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构建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制度保障
作者:张祥明
三、构建班主任专业发展外部保障制度的几点建议
(一)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为班主任专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班主任专业发展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制度。《新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等政策法规的颁布实施,使我国教师队伍管理日趋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然而,专门与中小学校德育教师队伍相适应的班主任职务制度、教育培训制度、聘任制度、职级制度、薪酬制度、评估制度、奖励制度的不完备,又制约了班主任队伍专业发展的进程。完善的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制度包括专业职务制度、教育培训制度、聘任制度、评估制度以及专业资格标准和审定制度、专业水平评估标准和实施办法、专业发展的政策规定、专业发展的资格制度等相关法规。要通过加强对专业发展管理制度的研究与建设,切实保障班主任的合法权益,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专业发展水平。
制度对政策是制约关系,是真包含关系,政策从属于制度,在制度框架中生成与运用。教育政策总是与解决教育问题分不开,它由问题产生,又为解决问题而定。有了班主任专业发展制度,政府就有了解决特定问题的意图和计划,而政府的决策往往又要靠教育工作者前期的研究。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的政策,首先要能吸引、鼓励优秀的教师从事班主任工作,让班主任感到自己的劳动受到了尊重。其次要建立一种关怀体制,多方面地关怀班主任,因为班主任工作动力不仅来自学生,也来自其他方面,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如果一味要求班主任奉献,是不可持续发展的。要使班主任的待遇、工作、生活、专业发展等都有所保障,使之感到自己的工作得到社会的承认,做班主任是值得的。
(二)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规范化的班主任专业发展标准
美国学者赛克斯认为:“专业化依赖于两大策略:筛选和吸引。”前者是指严格依据专业标准筛选优秀人才;后者是指“运用报酬和激励手段吸引并留住”求职者。为此,必须制定规范化的专业标准,为班主任专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持及科学依据。在班主任选拔上,要严格执行专业标准,建立“准入制”,把好“入口关”,坚持贯彻“德才兼备、择优选拔”的原则,通过综合考核,把政治素质好、道德水准高、思想作风正、知识结构合理、有奉献精神、热爱德育工作的优秀教师及时充实到班主任队伍中来,确保班主任队伍的高标准、高起点。
(三)尊重班主任自身成长规律,构建与班主任专业发展相适应的培训模式
班主任专业化的实质就是班主任专业社会化,是指班主任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自身的主动学习,逐步达到班主任专业标准,成长为专业人员,并获得社会认可的过程。从广义的角度看,“班主任专业发展”与“班主任专业化”是相通的,均指加强班主任专业性的过程。但从狭义的角度讲,它们之间又有一定的区别。“班主任专业化”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强调班主任群体的、外在的专业性提升;“班主任专业发展”更多地是从教育学的角度强调班主任个体的、内在的专业素质的提高。这两个不同的思维角度是随着班主任专业发展研究的不断深化而逐步明晰的。2006年8月,教育部制定的《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规定:“从2006年12月起,建立中小学班主任岗位培训制度。今后凡担任中小学班主任的教师,在上岗前或上岗后半年时间内均需接受不少于30学时的专题培训。”这份计划主要是针对班主任群体而言的,赋予了“班主任”这一岗位以专业形象。
从班主任群体被动专业化到班主任个体主动专业发展,这是质的转变,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一个专业教师的主动发展过程,是经由关注自身、关注教学任务,最后才关注学生的学习以及自身对学生的影响这样的发展阶段而逐渐递进的。一个班主任的发展过程,是经历了从适应期(初任期)到成长期,再到骨干班主任期这样几个阶段的,需要有与班主任专业成长相适应的培训。具体内容包括:一是针对适应期的培训,实现班主任在职业角色、管理能力、知识体系上的转化,以尽快适应班主任工作;二是成长期的培训,使班主任在适应职业角色的基础上,确定专业发展方向,积累工作经验,胜任班主任工作,提高服务质量;三是骨干期的培训,鼓励骨干班主任要更新、拓宽知识面,在班主任工作中形成自己的管理风格和服务模式,探求改进班主任工作的方式、方法,成为研究型的班主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