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2007年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理论研究进展综述
作者:王立华
2007年的理论研究发现,在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中,最为严重的是班主任的职业倦怠。(1)体现形式。主要体现为班主任的情绪低落、处事的非人性化、职业成就感低(提秀雷:《班主任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干预》,《班主任之友》第3期)。(2)出现原因。现实压力过大、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工作对象的特殊性、付出和回报失衡、不合理的考评制度、家庭责任转嫁于学校教育等因素导致班主任的职业倦怠(冯心怡等:《四川省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现状调查》,《中国教育报》1月22日)。(3)消解策略。班主任要具备阳光心态,提升职业幸福感;加强学生的自主管理,把班主任从大量的琐碎事务中解放出来;改班主任“兼职”为“主业”,学校要减轻并明确规定班主任的工作量;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新机制,改善班主任的工作待遇,切实提高班主任的社会地位(贾传利:《班主任自我减负的几点做法》,《班主任之友》第12期);提高班主任的专业地位,增强他们的专业尊严感(白宏太:《关注班主任的生存状态——由2007年班主任培训热说开去》,《人民教育》第24期)。这些论断大多是就教育问题探讨教育问题,没有从社会大环境的营造、家长支持度的提高等社会化的视角来关注。因此,这些策略对于解决班主任的职业倦怠有一定的作用,但幻想它能“包打天下”,解决全部问题是不现实的。
(三)班主任整合学科教师教育力量机制的建构
班主任作为班级的负责人,本应负责管理学生和任课教师,实际情况却是班主任管理学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如果去管理任课教师可能会招致任科老师的反感乃至反对。对此,不少理论研究者积极寻求变革思路。(1)应从意识转变上进行呼吁,号召任课教师把学科知识上升到人生意义的层面,担当起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任务,做学生的人生导师(刘彭芝:《一个中学校长的德育思考》,《北京教育(普教版)》第7~8期)。(2)学校要改变现有的教师评价制度,回归班主任的“主任本色”,授予并落实班主任管理任课教师的权利,并将学科教师的评价和班级整体表现融合起来(周彬:《班主任的“主任角色”与“管理之道”》,《上海教育科研》第11期)。
(四)“班主任版”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推出
实用思想一直伴随着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理论建构,2007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建构也有这种探讨愿望,并形成了数量可观的“班主任版”心理健康教育理论。(1)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首先,在“应试教育”中,老师和家长关注的是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心理素质的培养;其次是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在急剧变化时期,容易出现不正常心理;再次是社会竞争和升学带来的巨大压力(艾翠玲:《班主任要成为称职的心理咨询员》,《素质教育论坛》第4期)。(2)学生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学生常见的精神疾患有抑郁症、多动症、焦虑症等(汤新华等:《中小学生常见精神疾患案例》,《班主任》第10期)。(3)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课堂实施:中小学班主任要从教学原则的确定、教学内容的挖掘、教学模式的建构、教学方法的艺术化等方面系统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课(张嘉玮:《中小学班主任怎样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小学教师培训》第3期)。班级辅导:在《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操作》中,论者从基本方法、基本途径等方面系统介绍了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日常实施(傅宏:《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操作》,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本土化实施:民族地区的学校面对各种文化的碰撞,要结合本民族、本地实际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尔杰草:《对现代教育与民族学生“理性自我”构建的思考》,《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这些“班主任版”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简便易行,有效地弥补了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匮乏的不足。
(五)关于“班主任专业化”基本问题的热议
“班主任专业化”争执的合理解决。2007年,“班主任专业化”的探讨出现了争论的局面,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对“班主任专业化能不能立得住”这一元问题的认识上。(1)能立住。典型观点是走向班主任专业化,符合教育职业专业化发展的要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是提高班级管理水平的需要(王桃英:《走向班主任专业化》,《班主任》第1期);班主任专业化是学生精神健康发展的要求,是教师发展的追求,是转变班主任队伍现状的需要,是优质教育的呼唤(王在勇:《再谈班主任的专业化》,《当代教育科学》第5~6期)。(2)立不住。典型的论调是“所谓‘班主任专业化’,正是从把‘教师专业化’人为地窄化为‘某种课程专业化’倾向中派生出来的遐想。这种片面的专业化,以‘专业’为诱饵,把辛勤劳动的中小学教师引进牛角尖,各自‘在螺蛳壳中做道场’。”(陈桂生:《班主任专业化质疑》,《教育参考》第8期)之所以出现争执,是因为论者的立场和出发点不一样:远离一线的教授、学者从本质规律上来探讨论证“班主任专业化”不成立,换言之,他们追求的是学术逻辑上的不成立;而基层实践者则从现行教育体制出发,认为班主任工作需要专业化,有存在的社会与历史土壤,他们追求的是现实需要上的成立。关于“班主任专业化”的争论,存在理论依据需要整合的欠缺:理论依据需要形成整体性;运用各种依据要有自己的核心主张,依据能支持自己的主张。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探讨后,尽管没有形成书面的统一意见,但对此予以关注的论者初步达成了共识:班主任专业化应建立在教师专业化的基础上;班主任应该走专业化发展的路径;班主任的素养应该达到专业化的境界。
班主任任职资格认定的理论假设。2006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的通知》赋予了中小学班主任以专业形象。因此,班主任任职资格的认定机制也相应提上了2007年理论建构的日程。(1)国家意志层面。加快班主任资格证书制度、班主任培训机构认定制度以及班主任培训课程鉴定制度等方面的改革(王立华:《班主任专业化:工作范式的转型》,《教育管理》第3期)。(2)基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层面。班主任资格证的取得要综合考核班主任人选的学历水平、职业道德水平、班级管理能力、个性特征等素养(丁中秋:《从班主任案例研究中汲取教育智慧》,《基础教育》第4期)。(3)学校层面。学校应成立班主任资格评审委员会,通过自主申报、教育管理思想陈述、班集体建设方案设计、班主任专业成长成果展示、家长和学生及科任教师评议等规定程序,组织开展班主任资格评审工作(江兴代:《班主任是学生精神成长的引路人》,《人民教育》第15~16期)。
班主任专业化培训的冷静思考。专业培训是2007年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一个热门话题。理论者对培训内容、培训形式等进行了冷静分析。(1)培训内容。培训内容应该包括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学科专业是指班集体建设、团队活动的指导、与学生谈话的艺术等;教育专业是指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学生精神成长相关的知识(任国平:《让班主任成为精神成长的关怀者》,《人民教育》第11期)。(2)培训形式。培训应由过去的行政管理为主过渡到社会化、行业化、专业化与行政化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并将培训重点放在校本培训上(张岚等:《培养有智慧的班主任》,《人民教育》第10期)。(3)培训策略。班主任专业化培训应选取实效化的组织形式,如“综合模块加菜单自选模块”“同课例不同方案设计加受训者答辩式点评”“班主任的自助培训”等(武俊秋等:《班主任专业培训有效形式探讨》,《人民教育》第7期)。(4)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如何规范班主任培训遍地开花、良莠不齐的状况,提高培训实效性;如何使培训真正贴近一线,成为一项常规工作,满足大多数普通班主任的成长需要(白宏太:《关注班主任的生存状态——由2007年班主任培训热说开去》,《人民教育》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