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荣智健:打破“富不过三代”的宿命

作者:佚名



纯的出口销售电子产品而发展成长期投资、共同开发的道路。这种合作方式,减少了产品成本,同时减轻了对外国零件、原料的依赖。
  事情都是两面的,虽然香港的电脑业发展十分迅速,但是,电脑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另一方面地价和工资上涨及通货膨胀导致了电子产品成本提高,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也在下降,产品的销售日益困难。
  尽管荣智健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他也看到了香港电子市场发展前景的潜在危机。然而,爱卡的成功,被国外不少同行看好,他们为了拥有对爱卡的控制权争相收购。荣智健认为机会来了,1982年双方经过多次协商,最终美国的Fitclcc公司以1200万美元的高价收购了爱卡电子工厂。在这次出售中他个人得到720万美元,按照当时美元与港元的汇率折算,荣智健获得了5600多万港元。这一收益是他当年100万港元投资的52倍之多,获利远远超过了股票收益,在香港,荣智健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掘得了第一桶金。
  荣智健经营爱卡可以说是非常成功,但是他并不感到满足,他不断追求的理念驱使他向更高的目标攀登。
  
  敢作敢为,以小博大
  
  荣智健从香港来到美国,建立了自己的公司,正当他的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突然又决定放弃美国,重新杀回香港,大展身手,掀起了一个又一个浪潮。作为一个平常而又有着非凡成就与不寻常经历的人,荣智健的身上集中了他的个人魅力、豪爽慷慨、敢作敢为、机智谋略的个性。
  1982年,荣智健大胆与美国厂商合资经营,在美国加州圣荷西合资创办了加州自动设计公司,专门从事电脑辅助设计软件。
  荣智健说:“作为一个生意人,我当年最大的成功不是爱卡,而是1982年用从爱卡赚的钱在美国搞的一项创业投资。”这家公司10年间获得43亿港元,荣智健乘机出售自己在该公司的全部股权收回3.7亿港元的雄厚资金,淘到了第二桶金,从而为其进一步发达成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2年,荣智健来到美国整日奔波,获取信息。几经努力,荣智健从美国IBM公司中挖走了原本在那儿工作的几位高级工程师,并提出一个条件与他们合作,在美国开办一家软件设计公司。结果,两位工程师欣然接受,最终在美国加州的圣荷西(SANJOSE)合资创办了加州自动设计公司,该公司简称为CADI。新公司成立便有了明确的分工。软件开发和产品生产由两位电脑软件专家负责。荣智建本人具体负责开拓香港和内地的市场,从事产品的市场营销工作。在资金运作方面,最初投资约200万美元,荣智健个人投资120万美元。
  荣智健的加州CADI公司开发的产品主要有:设计中方案的拟定、机构的优化、几何的分析、强度的校核、图纸的绘制、技术文件的管理、产品的模拟与试验等一系列机械制造中的设计应用软件。
  尽管美国是电脑的故乡,但是CAD技术的开发研制起步却比较晚,当时CAD技术大多还是依附于大型计算机公司,而专门从事于电脑辅助设计的公司却是从荣智健的这家加州自动设计公司开始的。正因为如此荣智健占据了先机,在电脑CAD技术发展史上,留下了荣智健的足迹。
  荣智健的公司发展非常顺利,仅一年的时间,它的发展前景已引起了美国一家电脑设计硬件的Mentor Gaphics公司的关注,并表示有兴趣投资荣智健的自动设计公司。经过双方不断地协商,最终,荣智健同意Mentor Gaphics公司收购自动设计公司28%的股份。
  1984年两家公司合并上市,成为美国第一家上市的电脑辅助设计设备厂商。股票刚一上市,就一路飚升,比刚一上市时翻了40倍。然而,让人感到意外的是,这时荣智健突然决定把他名下的加州电脑辅助设计设备厂的股份卖掉,套回现金,准备在香港的其他行业进行新投资。这次,他的个人所得4800万美元,折合港元3.74亿元,这是他掘得的第三桶金。同时,加上出售爱卡时所得的5000多万港元,荣智健的个人资产已经超过4亿港元。
  荣智健回到香港后,将自己经营的所有公司卖掉,于1987年2月,就任中信企业集团(香港)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从此开始了他的一系列大手笔运作。
  荣智健是个非常有眼光的人,在香港的几年中,对香港的公司已经基本上心中有数,早就看好国泰航空公司,认为这是一家极有潜质、效益很高的企业。因此,刚刚上任,他就排除各方面的阻力,力主收购国泰股份。
  最后,在国务院8亿港元的支持下,香港中信以13亿元购入国泰航空12.5%的股份。
  早在香港中信收购国泰前,也就是1985年,由包玉刚领衔成立的港龙航空公司,是香港历史上首家华资航空公司。港龙的出现,对国泰是一大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香港中信收购国泰股份,有人认为对刚刚起步的港龙航空十分不利。荣智健说,港龙当时的业务停滞不前,遇到很多困难,与他们加入国泰无关。他的计划是,先收购国泰,等实力增强了,再收购港龙。后来,香港中信果然购入港龙38.3%的股份,后又增加到46.14%,并借助国泰部分人才前去协助管理,使港龙也得以复苏发展。
  英国大东电报局控股的香港电讯公司是在香港上市的一个大型公司,它拥有香港本地和国际电话的专利权。
  随着1997年中国收回香港的临近,英国大东电报局从长计议,决定出让香港电讯公司部分股权。英国大东电报局经过一番比较选择,找到荣智健,请求中信香港集团出面收购香港电讯公司部分股权。这个消息对于中信香港集团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但是,收购香港电讯公司20%的股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注入100亿港元。
  100亿港元在1989年决不是一个小数目,北京有顾虑:一是认为不太成熟;二是考虑到融资数目太大。然而,荣智健不轻言放弃,他看准的事情一定要争取成功。荣智健提出:“只要北京总部同意我们收购,这就足矣。至于资金,我们自己想办法解决。”
  在荣智健的积极筹划下,1990年2月14日,中信香港集团超额完成了收购香港电讯二成股份的融资安排,其中包括54亿港元的银行贷款;2.24亿万美元的零息债券;发行了10亿港元的五年期香港电讯认股权证;再加上自身内部的20亿资金,总共融资101.5亿港元。在参加融资的十几家银行中,没有一家是中资的。
  1993年好消息传来,香港电讯股票猛涨,从收购时的每股4.7元涨到每股10.2元。中信香港集团收购香港电讯部分股权的巨大成功,震动了香港,被传媒誉为“蛇吞象”;英国著名杂志《世界金融》将此次收购评为1990年世界最佳融资项目。
  荣智健顺利收购了香港电讯公司20%的股份后,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又一举收购了香港一家上市公司——泰富发展有限公司。
  1996年,中信泰富总市值近1000亿港元,名列香港最大上市公司第10位,荣智健成为该公司第二大股东并任董事会主席。荣智健收购泰富后,适时地把握住了良机,一举成功地收购了恒昌实业。
  当时,荣智健的财力不能吞并恒昌实业,于是他会同李嘉诚、郭鹤年等众富豪商议成立收购恒昌的旗舰CREM公司。该公司的9名股东分别是:中信泰富36%、李嘉诚19%、郑裕彤18%、百富勤8%、郭鹤年的嘉里贸易7%、荣智健个人6%、何厚销兄弟4%、洗为坚1%、冯景植遗孀冯梁宝琛1%。
  对于他个人持有的6%(大约值4.5亿港元)恒昌股份,荣智健坦率表示:“我这人一向公私分明,当初收购国泰、港龙及香港电讯股份时,我个人一股也没有。如今,我已协助香港中信把资产从2.5亿万元增加到250亿港元,整整增加到原来的是100倍,你总不能要我不投资?我为什么不可以把自己的资产翻一番、翻几番?但是,我有一条界线:应该是国家的钱,一定属于国家,我一分钱也不会去赚;我赚的,肯定是我应该得的部分。”公私分明,坦荡磊落,豪爽痛快,是荣智健典型的个性特征。
  在取得了辉煌成就后,荣智健说,搞市场经济不能乱来,中信香港集团从收购国泰、港龙航空股份,到参股香港东区第二条海底隧道,从收购香港电讯、泰富到中信泰富全面收购恒昌企业,他们都是经过长时间的分析研究、充分准备、看准时机之后才下手的。
  正是在这种稳健经营的方针指导下,中信香港集团从1987年不到3亿港元的资金,迅速发展到1993年拥有200亿港元,1994年猛增至500亿港元的资产。对此,香港舆论评价说:“近几年中信在香港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可以说是独一无二。”而这些辉煌业绩的取得,与荣智健敢作敢为的个性是分不开的,他用自己的心血铸就了巨大的财富。
  2001年11月15日《福布斯》公布了全球富翁排行榜,中国内地只有荣智健一人上榜,成为世界瞩目的大企业家,他为荣氏家族的传奇书写了新的篇章。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