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导师制与班主任制的比较研究
作者:韩少华 余柏民
四、导师制与农村弱势少年儿童的成长研究——以浙江省南浔地区教育实践为例
导师制是高等教育阶段培养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的基本教育与管理形式,它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和思想指导,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强调因材施教。针对农村弱势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教育现状,笔者认为高等教育的导师制可以适当借鉴到农村弱势少年儿童的教育之中,与传统的班主任制相结合,发挥更好的育人效果。浙江省南浔地区的实践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地处浙江省北部,是全国最大的淡水鱼养殖基地,因此约有近半的农民从事养鱼工作。由于淡水鱼养殖的作业要求和地理限制,他们常常出门在外,将自己的孩子托付给父母或其他亲友,少有时间与孩子沟通和交流。隔代抚养是这一地区的显著特色。祖父母或是过于溺爱或是疏于教养,孩子成长缺乏健康的家庭环境。此外,该地区经济贫困、离婚率上升以及流动人口增多等各种社会问题都威胁着教育的良性发展。这些成为中小学教育工作的一大难点。据浙江省南浔区教育局统计,该地区学生行为有偏差的占6.6%,心理有障碍的占2.6%,学习有困难的占14.3%,生活习惯不良的占7.8%,单亲家庭的占3.9%,隔代相居的家庭占8.1%,家庭教育环境不良的占8.4%,家庭贫困的占3.9%。这说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在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缺失。不少学生由于上述诸多原因,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困难,成为了学生中的弱势群体。
对此,南浔区教育局的做法是:推行“学生成长导师制”。2003年,南浔区在全省范围内率先推出了“学生成长导师制”,在试点阶段选聘导师513名,结对学生1130名,经过导师们的不懈努力,全区受关注的学生92%得到了明显的转变。其余学生也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全面推行“学生成长导师制”以后,该区已有856名教师成为1677名学生的良师益友。南浔区这种教书育人模式的探索,与传统意义上的班主任制不同,这种“学生成长导师制”最优的特征就在于关注学生的整体成长,采用的是师生自愿结对的方式,强调个性化、亲情化、渐进式、实效性,使教师从传统的“学生导师”而改变为学生“人生成长的导师”,帮助不同程度的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身体、心理等方面的困惑,使之在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
因此,由浙江省南浔地区的教育实践可以看出,学生成长导师制在农村弱势少年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的实践意义是非常大的。只要认真推行,注意导师制的实施细节,不搞形式,导师制是非常有助于农村弱势少年儿童的成长与发展的。这种导师制仍然是以班主任为核心,班级科任教师组成导师组负责整个班级建设,每个导师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对指定的若干学生的个性、人格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高负责。这样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班主任制下管理模式的不足,又能充分发挥现有的教育资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