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让班级成为学生个性飞扬的天堂

作者:蒋小丰 高晓清




  宽容——传递教师的温情。没有学生不犯错误,关键是看教师如何对待学生犯错误。面对学生的过失,不是训斥和责备,而应因势利导,理解和给予宽容,让其心灵经受震撼和洗涤。宽容是一种境界,它需要胸襟,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教师要学会宽容,使学生在一种期待、理解和信任中感受教师的温情。
  2.心灵的互动
  “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苏霍姆林斯基语)学生的心灵世界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天地,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去点燃学生心灵深处的能源,与学生的心灵进行微妙的接触。不妨与学生娓叙家常,共话人生;不妨与学生同戏同乐,游戏闲暇:不妨向学生敞开心扉,与他们倾心交流。这样,教师就能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实现双方的心灵的互动。
  3.精神的交往
  教师应深刻地认识到,“对话是师生之间真正的交往,因为对话真正使师生在相互作用中达到了理解,即精神获得了沟通”。对话不是师生之间的狭隘的语言的谈话,而是指双方的“敞开”和“接纳”,是双方共同在场、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和共同参与,是双方精神的互相承领。
  教师和学生的相互理解使二者作为不同的精神个体而沟通。为了实现相互理解,师生双方必须平等相处、互相信任,必须抛弃偏见,真诚地接纳每个人的独特性,这样师生双方才能真正沟通,形成“我——你”的新颖师生关系。在“我——你”关系中,师生作为独立的个性、完整的精神而相遇、理解,彼此向对方“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实现共享,共享人与人之间所召唤着的一切精神的东西。
  4.视界的融合
  教师和学生都是有着自己的独特的成长经历、心路历程和丰富个性的生命体,他们往往对同一现状、同一事实,会有不同的看法,而这恰恰使双方的对话成为可能。这种不同为师生双方进行对话提供了特殊的“视界”。不同视界的差异导致了对话者对自身界限的跨越而向对方开放,从而扩大自己的视界,使他与其他视界相交融,这就是“视界的融合”。正是由于不同视界的不断融合,师生之间不断超越旧的理解,获得新的理解,意义从而在彼此的对话中不断生成。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老师在她主持的“新基础教育”实验中的呼唤是那样的深情,“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作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在班级教育管理中就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把自由还给学生,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师生之间进行手的协作,脑的碰撞,情的交流,用生命激扬生命,用心灵激荡心灵,实现精神的交往,达至视界的融合,从而使班级始终流淌着激情的诗韵和激昂的歌律,这样班级就不再是心灵的“监狱”,而是师生互动、个性飞扬的天堂!
  

[1]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