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细微的幸福,不凡的付出
作者:杨英红
日常小事
有人说,“一位班级管理不成功的班主任,其失败的理由可能会有一百条;而一位优秀的班主任,其成功的经验肯定有一条,那就是热爱学生。”这份对学生的挚爱,往往融入一些日常小事中:我家有很多咸菜罐,里面有我自己腌制的各种咸菜,有学生带的菜不够吃时,我会炒些咸菜送给他。夏天上体育课时,孩子们在操场上玩得满头大汗,我会在操场边为他们准备一些凉开水,下课时喝上一杯解解渴。某个感情脆弱的学生犯错时,我不会轻易责怪批评他,而是罚他唱一支歌,或者罚他为班集体做一件好事;期中考试过后,当我们取得了好成绩或者遭受了挫折时,我都会带学生轻松地玩一回,我们全班曾经一起去捡蘑菇,翻山越岭,仔细寻觅,一路走来一路歌,收获了很多蘑菇,也收获了好心情。在家长送被子、送桌椅、送米送菜的日子里,我会特意拍一些照片,拍下父母们辛苦疲惫的身影、热切期待的目光,拍下他们重担压弯的腰、汗流满面的脸、汗水湿透的衣衫。我把这些照片送给学生,让他们去体味、去珍藏……
聚宝盆
有一个“聚宝盆”在我带的班一届一届往下传。所谓聚宝盆,只是教室角落里的一个纸箱而已。我号召大家把平时见到的饮料瓶、易拉罐随手捡起来放进纸箱,满了就卖给废品站,我们拿卖得的钱买图书、买象棋、买球拍,丰富了课余生活,或者买些资料和学习用品,送给那些家庭困难的学生。这样的活动,每个学生都力所能及,积极参与,每个人都看到了自己对集体的贡献,有一种收获感、成就感,而且还培养了节俭的习惯,体验到了友爱的力量。用这个聚宝盆的钱买的图书,一年一年累积起来,一届一届传递下来,已经有一百五十多本了,我们班每周安排两节课的读书时间,读的就是这些书。我们农村的学校几乎没有图书馆和阅览室,而我们班拥有这么大的一笔财富和如此惬意享受的读书课,吸引了许多羡慕的眼光。
一张红纸
教室里靠近黑板的墙上,一直贴着一张红纸,上面记着一些学生拾金不昧的事例。我在上面写了一句话:金钱诚可贵,美德价更高。这些钱物有的归还了失主,无法找到失主的钱我们用来买课外书。因为这张红纸,这个小小的表扬栏,给过我们全班学生、全班老师深深的震撼。
有一个名叫石芳的女同学,成绩很不好,往往是倒数几名,父亲患肝癌去世,家中只剩下母女俩相依为命。有一年暑假结束,新学期开始的第一天,我让学生写一篇作文,记一件暑假经历的事。石芳写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天,村里来了一个卖西瓜的。西瓜是我最喜欢吃的水果,有鲜甜的味道,还最能解渴。许多人家都去买西瓜了。我也想买一个西瓜吃,就跟妈妈说了。妈妈说抽屉里好像有几块钱,你拿去买吧。我就去找钱,总共只有两块六毛钱,我拿着钱去了。西瓜要三毛五分钱一斤。我先挑了一个大的,一称,有十四斤,我说:“大了。”又挑了一个小一点的,一称,有九斤半。我不做声,又摇摇头。卖西瓜的人认识我,他说:“你是钱不够吧,不碍事,先赊着,下次再给钱。”我摇摇头,走开了。我心里想:我不是为了想吃东西就赊账的人。回到家,妈妈正拿着镰刀要去割稻,她问我买西瓜了没有,我说:“没有买,人家说西瓜不大熟。”妈妈“哦”了一声,说:“我去割稻了,你一会也要来割。”妈妈走了,我一个人靠在门边,不由自主地流着眼泪,心里万分难过。我抬头望望天,好像看见爸爸在天上,他在对我说:“石芳,好女儿,不要哭,艰难的日子里,你和妈妈要好好地生活。”我揩干眼泪,拿着镰刀到田里去了。这就是我暑假里的一件伤心事。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贫穷家庭的孩子,有一回在回家吃饭的路上,捡到了一个五毛钱的硬币,她马上跑来交给我,跑到我房里来时,脸红扑扑的,有些细细的汗珠,大大的眼睛里闪着快乐的光彩!看她的神情,仿佛遇着一件大喜事似的。后来在这周的周记里,她写道:“老师常常表扬拾金不昧的同学,他们的品德多么高尚啊!我总是想,什么时候我也能捡到一回钱交给老师呢!上学放学路上,我从来没有发现过钱,只有一次做梦捡到过两毛钱。真没有想到,今天我走到粮站转弯的地方时,发现地上有五毛钱,我马上跑到学校,把钱交给了杨老师。上课时,老师表扬了我,还把我的名字写在表扬栏上去了。”
后来,我把石芳的这两篇作文都誊好,贴在表扬栏旁边。很多学生看过了,感动了;很多老师看过了,感动了。多么善良的孩子,多么美好的心灵!诚实善良永远是人间最美好的品德,这个学生初三毕业后没有继续念书,而是外出打工去了,听说她进了一家织袜厂,很能干,当年下半年就挣了五千元钱交到妈妈的手上。
特殊的家访
说它特殊,是因为这次家访是在一个小山坡上,一位母亲的坟前。曾有一个学生,很聪明,但很孤僻,上课心不在焉,作业经常不做,而且经常缺课,问他原因他不说。我多方打听,原来他是一个没有母亲的孩子,母亲在他三岁那年因车祸去世了,父亲在县城做点小生意,经常不着家。从此,我特别关注这个孩子,一发现他有进步,就马上鼓励表扬他。初三那年,面临中考,我一直没能和他父亲取得联系,但我又急切地希望这个孩子能更努力一些,争取考上高中。清明节前夕,在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放学回家时,我问他:“快清明节了,想不想到母亲坟前看看?带老师一起去好不好?”他犹豫着答应了,在一个绿草如茵、野花烂漫的小山坡上,他母亲的坟前,我和他谈了很多很多话,谈过去,谈现在,谈未来,谈对妈妈的记忆,谈生活中的苦恼,谈心中的理想。他的心扉终于彻底打开了。他流着泪告诉我,虽然三岁那年母亲就去世了,母亲的形象在他的心里很模糊,但他一直渴望着爱母亲和被母亲爱,他说他一定要争气,争取考上高中,以告慰母亲。从这以后,他彻底变了,努力上进,成绩稳步上升,老师们对他的改变很诧异。他当年就考取了高中,进入高中后,我一直给他写信,勉励他,鼓舞他,他一直很争气,三年后又考取了大学。毕业后的第一年,他给我寄来了一幅漂亮的纸雕挂历画,画边镶嵌着他的一张照片,照片旁边写着一句话:尊敬的杨老师,如果没有当年的您,就没有现在的他!
留守的学生
在农村,父母外出打工的很多,留守空巢的是年迈的老人和年幼的儿女。这样的留守学生每个班上都有很多。例如我现在的80l班,父母双双在外的有13人,父母中有一方出门的有20人。他们有的在外挣了些钱,也有的没挣到钱,也有在外遇到工伤或车祸的。
曾经有一个学生叫石庆芳,她的父亲出门打工,家中剩下她和后妈,还有后妈生的小弟弟,她总觉得与后妈相处的日子里有很多的委屈。她曾经在作文中写道:“天突然变冷了,很多同学的爹爹、奶奶、爸爸、妈妈都送衣服来了,我坐在教室里冷得发抖,我知道我家里不会有人给我送什么,我从来也不敢做这样的春秋大梦。”
曾经有个叫余唐霞的学生,父母就把她们姐弟三人留在家里。有一天她在日记中写道:“昨天妈妈打电话回来,说今天要到家了。我和弟弟坐在门前等,想像着妈妈拎着包裹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样子,我们好几个月都没有喊过‘妈妈’这个词了。”
看着这些,我往往有一种泪盈于心的感觉。我唯有尽力而为,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和鼓励,让这些亲情缺失的孩子在初中三年的生活中一路有爱同行!
我曾经把班上的留守学生集中在一起,讨论下面一些话题:①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出门打工?②爸爸、妈妈打工时遇到过什么困难?③打工的辛苦表现在哪里?④留在家里的你应该怎样做才能让你在外的爸、妈放心?⑤我可以为爷爷、奶奶做些什么?我可以为弟弟、妹妹做些什么?⑥与你遭遇相似的哪些同学的行为值得你学习?哪些同学的行为不能学习?⑦你觉得父母不在身边的日子里你增长了哪些才干?我们以“理解父母,尊重父母,热爱父母”为主题,教育孩子学会理解,感受恩情,想到报答,做一个认真学习、勤劳友爱、有孝心的好孩子,做让爸妈放心的好孩子。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