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校园文化的结构及建设

作者:简 林




  文化是人的智力和体力作用过的东西,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校园文化是存在于校园的文化现象。我们认为,校园文化按其质态,可以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面,并按相互间的支配与被支配、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形成以精神文化为核心,向外依次是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同心圆结构。校园文化建设应该依据校园文化的结构来进行。
  
  一、创建和谐的校园表层物质文化
  
  所谓校园物质文化是指通过直观的形象,如学校布局、教学设施、生活设施、校园自然生态环境等物质设施构成的器物文化,它是一种以物质为形态的表层校园文化,是校园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按照一定的规则经过实践改造以后的显现和外化结晶,因为在校园的整体布局、校园的陈设风格、校园自然生态环境等等物质建设上,积淀着师生的审美价值,凝聚了一定时代校园师生的文化思考。校园的表层文化是校园的直观反映,是校园的“衣裳”。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建设和谐的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一种外在表象,是校园文化个性特点的重要体现。我们所说的校园环境一般包括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两个部分。
  (1)学习环境。校园的学习环境一般包括校园的规划布局,教学设施的陈设风格,校园和谐的自然生态等。创建优美的校园环境,为师生营造优良的工作和学习氛围,是所有校长一直在追求的理想。关于校园的规划布局并没有一套程式化的东西供我们模仿,但主旨是有的,校园的规划布局关键在于便于学生学习,便于教师工作,便于师生交流,典雅、美观、温馨、大方。一般来讲,学校的规格和形状是固定的,学校的学生比较多,没有给予我们建设者太多的想象空间,所以,校园文化的建设主要从细节入手。
  (2)生活环境。学校的生活环境包括生活设施和生活氛围。生活设施主要包括师生员工的居住、休息、锻炼、娱乐设施以及社区的出行、购物、休闲等硬件设施;生活氛围主要包括校内的生活气息、生活习惯等软性条件。学校不仅是师生学习的地方,更是师生生活的地方,“教育即生活”,所以,学校在创建校园环境时,不仅仅要考虑校园的教育特点,也要考虑学校的生活特点,为学校师生创建一个良好的生活起居环境应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涵。
  
  2.学校标识
  学校标识是校园文化的可视象征之一,是体现校园文化个性化的标识,它主要包括学校名称、学校象征物等方面的内容。命名源自“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复旦大学,意在自强不息,“复旦”二字不仅成为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自主办学、教育强国的标识,这个校名和校徽也成了世代复旦人一种永恒的理想和追求,积淀成为复旦大学最具代表性的校园文化。
  
  二、创建文明的校园幔层行为文化
  
  校园行为文化是学校师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它是以人的行为为形态的幔层校园文化。校园行为文化主要包括两个层面:
  
  1.校长及其精英的行为
  文化是人们意识的能动产物,不是客观环境的消极反映。在客观上出现的对某种文化的需要往往交织在各种相互矛盾的利益之中,羁绊与根深蒂固的传统习俗之内,因而一开始总是只有少数人首先觉悟,他们提出反映客观需要的文化主张,倡导改变旧的观念及行为方式,成为文化的先驱者。正是由于少数领袖人物和先进分子的示范,启发和带动了其他人,形成了新的文化模式。
  一所学校的校长,尤其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校长,很大程度上就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校长的理念往往会造就一所学校的精神,校长的行为往往也积淀为学校的一种文化。这并非是对校长的个人崇拜,而是经过历史验证了的事实。校长一般可以通过个人行为带动学校领导班子的集体行为,通过校长行为的辐射及领导班子集体行为的垂范,逐步在学校形成一种群体行为,群体行为的历史性延伸便积淀为一种校园行为文化。
  在一所学校的发展历程中,学校的精英人物往往也会起有很大的作用,他们虽然没有担当校长,甚至连学校的领导岗位都没有走上过,但他们的行为却为学校校园文化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些精英人物使学校的价值观“人格化”,他们是广大师生学习的榜样,他们的行为常常被师生作为仿效的行为规范。
  
  2.职工和学生的行为
  无论是校长行为还是精英行为,对学校文化的形成而言都只是一个设计、规划和引导作用,学校的行为文化最终要体现在每一位教职工和学生的日常行为中。我们在感受一所学校的校园行为文化时,往往也是从学校中单个人的自然行为中体会到的。所以,尽管校园行为文化是一种群性行为,但它是以个人的个性行为体现的,由于受到了校园群性行为文化的熏陶,个人的个性行为一般与学校的群性行为是一致的,就像中国人要用筷子吃饭一样自然。
  我国当代教育家魏书生老师在担任盘锦实验中学校长时,他每天清晨都坚持和学生一起进行早锻炼(跑步、练气功),校长的行为慢慢影响着全校教师的行为,最后,全校老师便形成了一起与学生进行早锻炼的习惯。如今,魏书生老师已经离开实验中学多年了,但实验中学老师与学生一起早锻炼的行为习惯并没有改变,它已经成为了本校的一种行为文化。现在,当你走进盘锦实验中学,你会发现在早锻炼时,每一个老师都会自觉地加入到自己学生的队伍中。
  学生是学校的工作对象,也是学校的最终产品。学生的行为是校园行为文化的最直接体现,对于校园文化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一般而言,学生的行为包括在校行为和校外行为。学生的在校行为一般受学校校园行为文化的引导、规范和监督,而学生的校外行为特别是学生毕业离开学校以后的行为,则是校园行为文化影响的一种延伸。
  
  三、创建人文的校园中层制度文化
  
  在新制度经济学中,制度被认为“是人类相互交往的规则,它抑制着可能出现的、机会主义的和乖僻的个人行为,使人们的行为更可预见并由此促进着劳动分工和财富创造。”制度要有效能,总是隐含着某种对违规行为的惩罚。史漫飞和柯武刚结合哈耶克关于内部规则和外部规则的划分,提出了内在制度这一与“非正式制度”相近又有区别的概念。把群体内随经验而演化出来的规则称为内在制度,内在制度体现着过去曾最有益于人类的各种解决办法。例如习惯、伦理规范、良好礼貌和生活习俗,也有自然法则。内在制度可以是非正式的内在规则,即未得到正式机制支持的。如各种习惯,这类规则对于行为受其控制的个人有很明显的、直接的好处,而违反这类规则会损害这些个人的自我利益,比如受到排斥;也可以是正式化的内在规则,这种规则由共同体内在创造,然后由第三方以有组织的方式在其中执行。这样的例子有行业的自我管理制度,如足球联合会可以把违规的俱乐部逐出竞赛。与此相对应,新制度经济学把被自上而下地强加和执行的规则称为外在制度。外在制度是由一批代理人设计和确立的,这些代理人通过一个政治过程获得权力。外在制度主要有国家司法制度、社会治安条例等由政府设定和强加的,外在制度配有惩罚措施。这些惩罚措施以各种正式的方式强加于社会,并可以强制实施。
  校园的制度文化是由校园的法律形态、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构成的外在规则文化与校园人群的伦理、习惯、礼貌、习俗等构成的内在规则文化共同构成的。校园的法律形态体现了社会大文化对校园的制约和影响,反映了校园制度文化的共性。校园的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则体现了校园的管理特色,反映了校园制度文化的个性。
  
  1.内在制度
  学校的内在制度主要包括四种类型:
  一是各种习惯。不遵守习惯所受到的惩罚就是被排斥。学校的习惯性规则比较多,比如师生之间的称呼,在历史上曾称为先生和弟子,现在称为老师和同学,学校的每个人都会出于自利性的动机而自动服从,谁如若违背这一习惯,就会将自己逐出交往。
  

[2]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