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关于留守儿童学习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王一涛
一、留守儿童问题的提出和研究
对留守儿童进行的调查和研究已经很多。但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是诸多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要回答哪些问题是父母外出打工而造成的、哪些问题是其他因素所导致的,需要对留守儿童的整个成长环境做宏观的、较长期的考察。而目前许多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恰恰是对留守儿童及其成长环境(包括家庭和学校等因素)缺乏较长时期的、全面的观察。笔者的研究试图克服这个不足。
以往的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在学习、心理情感以及行为习惯等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父母外出务工的影响。本文的主要注意力将放在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变化上,这主要是基于如下两点考虑。第一,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学习成绩的下降可能本身就是父母外出对孩子产生的最大影响之处;第二,心理和情感的问题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情感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考试成绩反映出来。也就是说,考试成绩可以作为我们研究留守儿童心理和情感问题的指示器,通过学习成绩这个指示器,我们可以窥视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
为此,笔者选择了湖北英山作为研究样本。英山位于大别山区,2002年之前是国家级贫困县,现在是湖北省省级贫困县。2003年和2004年该县农民纯收入分别是2036元和2239元。和全国其他经济欠发达地区一样,英山外出打工的现象十分普遍。
本研究借鉴了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质的研究方法”,以观察、访谈等作为主要的资料收集手段,辅之以必要的问卷调查。2005年4月至12月,我曾长期在英山杨柳镇河南畈小学、陈家岩小学和三门河中学进行蹲点调查,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进行了参与式的观察,并对留守儿童本人、留守儿童的父母、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和老师进行了多次深入访谈。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世界,笔者还借鉴buddy research的方法,与几个留守儿童建立起了较好的朋友关系。为了得到留守儿童的分布情况,调查中也作过数次小规模的问卷调查。在呈现研究结论时,注重用案例说话,因为一个精心挑选的案例往往比任何抽象的语言更能够全面、深刻地说明问题。
二、留守儿童学习情况的调查
调查之初,我随机挑选了三门河中学三个年级各一个班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的三个班级父母一方“现在或曾经在外打工”的比率分别是89%,90%和77%。这显示了这个地区由于缺乏充裕的就业机会致使大部分劳动力必须外出务工以寻找经济机会的事实。在父母一方外出的比率占90%左右的情况下,如果仍将留守儿童界定为“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务工的儿童”,显然就降低了研究的比较意义。因此,笔者在本文中所研究的留守儿童仅仅指“父母双方同时在外务工的儿童”。如此界定留守儿童,一方面可以凸现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习、心理等发展因素上的比较,另一方面是因为父母同时外出的留守儿童更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为了得到留守儿童的大体分布情况,笔者首先在陈家岩小学、河南畈小学和三门河中学的部分班级进行了随机性的抽样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如下。
与小学相比,初中阶段的学生考试压力已经变得很大,因此,相对来讲,初中阶段父母外出更能够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在2005年~2006年度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中,三门河中学一(四)、二(四)和三(五)班的留守儿童考试名次分别如下。
从考试的名次来看,在三个班的21名留守儿童中:位于班级前十名的学生共有3个,位于班级后十名的学生共有6个;位于班级前二十名的学生有7个,位于班级后二十名的学生有10个;位于班级前三十名的学生有8个,位于班级后三十名的学生有13个。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就总体而言,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比非留守儿童要相对差一些。
三、留守儿童学习情况的访谈
虽然统计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要低于非留守儿童,但是从上面的统计中却得不出父母外出导致孩子学习成绩下降的结论。因为统计只能在横截面上说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有所差距,而不能从纵面上回答父母外出对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影响。
为了探讨父母外出对儿童学习成绩的影响,笔者与下述对象作了深度访谈:一是留守儿童的老师。因为大部分老师(包括班主任)对于留守儿童过去的学习情况并不熟悉,所以笔者只选择了那些对留守儿童过去和现在的学习成绩非常熟悉的老师。二是留守儿童本人。留守儿童对自己在各个时期内的学习情况是有一个大致了解的,他们对父母外出前后的学习成绩的评价和对比,构成了本文最重要的一个判断依据。三是留守儿童的父母。有一些曾经在外务工但现在回到家中的留守儿童的父母,也是重要的访谈对象,他们的说法也是重要的判断依据。四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部分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都是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他们听不懂也不会讲普通话,笔者无法与这些监护人进行有效交流,所以几乎没有得到多少有用信息。
笔者访谈的大部分老师都认为,父母同时外出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负面影响。父母外出后,爷爷奶奶或其他监护人出于对孩子的溺爱,一般缺乏对孩子学习的严格要求,同时由于这些监护人的文化水平较低而无法对孩子的学习进行有效辅导;而且,因父母外出而带来的孤独和失落感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学习的效果。三门河中学的贺老师长期关注学校的留守儿童,对学校的部分留守儿童比较熟悉。他举了初三(五)班董诺(化名)的例子。董诺在初一时是全校的第一名。但是自从父母在初二同时外出以后,董诺的成绩就不断下滑,现在的学习成绩已经变成了班级第4、全校第23。他还举了初三(一)班陈婷(化名)的例子。陈婷的父母都在外打工,当别的孩子在家里玩耍或是做作业的时候,她却不得不忙于繁重的家务。“毫无疑问,留守儿童的学习会受到影响”,贺老师说。
陈家岩小学是一个教学点,共有20名学生、1个老师——吴老师。吴老师对每一个学生都非常熟悉。在这20个孩子中,有3个孩子现在是留守儿童。这3个孩子中,1个孩子的爷爷是退休教师,能够对孩子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因此学习成绩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剩下的2个孩子在学习习惯、按时到校、作业完成质量等方面确实不如以前了。这20个学生中还有2个孩子曾经是留守儿童,其中一个孩子在父母回来后学习成绩提高了,但是另一个孩子在父母回来后“反而有了一种依赖心理,成绩不如以前了”。
笔者与18个留守儿童分别做了数次访谈。访谈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要他们对以前和现在的学习成绩进行比较。这18个学生中,有1个孩子说“父母走了之后学习进步了”;有11个孩子比较明确地表示“没有因为父母外出而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剩下的6个孩子虽然说“以前的时候学习要好一些”,但是很多孩子并没有把自己学习成绩下降的原因全部归为父母同时外出。例如,谭琪(化名)的父母分别在陕西和福建打工,她说自己的成绩从以前的班级中等水平,降为现在的班级59名了。但是,她成绩的下降主要不是因为父母在外地打工,而是因为父母关系不和、一直要闹离婚的原因。很显然,如果父母长期关系不和,即使都在家中也仍然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
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下降,主要原因不是由于父母外出后没有人辅导家庭作业(因为大部分农村家长都没有辅导初中课程的能力),而是由于对父母的想念和随之而产生的孤独和寂寞。胡利平(化名)说,上课时“想他们就开小差了”。而且需要注意的是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与学习压力存在着很明显的关系。陈婷从初一的时候就和奶奶生活在一起,但是初一和初二时由于“有很多时间玩,所以不是很想他们”,但是到了初三以后,学习压力陡增,对父母的思念之情随之增长。陈婷说,“现在害怕听别的同学说他们的爸爸妈妈多么好,感到别的同学好幸福”,“上次和妈妈打电话的时候,我一句话都没有说,就是哭”。同样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对于那些没有因为父母外出而影响学习成绩的学生,同样承受着孤独的煎熬。姜洁(化名)的父母都在福建打工,爷爷奶奶去世,从学校回家后就是一个人。虽然他说学习成绩没有受到影响,但是他“很想爸爸妈妈,有时候会自己哭”。笔者访谈过的大部分孩子,不管学习成绩是否下降,几乎都会在不同的情境下由于对父母的思念而哭过。所以,我们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应该依赖于他们学习成绩是否下降,也不应该依赖于他们是否产生心理的畸变或行为的偏差,他们单独留守就构成了我们关注他们的充分理由。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