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荣智健:打破“富不过三代”的宿命

作者:佚名




  荣智健作为荣氏家族第三代的“少壮派”,与祖辈有着同样的拼搏开拓精神,创业的路上,留下了他奋斗的足迹。
  他悟性高、反应快,想象力丰富,创造力非凡,对信息极其敏感,他善于发现商机,往往能在别人未出手前就出手。他有公私分明、坦荡磊落、豪爽痛快、敢于冒险的个性。
  
  再大的痛苦 也要有创业之心
  
  荣智健虽是富豪子弟,但是文化大革命的劫难并没有把他压倒,相反,却历练了他的心智。他没有绝望,忍受痛苦依然精神抖擞,坚定自己必胜的信心。
  荣智健1942年1月18日出生于上海,上有两姊,下有两妹。荣智健回忆儿时生活时说:“我是独子,所以小时候宝贝一点儿。那时讲男女平等,我看我们家里还是有点重男轻女,尤其我母亲,但父亲倒没怎么宠我。”
  小时候,荣智健放学回家后,祖父经常教他读古书及教导他必须努力奋斗,才能事业有成。可以说,良好的家教铺垫了荣智健的成功之路。
  1959年,荣智健以全优的成绩从上海南洋模范中学毕业,同年考取天津大学电机工程系,开始了人生新的旅程。
  这时17岁的荣智健已很有主见,因为在荣智健很小的时候,在家中时常听到祖父和父亲闲聊他们的经商、办厂经历。然而,到了上世纪50年代,全国范围内发动了“三反”“五反”、“整风反右”运动,使得人们觉得做生意、当资本家是最坏的事情,荣智健对此也有一定的忌讳,所以毅然决定自己挑选到电机系学习。
  荣智健进入大学后,是个非常活跃的人,很快就适应了新的生活。他每天除了上课、读书,做实验外,还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荣智健回忆说,当时他是职业棒球手,打外场游击的位置,先后代表上海队和天津队参加了两次全国比赛,一天要练习六至八个小时。
  那个时候,荣氏的企业已全部完成公私合营,虽然在1958年出现了大跃进运动,社会经济大乱,但是荣家的家境仍是相当富裕的。对此,荣智健毫不掩饰自己,他在青少年时代过的是特权阶级的生活。他说,在天津大学的时候,生活比在家里的时候要艰苦、严格得多。但是,他条件好,可以请大伙儿吃饭,上市场吃顿排骨,虽然贵一点,只要有钱,还是可以吃得到的。从他的话中可以看出,当时他的地位还是超然的。
  荣智健在1963年以优异成绩毕业时,荣毅仁正任纺织工业部副部长,在上海也保留了副市长的职位。按理说,凭荣智健的背景,他如果想去北京的中央国家机关,还是回上海或其他大城市工作,选择的余地还是很大的。但是,他是一个有个性的人,他过惯了舒适的生活,城市对他并没有太多的吸引力,他想到基层去锻炼自己,让自己进一步成熟起来。
  他父亲荣毅仁原本也一直希望儿子去基层锻炼,父子俩“不谋而合”。
  1966年,荣智健独身一人来到了吉林省长白山水电站,干起了实习技术员的工作。当年,荣智健24岁。他住在水电站,从来不摆大学生高干子弟和富豪公子的架子,脚踏实地,勤奋工作,平易近人,结交了很多朋友。
  然而,好景不长。“文化大革命”爆发后,荣智健的生活失去了往日的平静。父亲荣毅仁成为了红卫兵的专政对象,全家人整天在惊恐中度过,远在长白山工作的荣智健也受到牵连,当时他被发配到极其偏远的四川省凉山自治州的龚嘴水电站工作。
  荣智健后来回忆那段日子时说:“说是做技术工作,实际上却是很艰苦的体力劳动:抬路轨、大石头,背75公斤重的烧焊氧气瓶上山下山,高空安装高压电缆……日常吃的是四川人叫做红茗的地瓜。我们是知识分子接受教育,又在审查中,第一年基本上失去了自由,起居劳动都是有人看管。”
  “谁都不想再过那八年的日子,我更不希望下一代的中国人会有这种遭遇。不过,现在想起来,当时的经历也不是完全没有好处。当时我在中国最困苦的地方之一,接触到下层的群众,令我对中国的实际情况认识得更广、更深入。以前家里条件好,父母又当我是宝贝,周围的人都只会捧你,现在一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变,令我明白过来,从前的那些都是虚的,面对真实的世界,自己几乎是一无所能,一无所知。从前以为自己高高在上,但人家把你一推,你就应声而倒。因此,经过那八年,我的性格变得更坚强,也更能明辨是非,这对于我后来的生活、现在做事都有好处。这样说,也许是有点阿Q精神作祟吧?”
  荣智健在那荒山野岭,连地图上也找不着的地方,过了近八年艰苦生活。那段日子虽然艰难,但是每当回味起长达八年的痛苦折磨时,荣智健没有怨天尤人、牢骚满腹,反而认为:“文化大革命”是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使他摆脱了温室里的花朵,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日子。他人变得坚强了,对社会对人也了解得更多了,眼界也不那么狭窄了。从痛苦的磨炼中,他获得了人生最大的收获,明白了一个人如果缺少了艰苦这一课,是无论如何也难以齐家、治国、平天下的。
  在那段不平凡的日子里,虽然每天辛苦工作,收工时人总是疲惫不堪,但他没有绝望,始终精神抖擞,坚定必胜的信心。
  荣智健被下放到四川去的时候,荣家正遭受前所未有的灾难,他的父母遭到批斗,住宅被红卫兵搜查,瓷器、古玩等被砸毁,家具、家产被没收,父亲母亲还当了一年之久的看门人,成为一无所有的无产者。“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不久,周恩来吩咐过纺织部的人要注意保护荣毅仁等人。随着形势的迅速发展,一些红卫兵很快就占据了荣毅仁的家。荣智健的妹妹智婉趁外出拿报纸机会,向纺织部打了求救电话,纺织部闻讯后,派出几十人组成红卫兵赶到荣家,要求把荣毅仁交给他们纺织部的红卫兵批斗,这样纺织部成功地保护了荣毅仁一家。
  但是,事情并未就此了事,荣毅仁还是受到了全国工商联的批斗,被勒令参加劳动。年过半百的荣氏夫妇从未干过这种重活,没办法,夫妻俩只好听从安排,荣毅仁在此期间患了肝炎并引起眼底出血,由于耽误治疗,造成左眼失明。
  荣智健父母从“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就遭到批斗,但是荣氏夫妇相互鼓励,携手共渡难关。1971年“9·13”事件后,周恩来召集了一次有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参加的会议,荣毅仁应邀参加了会议,会上,周恩来称赞荣毅仁一向爱国。后来,在周恩来总理的特别关怀下,荣毅仁参加了一般活动,并曾随团出国访问。
  荣毅仁处境转好了,在这种形势下,荣智健于1972年回到北京,在清华大学电机系的华北电力系工作。1976年“四人帮”垮台,邓小平恢复了工作,大力发展生产力,全力开始整顿。
  政治气候渐渐趋于宽松,荣家得到政府的一些关怀。在这种情形下,经历磨炼的荣智健逐渐萌生了出去闯一闯的念头。他认识到,即使是生于荣华世家,没有宏大志向,没有好的客观环境也难成气候。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1978年,36岁的荣智健,决定抓住国内政治上的松动之机,先走一步,闯荡香港寻求发展。
  1978年6月,荣智健将妻子儿女留在了北京

[2] [3]