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自我印象与后进生转化

作者:解正宝




  毋庸讳言,后进生转化是教育活动中的永恒挑战。近年来,人们开始将后进生转化的目光越来越多地投向心理因素,从认识后进生的心理、尊重后进生的心理、转变后进生的心理等方面作了诸多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尝试,为我们转化后进生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其实,我们可以从“自我印象”入手来更为“简单”地认识后进生,更为有效地转化后进生。
  
  一、自我印象及其与个人成就之间的关系
  
  自我印象又叫自我心象或自我意象,它是指一个人在自己心目中的自我观念,包括对自我的认识、自我的评价等。自我印象集中地表现为人们对自己能否做成功某事的自我评价和对他人如何评价自己而做出的主观判断。自我印象有积极与消极之分,产生的效果也截然不同。拥有积极自我印象的人乐观、豁达,愿与他人合作,并且思维活跃,意志坚定,具有创新精神;相反,具有消极自我印象的人悲观、狭隘,不愿与人合作,通常思维懒惰,意志薄弱,不是安于现状,就是破罐子破摔。积极自我印象的核心是自信,消极自我印象的核心是自卑。
  自我印象与个人成就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相关。具有积极自我印象的人往往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上能够获得较大成功;同时,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上获得较大成功的人一般都拥有积极自我印象,面对困难时,他们总是觉得“我行”、“我一定行”,因而能咬紧牙关,坚持到底。具有消极自我印象的人往往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是个失败者;同时,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经常失败的人往往拥有消极自我印象,面对任务时,他们总是觉得“我不行”、“我恐怕不行”,因而找各种借口逃避困难、拖延时间,导致越来越差。
  就是说,一个人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进步与落后,原因可能较复杂,但其心理根源往往在于他们拥有的自我印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因此,当一个人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总是处于失败与落后的状态时,其自我印象往往是消极的。这时如果从改变自我印象入手,变消极自我印象为积极自我印象,往往能较好地改变失败与落后的状态。
  
  二、后进生“差”的心理实质在于自我印象差
  
  所谓的“后进生”是指在思想行为或学习习惯等方面表现得不如他人或不合社会规范的学生,后进生的“差”主要表现为学习成绩的差和遵守纪律的差。这些“差”的特征带有顽固性、保守性,即往往屡教不改,一犯再犯;还带有强烈的主观强迫性,即一方面自己可能知道“差”之所在,甚至明白正确的做法,主观上也很想改好,但另一方面在自己的意识里却总是逃不脱“差”的阴影的控制,好像有另一个“我”在强迫自己保持“差”的状态。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后进生“差”的心理实质在于自我印象差,即在后进生的眼中或潜意识里对自我的某些方面的认识和评价是差的,总是认为自己的某方面现在不行、不好,将来也不会行、不会好。
  具体来说,后进生的自我印象差有以下“症状”:
  
  (一)自我轻视、自我否定
  后进生面对某种考验时,总是小看自己,轻看自己,认为自己过不了关,甚至自我否定,漠视自身价值,把自己的某些方面看得一文不值、一无是处,实际上也许自己在某些方面还是不错的。
  
  (二)重他评价、盲目比较
  后进生比一般的学生可能更在意他人对某事的态度,面对挑战,往往过于看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视他人评价如圣旨,唯他人评价是从,毫无主见可言。同时在与他人进行比较时,总是拿自己的短处去跟他人的长处进行比较,而不拿自己的长处同他人的短处进行比较。具体的比较中,又总是放大自己的缺点和他人的优点,缩小自己的优点和他人的缺点,可谓是“严于视己,宽以视人”。
  
  (三)畏惧失败、不敢创新
  后进生更害怕失败,面对现实,他们畏首畏尾,顾虑重重,因而总是坐失良机,屡陷被动。后进生面对困难,总是过于谨慎,不敢尝试,缺少闯劲,因而学习打不开局面,成绩总是落后。
  
  (四)空虚失衡、转移视线
  后进生由于自我否定,盲目崇他,畏惧现实,进而回避现实、逃避现实,为此,他们内心空虚,甚至心态失衡,所以产生要在正常的学习活动之外的其他方面有所弥补的心理倾向,以充实空虚的心理,平衡失衡的心态,于是出现诸如抽烟、谈恋爱、迷恋网吧、打架、盗窃等越轨行为,甚至产生仇视现实、仇视社会、“唯恐天下不乱”的病态心理等等。
  上述“病症”的心理“病根”在于自我印象差。治病既要治标更要治本,后进生转化既要转变“差”的各种表现,更要转变产生“差”的心理根源。因此,后进生转化的要义在于改变学生已有的消极的、病态的自我印象,塑造积极的、健康的自我印象。
  
  三、后进生转化的心理要义在于建构积极的自我印象
  
  (一)积极的自我印象的内涵
  从现代认知心理学来看,积极的、健康的自我印象是一个有关自我印象的综合知识结构。
  这个知识结构包括正确认识自己的印象以及对这个印象所做出的合理评价的陈述性知识。即关于“自我印象怎么样”的可以用言语说出来的知识,如“我的强项是什么、弱项是什么”,“我的优点有哪些、缺点有哪些”等,并认识到这些强项、弱项与优点、缺点是正常的,因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又如“我是自尊的、自信的、自强的”“我的发展潜力很大”等。
  这个知识结构还包括那些面对任务时能够做出积极自我反应的程序性知识。即关于“我知道自己该怎么办”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知识,如“我知道如何自我反省”、“我知道如何自我调控”等。通过自我反省,找出问题的症结,对失败进行正确的归因,在此基础上,对学习进行有效的自我调控,使自己获得勇气、力量和智慧,并带着这些勇气、力量和智慧走出困境,走向成功。通过自我镇定与反省,提醒自己要以变化的、发展的、全面的眼光分析具体问题,避免陷入盲目与偏激。
  此外,这个知识结构还包括对如何做出积极的自我反应进行调节与控制的策略性知识。如“运用辩证方法”、“从多角度看问题”、“想一想伟人的成长经历”等。
  总之,积极的自我印象这个综合的知识结构其核心知识指向积极与健康,这种“指向”是清醒面对失败的智慧,是积极追求向上的大气,是逆境里显现勇毅的乐观,是奋进中展露笑容的自信。因此,塑造积极的自我印象,说到底是建构有关积极自我印象的知识结构。那么,如何来建构积极自我印象的知识结构呢?
  
  (二)建构积极的自我印象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是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来主动地、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知识结构在建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显然,根据建构主义,科学有效地塑造积极自我印象必须以已有知识(包括原有自我印象)为依据,在由学校、家庭、社会组成的真实情境中,在合作学习的条件下,通过利用有利的学习环境来捕捉适当的时机,让思维的火花在激烈的碰撞中,打破后进生原有的消极自我印象结构,在有关知识的重组中不断累积,逐渐实现对原有自我印象的淡化、突破、超越或质变,以形成新的具有积极意义的知识结构。
  具体做法如下:
  1.认清自我。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存在不足是正常的,没有不足反而不可思议。常言道:“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知”,即认清自我。一个处在发展中的学生如果能认清自己,发现自己的长处,找出自己的不足,就会理性地对待生活与学习中的困难,就会坦然地面对失败。认清自我后就不会一味地拿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盲目地进行比较了;认清自我后,看到别人的成功,心态就会平和,当自己成功了也决不会总归功于运气好。有了对自己的清醒认识,面对学习上的困难,就可以从容思考“怎么办”;面对他人的成功,就会对比自身的长处和短处进行反省:“我能否做到?”“我能否做得更好?”“我能在多大程度上做到?”同样,面对自己的失败也会冷静应对:“是任务太艰巨了,还是自己努力不够?”“是努力不够,我就要更加努力。”这样,在不断的反省中,取长补短,逐渐取得进步与成功。因此,“认清自我”是改变消极自我印象的第一样法宝。
  

[2]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