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同伴教育:班级教育的有效形式
作者:吴国生
“同伴教育”是指具有相同背景,或是由于某种原因使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和行为技能,以同辈为主要对象,并实现教育目标的教育方法。
同伴教育要求对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青少年(同伴教育者)进行有目的的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巧,然后再由他们向周围的青少年传播知识和技能,甚至向更广泛的范围传播,以达到教育的目的。而其之所以被学生接纳,根本的核心,在于它采用的是一种学生面对面平等对话、交流与沟通的新型教育方式,注重了教育活动对学生的贴近、对学生生活的贴近、对学生实际的贴近。
一、进行“同伴教育”的人本元素
(一)德育需求的科学性评估
教师对德育活动进行有序计划和精心准备前,首先需对学生的德育需求进行评估,其原则是,既要体现作为教育主体的学校对学生德育工作的引领作用,又要切实地考虑学生本身的现实成长需求,使两者达到和谐而完美的统一。
在摸索“同伴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时,首先,我们针对当前中学生的生理特性和社会时代烙印作了多次问卷调研,梳理和总结出了现在高中学生最关心的事情、最高兴的事情、最痛苦的事情、最渴望的事情、最讨厌的事情、最担心的事情等热点问题,作为我们确立教育核心的依据。其次,我们认真学习了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内容,在广泛讨论和研究的基础上筛选出了如下的几个主题:人生理想教育、价值观教育、人际交往教育、健全人格教育、健康心理教育、爱心感恩教育等。
(二)计划制定的操作性控制
在对学生的德育需求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对活动计划的制定以及可操作性进行评估也十分重要。如果活动的设想美好,但缺乏实践操作性,那无异于空中楼阁。我们通过实践,总结出了如下的两个要点:一是发挥教师作为德育工作主导者的引领作用。班主任每学期要有德育工作的计划和目标。如果任意行之或者作流水式的安排,自然就会造成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从而丢失德育的系统性和严谨性,这样的放羊式教育是不可取的。二是必须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活动主题的设置要兼顾当前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理解能力,尤其是要尽力挖掘学生的兴趣中心。只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才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因此,所谓可操作性控制就是既实现教师对德育的主导性引领作用,又充分兼顾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兴趣热情。这样的控制既防止了教师的粗暴灌输,又避免了学生的任意和庸俗。
(三)主持人的慎重选拔
同伴教育中,主持人的作用必须得到教师的高度重视。毫不夸张地说,选好了主持人,就成功了一半。因为,学校德育同伴教育的魅力就是平等和尊重,同样的背景,同样的经历,朝夕相处的共同学习和生活,使学生之间产生了充分的信任和理解。所以,主持人必须来自于学生之中,而且应该根据不同的主题,挑选不同的主持人。
在实践中,我们渐渐规范出了确定学校德育同伴教育主持人选的几条原则。一是根据德育主题的内容,筛选班级中平时自然形成的兴趣群中的灵魂人物,其优点是,他的权威是自然生发的,自然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和活动力。二是担任主持人的学生还必须有大众场合中的良好控制能力和流畅表达能力,因为他是教师引领作用的显性代表,讨论的开展、发言的切换、情绪的调动、氛围的营造,都是由他调控的。如果缺失了这些能力,活动就有可能冷场,最后以失败结束。三是担任主持人的学生必须具有广泛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沟通能力。活动的核心就是沟通和交流,展示学生个性化的观点,通过讨论习得某些知识或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没有了主持人良好的沟通和人际关系,学生的参与热情难以调动。四是担任主持人的学生必须思想健康,认识问题不偏激,认同并倡导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此点是教师必须把握的重点。德育工作归根到底还是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和高尚情操的陶冶,主持人把握着话语和观点的引领权,如果本身的价值取向和情感操守出现偏向,其后果自然不堪设想。
(四)核心组员的组建和培训
同伴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对学生的沟通和引领,展示的是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原生态,通过形象演示而引起学生探讨、表达、沟通的兴趣,最终使预设的思想观念在学生的活动中自然生成。在整个活动中,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破冰游戏等需要他们(核心组员)的投入,他们是主持人的最基本、最可靠的捍卫者。如果他们的角色缺失或不能到位,就会变成主持人唱独角戏,活动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失败。
由此,我们认为一支训练有素的高质量的同伴教育核心组员队伍是必需的,需要我们教师在主题活动展开之前进行有针对性的挑选和专业性的培训,才能使他们承担角色,完成使命。
二、“同伴教育”的基本程序
通过实践,我们总结出了中学生德育“同伴教育”活动的基本程序。
第一步:“破冰游戏”。就是在每次活动开始时,设计一个与该活动主题相关的游戏活动,目的是活跃和轻松现场气氛,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为主题活动的展开作好铺垫。如,我们在开展“亲情感恩”同伴教育主题活动时,就设计了这么一个“破冰游戏”,我们请一组学生分别扮演生活中的父亲:商界精英的富翁父亲、地位显赫的高官父亲、守卫祖国边防的战士父亲、呕心沥血的教师父亲、工厂做工的工人父亲、田野耕耘的农民父亲,让他们出现在学生面前,请每个学生选择自己最敬重的父亲类型。一下子就把全班学生的情绪完全调动了起来,各种观点和立场的碰撞呈现出了学生心灵深处的隐秘世界。
第二步:“情景再现”。为了使活动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我们设计的德育主题往往是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入手,选取一个他们亲历的生活场景,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引发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欲望。如我们在“亲情感恩”同伴教育主题活动中就再现了这样一个场景,一对母子在家里吃饭,母亲把红烧鱼的中间部分全部给了自己的儿子,儿子让母亲吃时,母亲说了这样一句话:“孩子,妈妈喜欢吃鱼头和鱼尾。”这样的活动切入方式生活性强,自然亲切,更能够触及学生的心灵,也更能够达成活动的预设目标。
第三步:“分享感受”。在情景再现了活动主题之后,生活化的情景自然触动了学生的心灵和思想,学生的讨论热情被激发了出来,再加上本来就存在观点冲突,学生各抒己见,越辩越明,活动的高潮就在这一环节,效果也主要是在这一环节体现出来。
第四步:“核心引领”。讨论进行到尾声时,就到了核心组员引领的阶段,让他们按照事先的分工各自站在健康、积极的角度进行总结性归纳和评判,把握住活动的正确方向,影响一般的学生,达成活动的最终目的。但是,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在培训阶段特别强调、提醒这些学生,观点的生成必须是自然的,一定要多引导,少灌输,价值的评判尽量委婉含蓄。
第五步:“总结陈词”。主持人在核心组员从各个角度阐述的基础上,总结出此次活动的主要观点,给活动画上圆满的句号。
三、“同伴教育”的成功个案例举
(一)活动主题:认识我们的时代,认识我们的社会。
活动说明:我们班里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一位学生的父亲在晚上下班回家的路上被汽车撞伤,而汽车司机却逃跑了,一直没有找到。这件事引发了这位学生的激烈反应,在班级中发表了大量的偏激言辞,对时代和社会作了完全负面的评价,而且还得到了相当多学生的认同。我们觉得有必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否则,会使这个学生的心理产生无法挽回的扭曲,使相当多的学生对时代和社会缺乏全面和辩证的分析,把偶然无限放大,对前途丧失希望。为此,决定进行这个主题的同伴教育活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