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用礼仪教育打造儒雅公民

作者:王慧玲




  在中小学礼仪教育中,我们不但要挖掘中国优秀传统礼仪教育蒙学教材,用“三顾茅庐”、“虚席以待”、“程门立雪”、“相敬如宾”、“负荆请罪”等礼仪典范来教育学生,也要吸收“女士优先”、“绅士风度”、“守时践约”等西方礼仪习惯,充分利用古今中外的优秀礼仪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
  
  三、“礼者不可不学也”,加强礼仪教育是培养和谐社会公民的重要途径
  
  和谐是社会发展的精髓,人际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核心,人际和谐的社会才是理想的和谐社会。人际和谐要求人们在交往中具有角色意识,遵守礼仪规范,因此,加强中小学礼仪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和谐社会好公民的基础。
  
  (一)弘扬传统美德,积极开发优秀民族礼仪教育资源
  我国有丰富的礼仪蒙学教材,如《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童子礼》、《童蒙训》、《孝经》、《女儿经》、《闺训千字文》、《女儿小语》等等,在上述蒙学教材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治学修身等方面的礼仪规范和道德修养要求。这些教材中的礼仪规范十分具体,非常有利于养成学生的礼仪行为习惯。
  
  (二)制订严明的礼仪常规,养成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
  中小学生礼仪、礼节、礼貌意识的确立,文明行为举止、良好礼仪习惯的养成,靠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常规训练,靠学校的规章制度保证。礼仪常规是训练学生礼仪行为的依据,礼仪常规要求越具体,越有利于学生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要让学生养成礼仪习惯,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在什么场合应当怎么做。比如在人际交往的各种场景中,如何正确运用“请、您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等礼貌用语;如何正确运用“微笑、鞠躬、握手、鼓掌、右行礼让、立正敬礼”等礼貌体态;怎样做到“居处必恭”,怎样做到“步立必正”,怎样做到“衣冠必整”等等,只有将礼仪常规制订得明白具体,具有可操作性,才便于学生对照训练,也便于教师、家长检查监督。
  
  (三)加强督促检查,严格考核奖惩,确保日常礼仪行为规范的贯彻落实
  学生良好礼仪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必须加强对学生日常礼仪行为的检查和监督。在不同学段、不同年级,要确定每学期或学年重点练习的礼仪规范。首先,要教学生熟记这些礼仪规范使用的场合和行为要求,并设计相应的情景训练,还要将这些礼仪规范要求告知家长,让家长也配合学生训练。其次,要加强对学生日常礼仪运用行为的检查和监督,要把思想引导与利益调节、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统一起来,对做得好的学生要及时表扬鼓励;一旦发现学生有不符合礼仪规范要求的行为,要及时批评指正,并进行示范练习。第三,在每周的班会课要求学生对自己本周的礼仪规范执行情况进行小结,学生相互之间评价,表扬做得好的学生,让做得较差的学生找出原因,谈改正的打算,并将班会的情况反馈给家长,发挥家长的检查督促作用。
  
  (四)“其身正,不令而行”,教师要做讲究礼仪规范的表率
  “学校无小事,事事皆育人;教师无小节,处处为楷模。”讲究礼仪规范要从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做起,班主任要做讲究礼仪的表率。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教师是教育者,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学习模仿的对象,特别是小学生,模仿能力很强,若教师“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因此,教师与学生交往时,更应讲究礼仪,讲究平等,“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在人际交往中,公平才和谐,因此,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礼仪行为,自己首先要做到。当老师找学生谈话时,应该让座、倒茶;当学生路遇老师向老师敬礼时,老师一定要积极回应,这既是礼尚往来的礼仪规范,亦是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具体体现。
  
  (五)“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充分发挥家庭的礼仪教育作用
  在家庭中,父母和子女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血缘关系,有着“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颜氏家训·序致》)的教育优势,从人与人的关系来说,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最亲近,父母的教育更易为子女接受。《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要在家庭生活中,通过每个成员良好的言行举止,相互影响,共同提高,形成良好的家风。”家庭是人才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必须与家庭紧密结合,充分发挥父母的亲情作用,把礼仪教育延伸到家庭中去。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让家长及时知道学校各阶段对学生的礼仪行为训练要求,并要求家长在家中也按学校的礼仪要求去做,给子女做出表率,让学生在家庭和谐的礼仪环境熏陶中潜移默化,成长为一个懂礼仪、讲礼貌的好公民。
  
  (六)“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着力营造文明礼貌的社会大环境
  未成年学生礼仪习惯的形成,有待于全体公民道德水平的提高和文明礼貌社会大环境的形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社会环境对学生礼仪规范的养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学校必须加强与社区的联系,将学生的礼仪常规告知社区组织和居民,让他们讲究礼仪并督促学生的礼仪行为,共同营造文明礼貌的社会大环境。墨子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墨子·所染》)社会是影响未成年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只有创造文明礼貌的社会氛围,他们才能“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成长为符合和谐社会建设需要的有用之才。
  

[1]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