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与教育同行

作者:韦姗杉




  “要我选择职业,我还是选择当老师。”一句朴实的话,却给了我们师大学子向前的无尽动力。这也是在我迷茫无助时一直坚持着的理由。
  历来,我都不是个安分的人,从祖国温润的西南来到干冷的北方,复又来到寒风凛冽的塞北,其动力都源自我驿动的心在渴望——要以青春、热血为笔书写灿烂的人生。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生于教育世家的我早就知道,可当自己登上讲台后才真正明白,“教书育人”这四个字何其厚重,几乎是我单薄的人生阅历所无法承受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经历了三尺讲台上扬扬“白雪”和讲台下孩子们渴望的眼神的历练,我才明白了这句话的真谛。沐浴在孩子们纯真渴望的眼神中,我备感肩上担子的沉重,初涉讲台的我如何才能把我的热情和构想化为现实呢?我不禁茫然。好在我遇到的是一些与我一样满怀热情投身教育事业的师大校友和经验丰富的本地教师,教学中有她们为我指航,生活中与她们相依相伴,她们细致无私的帮助让我逐渐完成了最初的角色转换,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怀天下,求真知”——师大的校训,是促使我不断学习的源泉;“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跟本地的教师学经验;“教学相长”,跟我的学生们学知识,我在忙碌中充实自己,在磨炼中改造自己,因为我知道自己离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还很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要走的路还很长……
  
  思想篇——空镜救心
  
  一如往常出行前一夜无眠,不同的是以前每次出行前我都了解自己要去的地方,而怀来,除了知道它是葡萄酒产地外,其它的一无所知,只能用想象来补充。那些流浪诗人笔下沧桑孤寂的塞北的风和能满足自己欲望的满眼的葡萄园慢慢把心中的茫然浸透,填补了这个名字在脑海中的空白。
  收拾好东西后,姐妹们提着大包小包把我送到了西门口,寒风中看着一张张熟悉的面容,想着半年的离别,心中暗暗落泪,却把笑容挂在脸上,装出毫不在乎的样子。可在车开动的那一刻,看着窗外慢慢倒退的身影和校门,听着手机传来殷切的关怀,不免为之动容,原来不舍的是这些风雨同舟的感情。
  靠在椅背上想着无人相伴的前路,埋藏在新奇下的茫然慢慢升腾,心随着路的延伸忐忑起来。车缓缓地停了,我们被告知已经到怀来了,抹开窗户上的雾气,我看到了一只巨大的握着酒瓶的手,伸向灰白色的天,有一种让人无法仰视的气势,我知道,这就是我要生活半年的地方。窗外,白色的山,白色的地面,一场大雪淹没了所有的景象,只是显出一条扫得很干净的黑色柏油路供我们前行。没有我想象中大片大片碧绿的葡萄园或者只剩下嶙峋枯藤的葡萄架,白色和黑色的组合是怀来给我的第一幅写实画。
  在一处街头,我们下车了。站在春雪未融的地面上,我才感觉到塞北的风是如此的猛烈。学校发的军大衣适时地温暖了我们51个寒冷的身躯,我们在满地的行李中等待,等待未知的安排。带队刘老师过来了,说沙城三中的跟这个老师走,原来沙城三中的李校长亲自接我们来了。又是一路颠簸,我们来到了一个被雪覆盖、白得纯粹的学校,校园里到处都是雪,台阶花圃等地面建筑都在雪被下“冬眠”。面对这一片模糊的白色和清晰的红色屋顶,我心里一片空白,明天会是怎样的?等一切都平静下来的时候,看着宿舍里这些陌生的面孔,看着她们三三两两地笑谈,心里更加失落。很快,她们感觉到了我的忧伤,就过来帮忙,真诚的笑容,体贴的言语,细微的动作,热情和温馨扑面而来,她们让我明白了:我不是一个人……2007年春,在这个寒风刺骨的塞北小镇,我遇到了我生命中的又一笔宝贵的财富——我的13个兄弟姐妹和我们的带队老师,在茫茫人海中我们相聚,在这个陌生的他乡我们相依相伴,风雨同舟。是这个众志成城团结如一的集体让我们成为了沙城这个风口的防护屏,用我们的热情和真诚让孩子们看到了春天的讯息。在疾风中我们发现窗后干枯的柳枝已悄然吐芽,我们也在将近一个月的锻炼中破茧重生。因为有爱,我能笑着应对前路的困难,以一颗禅意的心去迎接塞北恶劣环境的洗礼,风再急也不怕,梦想的翅膀正需要动力;夜再黑也不怕,深邃的夜正适合沉思;路再远也不怕,年轻的双脚正需要磨炼。曲折小路上游荡的那些细黄的沙子陈旧得犹如刚从历史的车轮里落下的风化的故事,在塞北苍凉的风中扼杀生机的脉搏,可那些顽强的野草野花早已深深植根于我这片渴望的心灵,如大漠中的骆驼刺般不可撼动,我在猎猎风中呵护点滴的绿色,点燃希望火种来为梦想取暖。有梦就有希望,有爱就有希望,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教学篇——讲坛撷露
  
  3月7日下午我们被告知第二天要上课,当我知道自己要带六个班的历史课,四个班的晚自习,而且第一节就是自己的课后,还来不及细想就得忙着去见指导老师,跑上跑下整理办公室,短短一个下午很快就在忙碌中过去了。等晚上歇下来时已没多少时间做准备了,我无奈地躺下,在忐忑不安中辗转反侧:我要面对的是怎样的一些学生?我该如何应对第一节课?在想象和不安中我睁眼听着窗外呼呼的风,度过了我到怀来的第三夜。在脑海里把第一节课的过程构想了千百遍后迎来了黎明,忙碌了一番,我深吸一口气走向了那几排有着红色三角屋顶的教室,我知道在那些明亮的窗户后有一个班的学生在等着我。清晨的风很刺骨,我紧紧抱着怀里的书,特意放慢脚步来缓解自己不时向上涌的紧张,也许这样可以自我调节一下,我要给他们留一个从容自然的第一印象。可在踏进教室的那一刹那,我有点害怕了,来之前听说有些学生很调皮,喜欢想着法地戏弄新老师,我们有的同学就被他们气哭了。我会不会也被他们欺负啊?来不及犹豫,我已经跨进了门槛,没有从天而降的水,也没有哄堂大笑的喧哗,迎接我的是一个个纯净的笑容。我平静下来,因为在他们眼中我看到了信任。他们的掌声在我踏上讲台的那一刻响起,我听到了他们对我的认可和鼓励,出奇地坦然,我顺利地完成了初为人师的第一节课,走出教室微笑着望天空,发现这几天来一直是灰色的天不知道什么时候已悄悄地变蓝。
  接下来的是在六个班间的连轴转,我认识了200多个可爱的孩子,不管是沉默寡言的还是活跃调皮的孩子,他们都以最真诚的心来接受我,使我有了无尽的动力和热情来融入这个新的环境。上课前下课后教室前校园里,我们簇拥在一起,谈学习聊生活,有的给我写信,有的偷偷往我手里塞糖,有的争着给我打水拎东西,他们用稚嫩朴实的表达方式让我感觉到了他们对我的信任和喜爱,在我眼中,他们就是我可爱的弟弟妹妹,让我如何不爱他们?而我只能以我的真心和勤奋来回报他们,于是每一节课我都鼓足劲,给他们讲很多很多历史知识,并尝试着用舞台剧等新奇的导入法,用类似散文的语言来授课,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来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他们对一些原本枯燥乏味的知识点的记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把重点放在培养他们科学辩证地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上,他们起初的木然反应让我不禁怀疑他们的资质,我的方法在这个相对闭塞的乡镇中学真的行不通?看着他们茫然而渴望的眼神,我告诉自己不能放弃,想尽办法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一次偶发事件中,我看到了希望的火光,他们的反应让我醒悟,其实他们都是挺聪明的孩子。
  于是在深思熟虑后我开始了一个大胆的尝试,提出自觉自由的教学方式,在我的课上,在自觉遵守课堂纪律的前提下我给他们一定的自由,在我讲课过程中可以随时指出我讲课的失误或提出不同的观点,鼓励他们畅所欲言。课堂上组织全班同学讨论分析,及时解决疑问的同时教他们学会全面地分析历史事件。我相信,只有真正实现了课堂上的言论自由,才有可能真正实现“把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可毕竟理论与实践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由于课堂中存在着太多的不可预测因素,任何差错都可能影响计划的效果,没有经验,我只能自己一点点摸索,在一次次实践中改进完善。
  

[2]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