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班主任群体中的“民间英雄”

作者:刘良华




  
  三、万玮的“班主任兵法”
  
  万玮是年轻的教师。他的“出现”与当前的传播方式有极大的关系。“民间英雄”的推出总是受传播方式的限制。
  在信息传播不那么发达的时代,“民间英雄”的诞生主要靠民间英雄本人亲自“传道”,比如魏书生最初是以“讲学”而闻名的。
  在信息传播比较发达的时代,“民间英雄”的诞生可能凭借本人的文章或者专著,比如李镇西最初是因《爱心与教育》而著名的。
  在信息传播更为发达的网络时代,一夜之间就可能诞生一个“民间英雄”,万玮最初就以网络文章而成名。
  万玮老师的《班主任兵法》很畅销,这本书的畅销既与班主任领域有广阔的“需要”(或称为“市场”)有关系,同时与这本书的魅力有关系。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为很多班主任的共同苦恼提出了诸多化解的具体策略。
  案例1.“刚柔相济”
  做班主任的人总会遇到这样的事件:几个同学指责某位同学,班主任也加入进来比较严厉地批评这个学生。这个学生忽然情绪激动,大喊大叫地冲出教室,扬言“你们合伙整我一个人,我不读书了”。
  如果你是班主任,你怎么办?
  万玮是怎么做的?
  他让班长把那位学生追回来。那位学生回教室后,万玮说:有一点我想请大家考虑,如果全班所有人都批评你,你的感觉是怎样的?你能承受得了吗?大家可以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你去办公室,所有的老师都批评你,你也会难以接受的……所以,这一次杨良同学虽然犯了错误,跑了出去,但这个错误是可以原谅的,大家说是不是?如果我们欢迎杨良同学回来的话,我们大家就一起鼓掌表明我们的态度。全班同学鼓掌,在热烈的掌声中,杨良的脸上现出了激动的神色。在接下来的课中,杨良听得特别专注,虽然他没有举手发言,但是从他坚定的目光中万玮能看出来,他已经被收服了。(万玮,《班主任兵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
  你看,万玮这个老师是不是很有刚柔相济的智慧?
  案例2.“先抑后扬”
  如果你做班主任,你可能会遇到这样的学生:梅兰和菊花是班级里两个成绩非常好的女生,可是这两个人太傲慢了。大凡成绩好的学生都会有一点傲气,她们从心底里认为好成绩是自己取得的,而与老师关系不大,因此,即使教师表扬她们,她们也会觉得这是自己应得的,不会很感激老师。反而是那些平时调皮捣蛋的学生,没少挨老师批评,和教师的感情却十分深厚。他们知道自己表现不好,长大之后为自己以前的过错而深感不安,他们是真的感激老师,因此毕业之后也能时常记得回母校看望老师。那些成绩好的学生,甭指望他们毕业之后还能回来看你。
  万玮是如何“治理”这两个“成绩优秀”的学生的呢?
  他的办法很简单:先使两人孤立,然后使劲地对其中一个学生好,不断关注、赞赏这个学生,对另一个学生冷漠。等到那个学生实在忍不住了,极度渴望教师的关注和赏识,教师再轻轻地略布恩泽,给予温暖。
  于是,那个学生就学会了尊重和感激。我把这条策略叫做“先制造痛苦,再出面拯救”。这是我的解释,万玮老师可能不接受。电影《教父》里的人征服人心时,好像也经常用这样的办法。
  案例3.“以退为进”
  你如果想让对方承认错误,你就得先给人提供台阶。如果一个学生偷窃了同学的东西,你想要这个同学把东西拿出来,你就得给这个同学提供台阶。
  对班主任来说,班级发生失窃事件是极为头疼的。失窃事件的处理也是对班主任工作能力的巨大考验,稍有不慎,便会陷入尴尬境地。
  比较常见的做法是用言语感化。比如说:同学们,今天,某某同学的什么东西丢了,而拿东西的人就在我们当中。在老师的眼中,我们班的每一个孩子都是最纯洁可爱的。我不相信有人会故意做这样的事情。我想,一定是有人觉得某某同学的东西好玩,就借去玩了,但是后来却忘了还……言语感化之后,再告诉他们还东西的方式:第一种是规定一个截止时间,在这个时间前希望这位同学来找老师。这个办法比较困难。第二种是让这位同学自己悄悄地把东西放回去。第三种是比较绝的办法:准备一个只开一个小口的大箱子,每名学生在教室外面排队,每个人轮流进去一次。到最后,打开箱子,东西便会在里面。(万玮,《班主任兵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7页)
  万玮还讲过一个失窃事件:小光的“好译通”被人偷走了。这个“好译通”是他妈妈花2000多元买的。晚自习快结束时,老师宣布:我们班的小光同学丢失了一个很贵重的好译通,这个好译通可能现在还在我们教室里。我们今天晚上要好好地找一下,争取把它找出来。今晚要是不把这个好译通找出来,我们大家都甭想回去睡觉。第一,每个同学先把自己的抽屉和书包找一遍。然后,所有的人到教室外面去排队,由老师和几名班干部在教室里再找一遍。这一步保证好译通会在某个学生的口袋里了。第三步,老师再宣布,五分钟后,准备搜身。现在想要上厕所的同学先上厕所。这时候有学生说要去上厕所。老师同意。另一个学生也要去,老师说,等一等,一个个地去,等前面的人回来了,下一个再去。很多学生上厕所之后,突然,有一个从厕所回来的学生大声喊:老师,好译通找到了。在厕所的窗台上。当然,也可能那个学生把好译通扔进茅坑里。(万玮,《班主任兵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1-72页)
  这样的故事在《班主任兵法》中比比皆是,你若想了解,去看书吧。这本书讲的道理并不见得都正确,但对一些班主任来说,这本书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
  
  四、对魏书生、李镇西和万玮三人的比较
  
  他们的差异和特色在于他们三个人所秉持的管理精神不太一样。
  万玮的管理精神大体是以“兵家”为主,辅之“在爱的前提下”。以“兵家”为主也许是不错的办法,《孙子兵法》、《三国演义》流行几百年而不断受人景仰和关注,说明“兵家”是有魅力的。但如果做老师的人、做班主任的人目的就是为了“收拾”学生,让学生“听话”、“服从”、“驯服”,就会受人指责和引起非议。
  万玮的书中并没有显示老师有多少“爱心”,倒是处处显示了“如何收服学生”、“如何制服学生”、“如何收拾学生”,“兵家”是万玮的《班主任兵法》留下的隐患和缺憾。茅卫东老师看了《班主任兵法》之后,写过一篇很有意义的质疑文章《我们为什么收服学生?》。文章中说:“教师绝不是为收服学生而存在的……”在《班主任兵法》中,我们可以找到这样一些话,“××自此以后再见到我时果然毕恭毕敬,谦卑无比。”“他完全恢复了一个普通学生的软弱模样。”“他两手并拢,贴紧裤缝,一副诚惶诚恐的谦恭样子。”从书中的描述来看,万玮是把“学生被收服了”视为自己教育的成功。如果我们从教育目的这个角度来看,所得出的结论可能正好与万玮完全不同。学生的软弱、谦卑,不是我们的教育要达到的目的,也不是达成我们的教育目标所必须的条件。相反,张扬个性,鼓励创新,正是现代教育的题中之意。然而,在《班主任兵法》一书中,我们没有看到作者对学生的这种谦卑姿态表现出必要的担忧和警惕,相反,作者是有意通过种种手段让学生低下“高贵的头颅”。“磨掉学生的棱角再进行打造,这不是现代教育的做法,恰恰是专制社会人(奴)才培养的模式。”这篇文章实际上道破了《班主任兵法》的致命弱点,万玮在回复的文中表态说:所有的班主任兵法是“在爱的前提下”。
  不过,一个年轻的教师,能想那么多的办法成为一个让学生敬畏的班主任,已经相当不容易了。
  如果说万玮的管理精神显示为“兵家为主”,辅之“在爱的前提下”,那么,李镇西的管理精神则显示为“儒家为主”或者叫做“以爱心为主”,并以“思想”者的魅力辅之。
  儒家讲“爱”,所谓“仁者爱人”。这正是李镇西的管理闪光之处,也恰恰是万玮老师缺失的地方。但对那些年轻的、新上任的班主任来说,万玮老师的“兵家”策略似乎更管用,倒是李镇西老师的“儒家”策略施行比较困难。李镇西老师的秘密在于,他不只是有“爱心”,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个“思想”家,是一个很难得的有思想的语文教师。像他这样有思想的语文教师不会太多。尽管近年来推出了上海的黄玉峰、深圳的严凌君、山东的韩军等一些有思想的语文教师,但这样的教师仍然寥若晨星。所以,李镇西老师的班主任策略虽然比《班主任兵法》更有境界,但也因此而更难模仿。所以我建议:如果要学习班主任的经验,解决紧急的问题可以学“万玮”,解决根本问题应该学“李镇西”。
  当然,除了李镇西和万玮之外,还有另外人的经验,至少有魏书生的经验。与万玮和李镇西两人不一样,魏书生的管理精神大体显示为以“法家”为主,兼及“道家”。
  法家讲究的是“制度”,道家讲究的是“自治”。魏书生的班主任经验虽然也遭受了某些非议,但最具有现代意义的班主任经验,可能既非万玮的《班主任兵法》,也非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而是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
  这是一个很奇特的现象,从时间上看,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最“原始”,属于“早期探索”,但历经周折之后,真正有效的经验,又折回到魏书生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最关键的词语是两个:一是“制度管理”;二是“自我管理”。
  

[1]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