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底线伦理:未来公民的道德根基

作者:王怀玉




  
  三、操作策略:从细节做起的“一日自律行动”
  
  道德养成于日常生活,我们开展“一日自律行动”,为儿童订立每日具体的行为规范,从细节做起,通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厌其烦地规训,并施以各种合理的奖惩,令个体行为合乎先行设定的规范标准。我们在调查、访谈的基础上,从礼仪、卫生、秩序等方面拟出了具体的细则,然后根据年龄段、班级实际,由各班主任再制订符合本班实际的规训细则,分步实施。
  
  (一)训练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指出:“习惯是在生活过程和教育过程中形成与培养起来的。习惯的形成方式主要是靠简单的重复和有意识的练习。”因此有条不紊地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方式。
  
  (二)督察
  美国著名教育家曼恩有句名言,即“习惯仿佛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这条“新索”来自日常的督察,只有建立完备的监督机制,才能保证规训的实施。
  
  (三)评比
  适度地引入竞争机制可以更有效地刺激儿童的上进心,因此在规训中评比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同时,在阶段性目标总结、前后自我言行的比照、同伴完成情况的估价中,还可以让孩子进一步明确方向。
  
  (四)奖惩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同样,让学生看不到希望的教育也是失败的教育。因此在规训中一定要通过某些形式激起学生的上进心,不断自我矫正、自我督促。这样看来,奖励和惩罚对于小学生而言仍不失为良策。
  
  (五)自省
  “道德是被感染的,不是被教导的。”如何使外在、客观的规范内化为个人言行,自省必不可少。“用你希望别人对待你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通过内省、换位等思考方式,促使儿童逐渐从他律走向自律,为最终形成主体性人格服务。
  当然,日常规训中的底线伦理并不是伦理的全部,甚至不是公德伦理的全部,公德伦理还包括嘉惠他人的伦理。而公德伦理又只是公民素养的一部分,在公德伦理中,我们又仅从“对己、对人、对物”三个方面进行尝试设计,这些实施策略都只是初略的预案,在操作过程中我们还应不断完善、修正。
  道德根源于伦理,而伦理与“习惯”结缘。我们坚信,虽然儿童的道德从本质上说是自我建构、自我发展的结果,但儿童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决定了他们的道德是需要并且必须后天养成的。我们的“一日自律行动”,就是在日常学习、生活细节中,不厌其烦的反复历练中,使这些基于底线伦理的社会公德细节久而久之内化为儿童的自觉行为。
  

[1]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