻力和麻烦,关注每个成员的成长,使其获得最大限度的满足。
  
  二
  
  班集体建设是学校管理的基石,它是班级管理主体运用班内外资源、条件,引导师生以正确的方向、方法,通过各种机构、制度、措施来实现班级目标的活动过程。搞好班级管理,首先要求全体教师必须团结合作,以班级为单位,遵循教育规律,合理安排人、事和时间,编制工作、学习的目标和程序以提高工作效率,共同教育和管理好班内的学生。更要以班级为单位,发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建立自治型组织机构,健全以自我教育为核心内容的规章制度,实行教师集体指导下的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管理者要重视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以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同化力、促进力和约束力。
  “团队旅游”顺利与否,取决于管理的效能。旅行社把与旅游者签订的合同或协议作为群体活动的依据,用公认的游戏规则或规章制度制约成员的活动,对违约行为进行必要的处罚。自我管理是旅游团队管理的基本特色,把团队成员按照一定的类别进行重新组合,推选负责人,进行具体分工和自我管理,形成某一子群体的核心人物,由他来协助导游搞好各项活动。导游给予成员在集中指导下的“自由度”,把整体目标分解成子目标,细化单位行程和路径,把分散活动与集体活动有机结合,既保证集体活动的正常进行,又照顾个体成员的特殊要求,总体的行程安排与作息时间必须做统一布置,成员不能违反,否则会影响整个团队集体活动的正常开展,而细节场合则满足个性需要,让大家各得其所。对于一些有碍集体行动的行为,导游既要进行批评以免蔓延成风但同时也得委婉措辞,尊重游客的自尊心,启发游客内心自我觉悟,或让其他游客帮助其进行改正,但都必须掌握好批评的“度”。对于配合导游指挥和跟随集体行动积极的成员要进行适当的表扬和奖励以弘扬正气创造氛围。对一些游程中的“禁区”或“禁忌”要事先进行说明,劝告游客不要违规,否则后果自负。这样全体成员就有可能在一个宽松适宜但规范有序的大环境中获得最大限度的个人满足。
  启示:班集体制定的规章制度要明确具体,在实行时要做到刚柔相济,惩罚性措施和奖励性手段相统一,恩威并施,收到奖优罚劣的实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正确发挥教师的“导游”功能,让学生自主构建班级管理机构,使学生在自我管理的实践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善于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为具体可行的班级目标进行分段努力,体验每一次成功的激动和增强为后一次行动继续努力的决心。
  
  三
  
  青少年学生随着年龄增长,一方面他们的自主和独立意识增强,另一方面又迫切需要与他人特别是同龄人交往,对集体生活有浓厚的兴趣。合群倾向是其基本的心理特征,希望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他们把集体作为自身安全的保障,希望自己受到集体保护,不被集体遗忘或抛弃;他们希望生活在一个协调的集体中,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宣泄自己的情感,获得他人的关心和共鸣,从他人那里得到信任和友谊;他们希望通过与他人相比较来评价自己,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从而扬长补短,取得进步的动力;他们希望在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展示才能和特长从而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总之,他们希望在以同龄人为主的集体生活中,与同伴结成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在教师集体指导下实行自我教育、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
  现代人处于工作、学习、生活和社交的多重压力下,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往往身心疲乏,迫切需要进行适度放松和休闲,旅游能满足人们的这种愿望。团队旅游使人们重新进行组合,打破以往的隶属关系、等级观念或荣辱得失感的禁锢,在开放、宽松的环境中产生出新的心理和生理需求,通过与他人共同构筑新型、平等、和谐人际关系而获得一种新的体验。在新的集体中获得安全感和可信赖感,平时不宜外泄的心理与情绪找到了倾诉的对象和场所,由于触景生情所以在交流思想与情感时就会表现出平时少有的直爽和率真、宽容和大度,使郁结的情绪得到合理宣泄,闭塞的心渠得到正常疏通,在交往中获得他人的信任而感到一种精神的满足,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能,得到人们的赞许而感到一种魅力的吸引,在购物、玩赏、游戏中得到安慰、充实、激励和感悟而意识到生命的意义,在整个旅游过程结束后获得一种崭新的生活体验,带着舒展的心情、拓宽的视野、高昂的志气投身于现实的工作环境从而产生新的活力。
  

[2]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