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视工作为娱乐的超级富翁

作者:佚名



韦尔提出,在争议发生后买进股票的股东没有投票权,对此,接管办公室同意。形势十分不利于默多克和卡尔斯爵士。当时,卡尔斯家族仅拥有38%的股权,马克斯韦尔则拥有32%的股权,其他30%是小股东。小股东们赞成谁还是个未知数,为了全力夺取胜利,卡尔斯家族全体动员,说服小股东支持他们。
  股东大会那天,卡尔斯家族盛装到场。当卡尔斯爵士进入大厅时,全场热烈鼓掌。结果,投票以299票对20票压倒性的优势使卡尔斯爵士顺利获胜。这样默多克赢得了打人英国传媒市场第一仗。
  不久,卡尔斯家族的亲戚杰克逊教授急于将手中的股票脱手,这时默多克失信于卡尔斯,立即一举买进,掌握了49%的股份。卡尔斯家族虽知受骗,却也无计可施。默多克却步步进逼,利用总经理职位,大刀阔斧地干预报社的编辑管理工作。默多克指出,卡尔斯家族陈旧腐朽的管理作风是公司严重亏损的原因。默多克要求卡尔斯辞去董事会主席职务。1969年6月,卡尔斯辞职,默多克被选为董事会主席。就这样经过一番周折,默多克掌握了报纸的主要股份。
  默多克买下报纸后,为了迎合读者口味,采用耸人听闻的报道,这一点虽然受到一些人的批评,但默多克坚持强调,他只能为公众提供他们喜闻乐见的东西。当时默多克属下的《世界新闻》连续报道了一名妓女撰写的她与麦克米伦政府一名部长鬼混经过的文章,迫使麦克米伦政府下台,使《世界新闻》性+丑闻的办报特色举世闻名,他的报纸销量猛增而竞争对手一落千丈。
  1969年,英国的另一畅销小报《太阳报》销量急降。报社老板本想将它卖给马克斯韦尔,但他财力不足,只得贱价卖给默多克。默多克最后以首次付款5万英镑,分期付款50万英镑的协议买下《太阳报》。当时,《太阳报》有3000名职工,为了裁员提高效益,默多克和印刷工会进行了艰苦的谈判,才未引起大乱。与此同时,他将报纸从大张改成小张。他不仅在英国搜罗传媒精英,还从悉尼《镜报》调来编辑、记者,将父亲的老部下埃里克·麦克凯调来担任伦敦总部的副主席。
  为了扩大销售量,默多克和新聘总编将敏感新闻、性、娱乐、体育巧妙混合,增加国际新闻、专题时事报道、电视节目和录像带介绍,并且大量采用照片。到20世纪70年代末,《太阳报》的销量达到170万,仅次于英国销量最大的小报《每日镜报》,成为默多克的又一“摇钱树”。
  伦敦那些高傲而保守的人对默多克的行事作风与成就非常反感,有人诽谤他是个“澳洲乡下人”、“肮脏的掘地佬”……为此他十分恼火,因为,在他看来,英国人是傲慢的、摆架子的,而伦敦的《泰晤士报》就集中体现了这点。但它的历史悠久,虽然不赚钱,但却有着极高的地位和影响。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泰晤士报》就遭到严重的经济危机,到了1981年,《泰晤士报》和《星期日泰晤士报》由于陷入财政困境,同时劳资纠纷趋于激化,加拿大富翁汤姆逊终于决定把它卖掉。这个时候,默多克乘虚而入,准备买下它。但条件是他在3周内调解好劳资纠纷。英国政府批准了这个交易。汤姆逊发表声明,让默多克保证不得以任何方式,降低这份有着195年历史的报纸的格调。作为回应,默多克也发表声明,保证报纸的最基本风格不变。默多克说:“我是一个澳大利亚人,我们的性格总是想与世界抗衡。澳洲是一个条件艰苦、幅员辽阔的大陆,居住着一些欧洲人的后裔,我们在思想深处总与自己的‘根’保持着距离。我们非常想证明自己的能力。”就这样,默多克花了2800万美元,把《泰晤士报》和《星期日泰晤士报》买下,同时他还支付1500万美元,给被解雇的工人。尽管如此,但是,从长远来看,默多克依然是最大的赢家。
  《伦敦时报》是英国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但是,该报在20世纪70年代连续数年亏损。如果关门,需付大批遣散费,唯一出路是,寻找买主。默多克深知经营这种大报并不是容易的,但个性又让他不愿放弃。最后他以1200万英镑买下了《伦敦时报》。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期,默多克已经占有全英报纸发行量的35%,成为英国报业举足轻重的人物。
  
  永远进取,保持创业激情
  
  默多克是一个冷酷无情的、好争斗的、令人不可思议的企业家,他虽然与权力机构抗争时处于劣势,但他知道普通人想要什么,他长于经营、善于理财,并不断地进取,因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一手缔造了他的传媒帝国。
  1973年,默多克要开发另一个新的天地——美国。但是,当默多克来到美国的时候,才发现与他想象的相距甚远,经济一片萧条,工人罢工不断,生产成本暴涨,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报纸不得不关闭。
  在默多克准备大显身手时,几乎已经没有什么报纸可以赢利了。
  形势虽然不容乐观,但默多克有他自己的见解:买现成的报纸,利用这家报纸的知名度,对现成的报纸进行购买——整顿——扩大,从而收取利润,他认为这是一条快捷而有效的路子。
  经过多次的收集信息,默多克得知一家报纸陷入了财政危机,兴奋不已的他,立即付了2000万美元买下来,但事与愿违,报纸虽然卖出了很多,却没有赚到多少钱,这是出乎默多克预料的。
  因为在他看来,他的澳洲和英国报纸都是从发行量上取得利润的,美国自然也不例外。他没有意识到美国报纸的收入主要靠广告。
  买报纸不行,又不甘心退出美国市场,于是他花费了1200万美元自己创办了一份报纸——《国民之星》。
  但是一年之后,《国民之星》报发行量不到100万份,而且前景黯淡,并没有吸引多少美国读者消费。
  这个时候,默多克的财政顾问建议他快速脱手。但默多克依然坚持,他认为还会有希望。
  他开始了改革,于是他把“国民”二字从报头取下,只剩下一个“星”字,同时增加一个“占星术与咨询”专栏,尽管如此仍未能吸引美国读者的注意。不甘失败的默多克把他的一名记者伊恩从澳大利亚调来,让他把《星》从黑白报纸变成彩色杂志。
  工夫不负有心人,伊恩来美国两年后,《星》的发行量稳步上升,广告收益源源流入默多克的手中。更重要的是,默多克通过《星》杂志,认识了尼克松总统班子里的许多有权势人物,还认识了许多银行家、律师、房地产开发商、企业家、报人等社会各界要人,这为他以后在美国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74年,默多克认识了经营《纽约邮报》几十年的多莉·施奇夫夫人。当时,默多克希望购买该报,但是,多莉·施奇夫无意出卖该报。
  1976年,《纽约邮报》销量近50万份,但一年亏损5000万美元。这时多莉·施奇夫决定将报纸卖给默多克。
  1976年底,买卖终于成交。拥有历史悠久又颇负影响力的《纽约邮报》是默多克打人美国关键的一步。同年底,他又买下《纽约杂志》和另一家地区报《乡村之声》,美国舆论立刻大哗。
  《纽约杂志》在他一手包办之下,大加改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