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科举制度
作者:郭德荣
相符合,标榜公平竞争且具有客观标准,有利于笼天下英才以巩固统治秩序。科举考试在程序公正方面是有很大进步的,唐朝出现糊名制,把考生的名字籍贯封糊,以免评卷人认出;宋朝出现了锁院制,考官在考选期间与外界隔绝;后来进一步发展到誊录制,由专人誊卷,专人校对,依誊卷评选,选中后再检出原卷,避免评卷人辨认字体。明清时对考生搜身检查,片纸只字也不许带入试场,应试者入场至试毕,禁止出入,每人一个号舍,食宿都在其中,不得乱号,试场严设兵卫,防止串通传递试卷及夹带等,考官分工更加明细,考场纪律更加严明,试卷管理更加严密,有些考试程序沿用至今。
科举考试制度,对许多国家都发生过较大影响。公元788年,朝鲜开始仿唐制实行以儒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制度,直到公元1893年才废除。越南以儒学为准实行科举考试是从公元1075年开始的,直到1915年~1919 年间才正式废除。日本在公元676年设立大学寮;大学寮分经、音、书、算四科。入学的资格及手续、科目考试的内容及方法,都与唐代科举考试制度类似。1791年,法国首先试行文官考核制度。1806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实行文官考核制。1855年,英国开始推行文官考核制。都吸取了中国科举考试制度的合理因素。
对科举制不满的声音在鸦片战争后日渐强烈。西方列强用炮舰打开中国大门,同时也带来了西方文化。中西对比,给中国知识分子造成强烈的心理冲击。兴西学、改科举成为一致呼声。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从发展洋务的实际需要出发,大力主张兴西学、改科举,重视实用人才培养,模仿西方近代教育制度建立各级学校。一批书院将西学引入课堂,开设“天文历算”和“万国公法”等课程。1901年后,随着清政府“新政”的推行,政治、军事、工商、法律、教育、文化等方面发生一系列变革,对新式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废科举几乎成了全国上下的一致呼声。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高等学校章程》,鼓励高等学堂开设算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动植物和外文。1905年9月2 日,袁世凯、张之洞等一批实权大臣联合上奏,要求废除科举制,大力兴办学堂,得到了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批准,下诏从1906年停止所有科举考试,科举制遂寿终正寝。
科举制度从初创到结束,经历了1300余年的历史。尽管存在诸多弊端,但中小地主阶级出身的士人通过考试步入仕途的结果,扩大了政权的阶级基础,缓和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中小地主阶级士人参政,更宜于较多地了解民间疾苦,对廉政爱民和社会稳定起到积极的作用。封建科举制度的施行,还推动了私塾、县学、州学及京师国子监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和选拔了一大批学有成就的人才,创造和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的历代王朝中,许多清官廉吏都是通过科举选拔上来的,有些既是高官又是文学家或诗人。
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具有深刻的社会政治文化原因,也有其内在必然性与合理性。科举虽已停罢,但考试这种选才方式却没有而且也不可能废止。西方借鉴科举建立的文官考试制度,中国的高考和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在形式上皆与科举有一定的渊源关系,而且继承了科举考试竞争、择优录用的平等原则。今天,当我们把科举制度放在历史长河中考察,也许可以更理智地审视这一特殊的考试制度,抛弃其陈腐僵化的东西,吸取其合理积极的因素。
(栏目编辑 张和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