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增强法制观念 创建和谐社会
作者:谭细龙
展法律知识竞赛,可以促进学生学法的热情,巩固记忆,打下牢固的法律知识基础。
第三,举办普法报告会。学习法律,仅靠背条文、考试是不够的,还应该让学生从一些具体案例中去直观地认识法律,去体验法律的神圣和威严。因此,学校可以从当地公安、司法部门聘请办案人员到学校做普法报告,结合当地发生的法律案例进行警示教育。有条件的话,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参司法部门召开的公审公判大会,通过公审公判大会使学生直观地、深刻地感受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客观事实,亲眼目睹违法犯罪分子的可耻下场,亲身体会到法律的“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从而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第四,组织放映法制题材电影,指导收看法制题材电视。影视的宣传作用是巨大的,影视是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法制教育的优良载体。组织放映法制题材的影片,指导学生收看法制题材的电视节目、电视剧,并布置一些观后感之类的作业,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加强学科渗透增强法制观念
课堂教学是中小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渠道,法制教育也应通过这一主渠道进行,不仅是思品课、社会课、公民课、政治课中要贯穿法制教育,还应有机地渗透到学科课堂教学中去,科任教师应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把握好教学契机,在启发学生认知的过程中,恰当地、适时地进行法制教育。例如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自然第四册第3课《水的用途》,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水的广泛用途,知道为什么要节约用水和怎样节约用水,还应恰当地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常识,告诫学生破坏、损毁水利设施是违法行为。通过学科教学渗透,让学生加深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增强法制观念。让学生真正做到法律要求做的,自觉认真去做;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从小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
4.规范学生行为养成守法习惯
学生从宣传栏里,从课堂上,从各种活动中了解、学习到一些与日常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如何让学生以法律为准绳,规范自己的行为,指导自己的言行呢?
首先,要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要求他们严格遵守,对照规范的规定约束自己的日常行为,长此以往,形成习惯。
其次,要经常性地开展诸如“今天我值日”、“我是校园小警察”、“我是校容校纪纠察员”、“我是班级纪律检查员”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不但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地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可以培养学生约束和制止不文明行为,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正义感和责任感。
再次,要加强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教育合力,充分发挥社会和家庭的法制教育作用。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社会的法制观念淡薄,自觉守法的习惯还没有完全形成,直接影响了中小学生的法制观念。例如北京有人做了这样一个调查,问题是:“当横穿马路的人行道上红灯亮时,两头又无来车,你是横穿马路还是等绿灯亮再过去?”当提问外国小学生时,回答是:“当然不能过,红灯停,绿灯行这是交通规则,如果遇红灯也能过去,那还设红灯干什么?”而提问中国小学生时,他们一般都是说跑过去,有的说旁边没有警察我就跑过去。这表明我国学生自觉守法意识薄弱,没有形成法律意识,没有养成守法习惯,因此,中小学的法制教育,一定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使法制教育落到实处。
中小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体,他们的权利义务意识明晰、社会责任感强,才会实现文明、和谐的小康社会理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