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白毛女》:红色经典永流传
作者:钟 合
在中国革命文艺史上,没有哪一部作品像《白毛女》那样。在歌剧、电影、京剧、舞剧四方面均达到很高的艺术成就。它的每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都堪称时代的经典。在这些经典背后。流传着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取材于民间传奇
歌剧《白毛女》最初取材于富有传奇色彩的民间传说“白毛仙姑”的故事。
1943年,西北战地服务团来到晋察冀革命根据地为抗战服务。没过多久。他们发现有些地方晚上开斗争大会时常常显得冷冷清清,暗地里一了解,才发现其中的缘由。原来村民们晚上都去奶奶庙给“白毛仙姑”进贡去了。关于“白毛仙姑”的来历有多种说法,有的说这个“白毛仙姑”是个受到地主迫害而只身逃入深山的少女,由于长期过着缺少阳光和盐的生活,致使全身毛发皆白。还有的说“白毛仙姑”是一个法力无边,能惩恶扬善、扶正祛邪、主宰人间一切祸福的神仙。为配合“斗争”的需要。把村民们从奶奶庙拉回来,战地服务团的诗人、编剧邵子南便结合“白毛仙姑”的传说。编了一个以“破除迷信。发动群众”为主题的民间传奇,这就是《白毛女》的雏形。
1945年,战地服务团回到延安,当时党的七大召开在即,鲁迅艺术学院院长周扬看了邵子南写的本子后很感兴趣,决定对这个故事主题加以提炼,创作一部以“白毛仙姑”为题材的大型舞台剧,作为鲁艺向七大的献礼。
当时曾有人认为,“白毛仙姑”是个神鬼故事,没有思想意义,不值得改编。但周扬等人却不这么看,他们认为:这个故事虽然带着浓厚的传奇性,但是它的广泛流传反映了中国农村阶级斗争的真实情况,尤其是反映了阶级剥削给劳动人民造成的沉重灾难以及广大农民与邪恶势力抗争的精神,很有教育意义。
在周扬的指导下,鲁艺专门成立了舞台剧《白毛仙姑》创作班子,邵子南以他原先创作的本子为基础,很快就写出了演出本。马可等几位曲作者也在很短时间内以秦腔为基调给剧本配了曲。但试排效果却并不理想,周扬看了后也很不满意,认为无论是从立意还是艺术形式以及表演格调看,《白毛仙姑》都缺乏新意。后来根据周扬的意见。调整了创作人员,编剧也改由鲁艺文学系的贺敬之、丁毅担任,并将这出戏定为歌剧,剧名也由《白毛仙姑》变为《白毛女》。新剧本将民间传奇“白毛仙姑”的主题升华为“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从而在更高层次上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为《白毛女》后来的其他艺术形式的成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几代喜儿领风骚
“歌剧版喜儿”王昆
作为歌剧,《白毛女》要求演员不仅戏演得好,还要歌唱得好。喜儿的扮演者原来由林白扮演,但当《白毛女》改到第二稿时,她却意外怀孕了,妊娠反应非常厉害,根本没法排戏。林白不能上。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人。正当大家为此苦恼不已时,一天,《白毛女》曲作者张鲁被一阵甜美而又嘹亮的《信天游》吸引了,循声望去,没想到唱歌的竟是一个瘦骨伶仃,扎着两个丫丫辫,地地道道的农村姑娘。这个姑娘演白毛女倒是挺合适呢。张鲁心里一阵欢喜,私下一打听,才知道这个名叫王昆的姑娘还是不久前刚从晋察冀来到延安的。为了谨慎起见,张鲁一连跟了王昆好几天。没想到王昆不但歌唱得好,而且还真喜欢唱歌。桥儿沟的山坡上、麦地里、小河滩头,不时地响起她银铃般的歌声。后来,因为张鲁的极力推荐,王昆成了《白毛女》中的喜儿。当她在台上深情演唱时,台下的观众全被感动得哭了。
“电影版喜儿”田华
如果说歌剧《白毛女》造就了王昆,那么电影《白毛女》则成就了田华。与歌剧《白毛女》一样,导演水华等人开始也为没有找到电影中女主角“喜儿”的扮演者而苦恼。后来还是“黄世仁”的扮演者陈强向导演推荐了田华。他说,田华在延安时曾演过舞台剧,人挺朴实,很适合演苦大仇深的“喜儿”。于是正在延安的田华被专程赶来的水华和陈强接到了剧组试镜,只试了几个镜头,水华便高兴地说:“喜儿就是她了!”在排演中,田华将自己在农村度过的苦难经历很好地融进了角色中,真实而细腻地表演出了喜儿的痛苦、仇恨与欢乐,从而出色地塑造了一个苦大仇深、朴实、善良而又富有斗争精神的农村姑娘的形象。影片上映后,田华生动的表演获得了观众的好评,成了知名度最高的“第二代喜儿”。
“眼泪版喜儿”延文
1995年,韩延文因在歌剧《白毛女》中成功饰演喜儿而获得了全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的殊荣。这个“喜儿”是用眼泪哭出来的。
韩延文很小的时候就会唱“北风吹”。但和前几代“喜儿”相比,她距离那个年代毕竟远了一些,于是,她就多看资料,常听前辈们讲历史讲戏,让自己的心理尽量往“喜儿”身上靠。这一靠。韩延文的眼泪便流个不停了。想戏的时候哭,排练的时候哭。做梦的时候也哭。她不会演戏,但只要一听到《白毛女》的音乐,她就情不自禁地想哭。好几次演出时,因为她哭得太厉害了,旁边的演员就小声地提醒她:“小韩,别哭了,再哭,戏就没法演了。”韩延文说,她也是女人,她实在太同情“喜儿”了。每次演完《白毛女》,韩延文的眼泪都会流好几天,但她觉得很值,因为观众看到“喜儿”的悲惨遭遇时,眼神里都充满了愤怒和同情,看到“喜儿”获得了新生时,他们都会高兴得鼓掌。这才是她这个“喜儿”最感欣慰的事。
戏里戏外的故事
大春喜儿谁当魁?
《白毛女》主要讲的是喜儿的故事,她应是当然的第一号人物。可是,江青在影片拍摄前提出的“要尽力突出大春”,使本已明明白白的事情,突然变得复杂含混。虽然大春后来参加了八路军,政治地位显然在喜儿之上,但是,这出戏主要写的是喜儿。谁是第一,谁是老二。若是在舞台上表现,只需在站位上多动动脑筋即可将就,可是,电影画面就那么大一点儿,谁在前,谁居后,谁的戏分多,谁的戏分少,观众一目了然。到底怎么“突出大春”呢?摄制组问上海市委主管文教的书记徐景贤,可他也答不上来。凑巧,张春桥因事来上海,顺便接见摄制组。摄制组便不失时机地向他请教,没想到张春桥也卡了壳。其实,事情是明摆着的,只是无人敢逆江青的意罢了。张春桥讲不出要点,只能强调:“不仅是拍一部电影,而且是一场革命!”最后,摄制组没办法,只好将大春和喜儿都算“一号”。
“黄世仁”屡受打击
陈强因为成功扮演《白毛女》中的黄世仁。历尽了坎坷。
第一次是在1945年4月28日,也就是党的七大召开的前一天,歌剧《白毛女》剧组在延安中央党校礼堂为七大代表举行了演出,这也是为观众进行的首场演出。整个礼堂被来自全国的527名正式代表、908名列席代表以及延安各机关的首长挤得满满当当。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陈毅、叶剑英等领导人也都前来观看。
演出结束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