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怀揣着希望上路
作者:张万祥
浓烈的情感鞭策他认真生活
陈晓华说过这样一句话:“也许是我阅历的丰富,也许是我多情善感。在我的教育过程当中,情感几乎是无处不在。怒骂中含情,对话中有情,演讲中煽情,课堂中更是渗透着真情。”他的情感是真挚的、自然的、恒久的、浓烈的。他具有善良的天性,发展到对生活产生了浓烈的情感,进而对他所从事的教育工作产生了浓烈的情感,对学生产生了浓烈的情感。
他对父母具有浓烈的情感。他多次哽咽着向他的学生们倾诉对父母的深情。老父亲病重的那年,细心的他找来许多《读者》、《知音》等休闲杂志和载有老歌、黄梅戏和越剧的磁带。陈晓华在自己尽孝的同时,也在灌输着“孝”的教育。他说:“我班上的学生,不一定能够成为科学家,但我希望他们懂得感情,懂得亲情,成为一个善于体悟幸福并且能够创造幸福生活的劳动者。”
他对学生具有浓烈的情感。2004年高中学生毕业典礼上,他代表全校老师讲话,“在我们迎来新同学的时候,我会时时想起你们,在他们学习松散的时候,我会想起你们的严谨;在他们不听话的时候,我会想起你们的乖巧;在他们让我生气的时候,我会想起你们的善解人意;在他们让我烦恼的时候,我更会想起你们带给我的幸福。我要对你们说,无论你将来是成功人士,还是普通劳动者;也无论你是一方父母官,还是普通平民;无论你将来走到哪里,天涯海角抑或是异国他乡,你都走不出老师的心。”两年后,在他带的普通高三(1)班高考前夕,他对学生深情地说;“高三(1)班的同学们,无论你们考得好还是不好,你们都是我的学生;不管你们将来是政府官员还是普通劳动者,你们都是我的学生!将来无论你们走向哪里,在国内还是异国他乡,你们都走不出我的心……”只有具备浓烈的情感才会说出这让人怦然心动、终身难忘的话语。
2003年9月,学生为他庆贺教师节,在全体学生热烈的掌声中,他走上了讲台,学生们送上一件礼物,一个密封罐。他慢慢地打开密封罐,几十只纸鹤精致玲珑,上面是密密麻麻的学生祝词。他对学生付出了浓烈的情感,学生也深深地回报了他。一个叫袁茗悦的学生在一篇题为《每一缕清风都是你》的文章中饱含深情地写道:“清风,你如此简单而又如此丰富,你细细地掸去我心灵上的尘末,轻轻地擦干我们脸上的泪珠。你在我们平淡的生活中,浸润着宁静,激活着热情,让人欣悦,让人难忘,让人怀念。在将来漫长的岁月里,没有人会忘记你。我们的未来,都将有你浸透爱心的陪伴。每一支粉笔都代表你,每一个笑容都有你。在我心里,每一缕清风都是你——我最亲爱的晓华老师……”
只要和他接触的人,都会被他的情感所打动。他在网络中人缘极佳,连不曾谋面的网友也对他倾心相助,这一切都源于他浓烈的情感。
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下,我们苦战在一线的老师们消磨了激情,天真活泼的孩子们远离了激情。而激情对教育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教育与激情绝裂,教育就会走进一条死胡同。
诚挚的感恩平添他人格魅力
陈晓华说:“有了感激,就少了抱怨;有了感激,就少了冷漠。感激让我多了一份热情,感激也让我多了一分理解;感激使我有了良好的心态,感激也让我发现了学生的可爱。感激让我的批评变得友好,也让我的教育变得温馨。感激让我感受到教育的乐趣,也让我感受到做教师的幸福。”他还说:“感激学生,学生也会感激我们。如果是这样,天空会变得宽广,空气会变得润泽,心情会变得舒朗,教育会变得充满温情和生机,我们的生活也会充满活力和希望。”他解释说:“也许是出身的低贱,也许是道路的坎坷,我对生活、对教师的职业,就多一份敬畏和感恩之心。”
只要和陈晓华接触,就会折服于他的人格魅力。他感激师长前辈的教导,他衷心感激他的学生,他时时不忘父母的恩情,他始终对生活怀有深深的敬意。
感恩之心是一颗美好的种子,每个人在生活中,多多少少都得到过别人的帮助,接受过他人的恩惠,可我们是不是都用心记住了这些,并因此多一份感恩之心呢?如果我们能怀着感恩之心面对生活,那么即使处在最困厄的环境里,我们也能看到生命的绿洲,从而怀着更美好的希望面对未来。感恩之心是一颗美好的种子,假如我们不光懂得收藏,还懂得适时播种,那么我们就能给他人带去爱和希望,或是因此而改变他们。
人们都愿意和知情达理的人交结为友。陈晓华是知书达理之士,人们愿意和他做推心置腹的朋友。感恩之心给陈晓华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让他在成长的道路上取得越来越辉煌的成功。
炽热的追求促使他大步前进
2004年8月上旬,学校领导请刚刚从高三“前线”归来的陈晓华接手高三(1)班这个弄不好将“身败名裂”的班级,8月9日在学校举办的庆功宴上,他想:“如果再年轻一些,我将热血沸腾,仰天大笑而去,因为这是挑战自我的机会,也是展现自己风采的平台,我将有受命于危难之秋的豪情……可惜我年过不惑,豪情不再……”于是他酩酊大醉。这是真实的内心斗争的写照。难道他真是“豪情不再”吗?不是!他有股豪情,让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怀揣着希望上路,怀揣着希望拼搏,怀揣着希望闯过重重难关,趟过道道天堑。他始终保持着昂扬的斗志、坚忍不拔的意志、迎难而进的情绪,百折不挠的干劲。
陈晓华深刻认识到教育者要有高尚的追求,教育不仅仅是捧上一张录取通知书,而是捧出一个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教育不仅仅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升学率,而是追求每个学生的发展;教育不仅仅是汇报时的总结,评比时的数据,也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和人生体验。他说:“真诚对话,自省反思,放飞心灵,是教育的诗意;求异创新的火花,灵光闪动的言说,心灵的触摸与交碰,情感的摇曳与共鸣,也是教育的诗意;教育者与其对象唤醒着彼此的爱心与期待,并且引领他们在坎坷的路途中追寻着人生的诗意,在艰难与困惑中体悟和构建幸福生活,这更是诗篇。教育者胸有诗意,就会行走在诗意间。”《追寻教育的诗意》这本书的题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矢志追求的教育境界。
起点不高,是陈晓华自己承认的事实。可是,他却加厚了生命的宽度,提升了生命的高度。无论是在《守望高三的日子》的艰难日子里,还是《怀揣着希望上路》的崎岖山道上,陈晓华始终高举着烈烈飘扬的大旗,大旗上鲜明地书写着“追求”两个大字。陈晓华的成功启示我们,起点低不可怕,水平低不可怕,学历低不可怕,重重困难不可怕,屡屡挫折不可怕,只要追求的大旗高扬,我们就一定能创造教育生命的辉煌。否则,就会成为失意、黯淡、灰色、颓丧的俘虏,永远深陷于失败的泥潭不能自拔,更谈不上专业成长了。这是何等可悲可叹的结局啊!
深厚的积淀保证他厚积薄发
在教学上,陈晓华有很高的造诣。刚刚走上讲台,他所带的班级一跃成为市级优秀班集体,升学考试的成绩在全市名列第一,紧接着教高中语文,在全市一炮打响。到深圳以后,他的教学成绩在强手如林的地方依然是名列前茅。这与他的追求息息相关,与他的钻研息息相关,也与他的深厚积淀密不可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